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硕士生论文
公共政策硕士生论文
公共政策是一定利益的确认形式,一个公共政策的好与坏,不仅体现在实施过程中,更主要体现在其制定过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硕士生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硕士生论文篇1
浅谈我国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及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公路桥梁自然而然会有有关安全状况的问题出现。当然,造成公路桥梁出现安全状况问题的不仅仅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也是一大重要原因。细观我国这些年来公路桥梁安全指标不合格造成的坍塌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仔细究其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也就是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就有很多,包括工人素质,投入资金等。我们要对公路桥梁安全隐患如何解决提出好的建议,让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减少甚至不再出现。
1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情况
我国现如今已经步入了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一个发的飞跃。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我国综合国力十分稳定,使得国家能够拨出更多资金投入交通领域的发展,对于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国家投入的也更多,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技术等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再加上新时代到来,为我国的许多行业提供了便利,互联网时代,让信息技术得以为我们所用。我国现如今的公路桥梁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桥梁建设中更偏爱梁式桥。无论是立交桥,高架桥等,这些都是梁式桥,梁式桥是我国桥梁中种类最多的。再者,我国桥梁建设时常用的桥型是板式桥,板式桥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钢筋混领土打造成空心或实心为主的桥,结实且投入资金合理。公路桥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现状也是很好的,但是,前提是一定要重视公路桥梁的的安全隐患,不要让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2 造成我国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的因素
2.1 造成公路桥梁安全状况的自然因素
上文已经提到,造成我国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两大类,一大类是人为因素,一大类则是自然因素。首先先谈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对公路桥梁的建设有着很大影响。我国这两年来爆发了很多自然灾害,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地震对公路桥梁的影响是格外大的。地震会影响整个地壳的位置变动,公路桥梁会随着地壳变动而发生偏移,如若事前没有做好公路桥梁的抗震措施,那么势必会出现公路桥梁坍塌的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512汶川地震给全国上下打了一剂强心针,当时,周边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公路桥梁全部坍塌,可见自然因素对公路桥梁的影响是很大的。再者,低温冻害也是一大影响因素,我国前些年的南方罕见低温大雪让整个南方笼罩在低气压中。对于公路桥梁更是一个大的考验,公路桥梁由于低温,使整个桥体结构冷缩,一旦温度回暖,桥体结构迅速热涨,久而久之,桥体会变得不牢固,坍塌的可能性增加。安全状况势必会发生。
2.2 造成公路桥梁安全状况的人为因素
首先是施工人员素质不达标,对于道桥的建设来说主要依靠的就是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建设到位道桥安全状况会减少一半。可是现在很多施工人员都缺少专业的素质,专业知识不够硬不说,还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工作缺少积极性,这样很可能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可见,施工人员的素质是公路桥梁建设中出现安全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那就是公路桥梁建设时的设备,对于现在的公路桥梁建设用的设备,必须要跟的上时代,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换代,如果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慢,使用老化的设备,很有可能在工程中留下安全隐患,这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关注。再者,国家投入的资金,现在在21世纪中,国家对公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已经有所增加了,但是许多生产商却没有把全部资金都用在公路桥梁建设中,甚至有些生产商利用这些资金去吃喝玩乐,浪费国家资金,让公路桥梁建设用资金严重不足,这也是造成公路桥梁安全状况出现的一大原因。
3 解决我国公路桥梁安全状况的政策措施
3.1 完善我国公路桥梁的管理制度
对于任何工作而言都需要一个完备的管理制度,因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工作顺利进行,给工作带来更好的效率。对于公路桥梁的建设而言也是,同样需要一个完备的管理制度。在原有的公路桥梁建设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吸取其优秀的部分,对于其中不符合实际的,不合理的部分要给予剔除,同时,公路桥梁的日常养护制度要继续推行,因为公路桥梁需要日常养护,否则会在日常使用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责任,对于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要给予惩罚,让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提高自己在工作时的责任意识,保证公路桥梁能在日常工作时保证畅通。再者,管理制度中还包括桥梁突发情况及时上报制度,一旦公路桥梁出现任何紧急情况,相关管理部门要及时上报,不能有任何拖欠,否则会给日后公路桥梁使用带来更大威胁。上级知道相关问题后要及时想出解决方法。可见,完善公路桥梁的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3.2 加强日常对公路桥梁的质量检查力度
公路桥梁每天进行使用,自然因素又随时对公路桥梁造成影响,所以,如果不经常性对公路桥梁进行质量检查,很有可能让公路桥梁出现安全状况,为此,想要减少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要经常性对公路桥梁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在检查时了解各个桥梁公路的部件的使用状况,还有其完好率,公路桥梁的技术状况也要及时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不佳的公路桥梁要进行改善,有可能还要进行有效管理,对于这部分桥梁还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检查方案,剔除公路桥梁中的使用问题,让公路桥梁在日常的每一天使用中都能保证自己的最佳状态,不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3 加强日常的公路桥梁养护力度
相比日常的公路桥梁质量检测,虽然公路桥梁的日常养护重要性不及它,但还是要积极进行。类似于一辆好车,如果不及时进行养护,那么再好的车也可能出现问题。养护就是保证公路桥梁的各个功能都完好,公路桥梁的桥面路面出现脱落或被腐蚀的要及时进行补救,防止出现更大单位的脱落和腐蚀。在雨后或雪后要及时进行路面桥面清理,泄水孔要时刻保持畅通,不要堵塞泄水孔。同时,公路桥梁的箱梁通气孔要及时疏通,梁体内要保持干燥通风。
结束语
我国公路桥梁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安全状况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势必会给公路桥梁之后的使用带来更大的威胁,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所以,一定要积极对公路桥梁进行质量检验,进行日常养护,也要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让公路桥梁的安全状况能有效减少。
公共政策硕士生论文篇2
