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关系方面论文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过双向传播和双向互动而形成的公共社会关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府公共关系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政府公共关系方面论文篇1
浅议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摘要:乡镇政府是我国最贴近农村生活的一级政府组织,应该是乡镇公共服务发最佳提供者,但我国乡镇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很多公共服务职能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四条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建议。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
一、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依赖性也更强。乡镇政府是最贴近农村生活的一级政府组织,也是国家农村政策的最终落实者,这决定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一般由乡镇政府负责。采取有效的手段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已刻不容缓。
然而,目前我国乡镇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很多公共服务职能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乡镇政府自身的发展困局。关于乡镇的改革方向的存在诸多争论,如“撤销论”、“强化论”、“弱镇强村论”等等,这些论述和观点,都使得乡镇政府在角色定位方面出现摇摆,其职能更是没有办法明确化。这种乡镇政府在发展中本身就面临定位困局,必然导致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正常发挥。
2、从公共服务需求的角度来看,与城市中相对一致的需求和便于集中供给的情况不同,由于区位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具有离散性,而且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和各地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使得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普遍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农村公共服务的集中供给和消费带来了困难,不但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升高,还增加了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难度。乡镇政府作为较低一级的政府组织,一般很难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存在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且供需结构失衡、自身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管理体制不顺。乡镇政府服务体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这主要体现在乡镇政府拥有的权力和要承担的责任不对等,乡镇政府缺乏应有的决策与财务权力。加之县一级部门对乡镇政府的工作干预过多、过细,往往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很多部门的工作都需要乡镇组织来落实,使他们疲于应付、顾此失彼,难以根据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另外,长期的行政体制形成了乡镇政府唯上而不唯下的行为原则,他们更愿意提供能够让上级欣赏而不是让农民满意的公共服务。
2、服务意识不强。很多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决策通常也偏离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家长作风,角色意识错位等。
目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往往不是来自农民或农村的实际需求,而是来自上级的行政命令,甚至是为了实现地方政府部门决策者的“利益”和 “政绩”需要。经常表现为: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见效慢、期效长、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共产品;热衷于投资新建项目,而不愿意投资维修存量公共项目;热衷于投资“硬”公共产品,而不愿意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发展综合规划和信息系统等“软”公共产品。
3、管理环境复杂。由于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一些在城市可以由个人或私营组织提供的服务,在农村却需要由公共部门来提供。另外,在城市中,公共服务组织(企业)能够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充分的回报,因而有动力去投资开发或通过合理收费弥补经济损失,而在乡镇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小,需求总量小,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组织就不愿参与公共服务活动。
在乡镇政府对农村工作和农民的管理方面,由于在职能上残缺不全,在经济上没有制约手段,工作上又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协商、发动、示范、服务等方式开展工作,使得乡镇政府的很多工作开展困难。
4、管理水平落后。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是乡镇政府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
由于较差的自然环境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所以目前乡镇级工作人员结构相对单一,知识层次也相对较低,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这些最终影响了公共服务质量。
在现实管理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能力,很多地方为了提供好的公共服务,一味地采取行政命令的模式,大搞一刀切式的工程建设,脱离实际地搞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政绩工程”结果是好心办坏事,换来了农民的大量怨言。例如有的乡镇为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用强制方式指令农户种植政府指定的经济作物,但在农户种植的经济作物遭遇市场风险时却一推了事。这其实就是“公共服务”权能的越位,也是管理能力不足的结果。
三、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乡镇政府只有适时的转变其职能,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向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最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1、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为民服务机构。
改革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已成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必然选择。
首先,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在乡镇政府和各部门间合理配置政府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压力,乡镇机构设置、组织形式调整以及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改变,都要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具体可以通过撤并机构,分流冗员,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政府来实现。
其次,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职权。当前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存在着财权少、事权多,两者不统一的现象。这种局面使得很多乡镇为了应付上级任务,不惜举债或者向农民乱分摊,加剧政府与农民的矛盾,使得政府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更是“有心无力”。应该划清各级政府权限与职能,使得每一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可以专心做好其本职工作。
2、创新投入体制,夯实公共服务基础。
乡镇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构建新的财政投入体制,保障乡镇政府拥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最低的基本公共服务。
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乡镇政府具有信息充分、回应性和灵活性强的优势。因此,除少数涉及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可由上级政府统一做出安排,以实现较大范围的公共服务公平之外,大多数农村公共服务不太适合由中央或上级政府统一供给。上级政府只需提供公共资金,做好资金的使用与监管工作,具体的公共服务决策和服务供给应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
由于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难以完全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和特殊需要。所以应积极培育农村公共服务的其他供给主体,对农村民间组织给予扶持和引导,帮助农村公益性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形式多样化,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及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成本负担,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3、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就要求乡镇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好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责无旁贷。但以乡镇政府的地位和实力论,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少出钱、多出力、多办事、办好事”,管好用好国家转移到农村的各种资金,为乡镇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是目前乡镇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正确选择。
一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把政府主要的职能、主要的财力集中到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上来;二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百姓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三是集中精力建立公共服务模式、探索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从而最终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
4、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偏低是目前乡镇政府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更好的发挥乡镇政府作用,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当然,有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既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农村社会特殊环境和条件。
乡镇政府应该逐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树立政府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乡镇政府是联系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能否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乡镇政府有效及时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有助于树立公平、高效、亲民的政府公共服务形象。第二,高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与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效果。这要求乡镇政府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能,深入了解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确保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众的需求偏好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李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基层服务型政府之建构》,《求实》,2009.8。
