公共政策论文电子版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或执政党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并实施的除法律以外的活动策略和行为准则。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电子版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论文电子版篇1
从政策角度浅析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今天,教育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职业的首要因素就是接受教育的好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已经离不开教育。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其教育水平,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对大众的公共行为,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安排就要看市场调节了,另外,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政府通过对教育政策的不断改善和调整将教育资源分配保持在公平均匀的状态,有效的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
在两千年以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教育公平的观念从古至今的流传开来。联合国在1960年的教科文组织大会对教育公平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将此概念中包含的消除歧视及不平等这两项内容深入的阐述,所谓歧视是指在种族、肤色、性别、语言以及宗教信仰、家庭条件、社会出身等方面的差距,对他人进行排斥或瞧不起的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取消或降低教育中存在的均等对待现象。
而教育公平则是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入学机会以及教育过程和结果都应该保持在公平的状态,所有具备限制和区别对待及不均衡条件等现象都定义为教育机会不均等。此外,部分人认为教育公平其实就是在进行教育分配时要公平公正且合情合理。合情合理就是在符合人们意愿的同时能够保证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发展规律不受影响。
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表现
教育公平问题是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相伴而生的,我国的教育发展必然伴随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人们强烈的优质教育需求性以及供给不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基本的矛盾。而基本矛盾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的不公平现象:
(一) 学校选择现象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我国对于高中入学的政策是依照区域划分、就近入学以及享受公费培养的政策。可是,教育行政部门多以培养重点学校的政策进行招生,这就形成了交际水平之间的差异。只要是家庭条件优越的都会坚持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进行学习,根本不遵循区域划分和就近入学的政策,从而形成了择校生。而重点学校正是猜准了家长这一思想观点,积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收费招生。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原本可以进入重点学校的区域划分学生必须通过缴费才可以入学。高价导致了普通家庭必须更加勤俭节约才能够买到纳税人共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可是拿到资金的受益方却没有明确资金的花销去向。教育部门却频繁出现高档办公楼和座驾,是教育行业成为了非常暴利的行业,没有将择校收取费用的作用正确的展示出来。
(二)没有公平分配高等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机会是一项稀缺的教育资源,为此这种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表面上看,我国的高考制度是比较公平的,每一个考生在录取分数上都能保持公平。但是深入研究后发现,高校录取时不同省份的分数线是不同的,各地试卷不同分数线不同招收名额也不同,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
(三)城乡教育差距的日益加剧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是造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和城市相比,农村在财政投入的比例办学条件、师资待遇和水平以及师生鼻梁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多数都是在农村,而文盲人数众多的地区也是农村。优秀的教师几乎都不愿去农村担任教师,在农村教学的教师只要有机会就想到城市发展,教育机制存在严重的倾斜。而且在高校在制定高考录取的问题上,每个省市区的录取定额没有依据考生数量进行均匀分配,而是实行了对城市考试优先照顾的机会执行的,这更加强化了原本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不平等现象。
(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显现巨大差别
由于部分成员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从而使自身包含的以及制度给予的竞争力十分强大,更是加剧了高等教育时期机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其实,在儿童时期受家庭环境、性别、天赋、经济条件以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就已经出现了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即使现代的教育系统在选拔过程中多以能力为重点衡量标准,可是经过研究可以看出,非能力的身份象征对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存在影响,特别是出身优越家庭和教育获得之间的关联,每个国家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中国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资指标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整体的规模不大且资源短缺,是我国目前发展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矛盾。
三、完善教育政策的措施
(一)政府要重视教育事业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教育投入包含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有政府拨放的教育基金、公办学校的费用、学校的税费减免等。当前,我国教育投入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投入的资金总额占据的比例较低;对农村教育投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不高;加强提升教育投入中财政性投入。
只有加强提升政府财政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才能够将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通过政府的科学投资,不仅能够让国民收入实现再次分配,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出了义务教育的范围后可以收取合理的教育费用可是在进行学费收取时要合理,尤其对家庭条件不富裕的人群要给予合理的帮助。假如费用太高,既造成社会不公,也抑制了民众的消费需求。为了帮助收入过低的家庭子女上学,银行应加大对教育信用贷款的完善,将人们消费的信息和能力有效提高。
(二)加强政府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
截止到现在,仍然有一些学校存在胡乱收费的问题,并且收费的借口五花八门,收费金额也随之提高。政府应强化对有效策略进行整治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坚决落实一次费用,不乱收费,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收费。完善高校学校的收费标准,将高校收费行为严格规范,坚决避免出现各种和招生录取有管理的乱收费行为。针对一些私人学校的创办以及收费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办学的管理监督力度。杜绝运用教育公费私用、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人们信息交流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学习水平当然就有所提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多地区不同教育方式的资源共享,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农村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实行远程教育更好的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将城市和农村教育公平之间的差距有效的缩小。
现代远程教育和其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把先进的教育模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先进的方式和科学的文化传达给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短缺的现象,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的缩短,更好的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完美的体现出教育公平。
(四)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为解决目前教育供求紧张的矛盾,提高教育整体竞争能力,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应该赋予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同等的法律地位。
民办教育属于社会注意教育事业其中的一部分,要严格遵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以及依法管理的思想政策进行,有效保证民办教学的权益;将国家赋予民办学校的帮助明确,严格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指引;不断扩张民办教育的办学规模,完善办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创造利于民办学校教育自主自律、良好发展的空间。
(五)强化对弱势群体受公平教育的保障