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只有城市的土地得到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城市土地的利用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其政策的落实与土地的合理规划具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城市朝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执行任务可以令城市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综合上述的内容,笔者先从城市土地规划的政策过程入手,分析了公共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问题。
1 城市土地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1.1 与价值主体相互背离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加快发展,重点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扩展,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与人们的生活,虽然在当下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如果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一味的对城市进行扩建,超出了能够控制的范围,最终将会造成城市的土地紧缺,这种要求政绩而忽视实际情况的现象是决不允许的。在当前的工作中,地方不断兴起融资平台,这一平台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土地抵押,在出卖土地后所获得的利润才能令城市的财政得以正常的运转。土地的使用是具有一定指标的,这一指标是在我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的,所以一旦超出用地的指标,过度使用土地,那么对于农民的权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常见的问题就是政府滥用土地进行开发区的建设,在征收的数额方面也缺少合理性,这些做法都是与当下的价值主体背道而驰的,所以说,现有的城市土地规划没有令群众真正的参与到其中,而是只听从少数人的决定。
1.2 缺少有效的沟通与监管
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因此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致使公众缺少了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在这种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以及规划师之间就产生了一层隔膜,公众不了解城市土地规划的相关事宜,因此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就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其中主要的一部分资金就是土地财政,在对土地规划进行变更或者开展一些其他活动时,都留下了一部分灰色空间,成为不法利益的发源地,这对于公众的利益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利益面前,如果不能把持住,那么就会造成腐败的现象,并且在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重点认识的问题。
1.3 规划决策的主体权力失衡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官本位思想仍然在土地规划决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一些政府官员过多的夸耀了自身的政绩,实际上的实事却做得很少,长此以往,就会将政绩作为衡量官员的一种标杆,特别是现今以政绩衡量政府官员能力、把政绩作为升迁标准的形势下,许多人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置公众的利益于不顾,决策程序缺乏民主,规划决策领导说了算,强上项目、强占土地、拉郎配,制造出许多豆腐渣工程。此外,作为决策主体之一的规划专业人员习惯于视自己为政府的技术官僚,一切工作向上级负责,偏重物质规划和图纸设计外型而忽略规划的社会、经济属性,忽视规划的公平性。同时由于公民参与渠道不健全,缺乏制度供给,以及公民自身“搭便车”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公众在决策行为的表现上屈从外部意志,很容易放弃意见的表达,公众作为决策主体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创新
2.1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权力制衡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本质上是一项公共权力,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公共权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体制性障碍是各级政府仍然保持着过多的资源配置权力,而资源配置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土地利用规划权。所以,必须改善权力结构,将公众的权力纳人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与政府共同拥有规划决策权。具体来说,从立项、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应该有公众参与而不是简单的民意调查和规划成果展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引入多元利益的沟通、协商和谈判程序,保障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让市民、开发商能够通过合法、有序的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要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强调双方的互动与权力制衡,使最终的决策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对公民参与规划的渠道与程序给予制度保障,规定公众参与的法律效力、权力与义务、领导和组织、方式和程序以及领域和范围,使之在制度框架内有序进行,更好地实现公众利益目标。
2.2 通过制度运作加强规划决策过程中决策
规划决策要求政府和诸多单位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划决策的协调和均衡是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制度,通过制度之间的协调运作达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是由政府、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法定、常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机构,政府、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康格尔顿模型说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委员会制的决策方式比其它方式更能减少寻租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决策权都集中的政府领导和规划专家手里,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规划决策格局的协调与均衡。
2.3 加强对政府部门和规划机构的监督
土地作为一种资产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被用作投资工具。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给地方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人,成为土地储备和出让的直接受益者。与此同时,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绝对收益也使土地成为最“优质”的腐败资源。为此,必须加强对政府部门和规划机构的监督。进一步完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纪检监督;加强社会监督,通过网络等高科技途径促进使政府部门和规划部门依法行政。此外,进一步推进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公开,允许社会舆论进行公开的讨论与争辩,减少暗箱操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是一种资产,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会显得愈发重要。国家也对此制定了很多政策以便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加以约束。这就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重视起政策的落实,规范我国的土地资源,防止出现城市为了加快发展步伐而一味的扩大土地建设的现象。在对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公开给大众,由此实现公众化的效果,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暗箱操作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