鉴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在其身上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式或途径也就有所不同。为此要做到:首先,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时期对贫困家庭子女免学杂费和提供住宿的生活补贴经费;其次,重点以公办学校为主,对城市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要认真做好,保证收费统一的政策,做到一视同仁,对进程务工农民的子女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管理。还要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对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给予及时的解决和扶持。
公共政策论文电子版篇2
浅析中国发展物流产业政策建议
中国物流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实际而言,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其中,最显著的是社会物流成本偏高,一度曾达到GDP比重的20%,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此外,中国区域间差距大,物流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缺失等限制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物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限制
首先,由于经济技术体制的限制,中国产业格局中一直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第三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弱势地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过高。因此,产业结构原因是造成中国社会相对物流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较大的单位GDP物流需求。其次,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巨大能源供应的支持,而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造成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加之中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加剧了由于空间和时间限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最后,从全球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逐步加大,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和业务往来不断增长,物流需求总量也随之逐步增加,但由于中国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物流需求总量增加的大部分来自于因来料加工而产生的物流需求,这使得这部分价值的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非常高。因此,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造成了中国物流产业相对物流成本偏高。
2、区域发展不协调
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是长期性体制遗留问题,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区域不均衡问题。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中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集合了中国经济总量的53%以及贸易出口总量的85%,使得这些地区是中国物流产业领域最活跃的地区,政策的支持度、资源的拥有度、产业的发展潜力都远远超过其它地区,这就造成了中国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不均衡。此外,中国城乡发展二元化,也极大的阻碍了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的均衡发展,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以北京地区农产品物流为例,部分蔬菜在流通过程中要转手6次,这造成了整个过程农产品物流作业环节的增加,累计物流成本加大,并且不能及时响应市场客户需求。
3、资源整合困难
由于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统筹协调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的管理机构,使得物流信息不能有效进行整合,同时各种物流资源不能充分高效的被利用,造成整个物流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最终导致物流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物流产业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整合困难的原因,不仅在于管理机制的缺乏,还在于中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资源整合难度过大。比如零担专线物流企业往往具有规模较小、经营零散粗放,缺乏集约和网络经营等特点。
二、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1、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产业的规制政策
现代物流产业从其社会效益角度来看,其收益较为客观,但物流基础设施因投资巨大,要求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或者作为发起主体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质上,这里所谓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物流服务平台,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将平台建设好。其中,“硬件”包括设施、设备、航程等,“软件”包括科技、人力、税收、融资等方面。从长期发展来看,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运输业、金融业、商贸业、货代业、信息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从“硬件”方面保障物流产业持续发展。政府应承担起物流基地等节点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城市综合发展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使物流基础设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以取得综合社会效益。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运输网络,使得运输方式衔接更迅速有效,努力实现无缝对接,以提高整个物流运作系统的兼容性和效率性。第二,在“软件”方面,首先要从法律上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予以保障;其次,政府要制定促进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再次,要充分发挥中介性行业组织的作用,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自律性行业组织的建设,使之承担起行业自律、市场监管、标准制定、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实现政府依靠强制性权力所不能实现的目标。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市场化、信息化
在发展物流基础的同时,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完善第三产业。同时,物流业属于规模经济产业,要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将主要依靠国家投资的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物流基础设施领域进一步开放,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目前国有占统治地位而经营水平并不高的物流领域的广泛深入合资合作,强化物流市场竞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要结合国家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布局,要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需求、交通节点建设、商流方向、资源节点、环境限制、城市规划等,综合考虑,使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真正融入区域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以及城市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物流产业市场开放的程度,要与当前的物流基础和产业结构相适应,否则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3、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物流产业特性具有系统性和融合性,这表明物流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能够推动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基于此,要以物流基础和市场化为依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纵向整合,这是从价值链的角度去考虑产业间的整合,表现在实践中主要是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价值链上的纵向整合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和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物流产业要考虑如何适应并更好地嵌入生产制造业的价值链,满足其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其次,要加强横向整合,也即物流产业内物流企业问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模式,即形成物流企业集群,以更好地去满足客户的专业化服务要求。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和专业性要求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充分的调动自身资源和社会其它资源,才能更有效率地满足客户需求。
4、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作,政府应联合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将长周期的人才培养与短周期的人才培训相结合;要将正规的大学理论性教育与在职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鼓励学校根据区域内物流产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总之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和在职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还应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国际物流产业运作的复合型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