[2]楚德江,《农村公共服务的特殊性与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长白学刊》,2010年第6期。
[3]韩倩、居占杰,《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思考》,《南方农村,2010年第5期。
[4]李路,《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民营科技》,2009.5。
[5]肖琼辉,《关于乡镇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调查与思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1月。
政府公共关系方面论文篇2
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的创新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凭借其优越的技术优势与传播优势逐渐推动着传媒格局与传媒生态的变化,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来说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新媒体对于政府公共关系的正负影响作出相对系统和客观的分析,并从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政府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及其创新路径的探索。
关键字: 新媒体;公共关系;创新
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指的是政府运用传播沟通的手段处理、协调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在过程中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并塑造良好的形象,从而更加妥善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原理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公共关系的一种。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各类媒体为中介而进行的传播互动活动。
我国政府在政府公共关系中是具备唯一性以及权威性的社会组织并有国家强制力以保证实施,在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
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必须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形式与传播手段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的双向沟通与传播,通过传播策略的实行以及传播内容的扩散来获得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理解与支持。不同的民众具有不同的意识修养,公共关系的构建期望能否得以顺利达成,就对象来说,具有复杂的社会性。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与整个国家民众的政治生活以及传媒生活密切相关,媒介作为传播中介在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在政府以及媒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入21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迅速深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传播模式为媒介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终端的便捷性以及传媒理念的开放性,这对于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来说产生了观念意识上以及行为实践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开放化的新媒体环境也对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带来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对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的便捷使得政府执政行为以及公共关系的构建在受众的互动参与中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与完善。数字网络技术以及终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促使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三大传统媒体所垄断的媒介市场,使其在信息传播上具备着强大的消解力量,消除了媒介之间的壁垒,也消除着群体之间的界限。在新媒体的引领之下,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个人为主导的自媒体时代。
凭借传播界限的打破、信息传输模式的解放以及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的发布、传播与利用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新媒体而建立起来的交互性有效地激发了受众在政府公共关系构建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同时,便捷的新媒体终端为受众的互动参与提供了较强的便捷性。政府通过互联网而设置公众意见征集渠道,针对时事政策而广泛的接受受众的公开讨论,大量的用户通过新媒体密切关注政府的行政动向并广泛的参与讨论,有效的促使了民意的传达与相关政策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对象是受众,受众的民意与舆论对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行动的实施来说尤为重要,新媒体环境有效的提升了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的深度与广度。未来的政府是更加强调民众参与的政府,政府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
新媒体为政府收集民意而开辟了有效的传达渠道,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借由新媒体而进行了广泛的普及传播。新媒体大大改变了以住政府相关政策的透明化程度缺少全面系统的传达途径的弊端。在互联网构建的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模式下,政府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发布,借由新媒体而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同时在积极引导受众的互动与反馈,极大的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有效地推动了政府相关制度的透明化与公开化,实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广泛共享。
在此基础上,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与交流不断深化,两者之间相互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强,受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行为依据,对于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以及政府形象的提升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对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压力与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引发着传媒格局与传媒生态的变化,除了体现在对于传统信息传输模式的冲击与颠覆之外,也体现在对于传媒理念的巨大更新之上。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是单向传输的模式,并未充分的将受众置于主体地位。而新媒体环境中,随着其交互性、全天候等特征以及当前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成为媒介关注的内容。当前传媒观念已经在新媒体的催化下越来越开放,受众本位意识愈来愈强。这种新型的传媒理念及传播效应,给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1 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并未与时俱进。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正在由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这种情势下,人民是国家实行各项政策的最终服务对象的地位得以,在新媒体的主导之下,受众的主体地位在媒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提升,然而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却在意识上并未与之一致。由于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政府公关主题尚缺乏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发展的需要,缺乏协调意识,众多工作人员并未把公共关系的构建上升至管理哲学的高度,并未针对受众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公共关系的构建上仍然存在着权力意识大于服务意识的现象,在受众满意度上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缺失。
2 新媒体环境中的“蝴蝶效应”令政府公共关系备感压力。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当前传媒格局的影响非同小可。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利于三网融合的技术设施以及基本条件已经趋于完整完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合作共赢的局面势在必行。媒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全方位的特征,包括点对点的传播、点对面的传播以及面对面的传播等都囊括其中,个人与群体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更加全面快捷。在全民信息化的新媒体形式下,舆论的“蝴蝶效应”更加明显。
互动性而引发的参与意识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提供来自受众的广泛的参与互动,另一方面在多元化与自由化的新媒体传播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各自迥异,彼此观点上的碰撞与舆论的推动容易产生非理性的共鸣,极易升级成为重大的社会事件,由此对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和谐构建而言产生着难以控制的舆论压力。
3 新媒体信息中的虚假性以及扭曲性易引发受众不满。
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的自由意识在多元化文化形态与意识的引导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网民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易融合进个人感情倾向,受到文化修养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每个人传播出的舆论信息在真实性以及倾向性上自然易出现偏差。市场化的运作使得众多新媒体以商业利润为最终目标,为了创造商业价值而一味的迎合受众,使得信息的传播得到了片面化的延展,甚至恶意纵容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放大。众多虚假信息以及扭曲的价值观在新媒体的沃土上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在舆论上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受众积极意识形态的营造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危害与隐患,使得政府公共关系的控制具有巨大的难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的创新路径
当前由新媒体引领下的传媒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与更新,我国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也呈现出了新时期的转型与变化。政府公共关系所具有的职能包括搜集信息、倾听民意、听取政府决策并为之提供咨询,进而帮助政府最终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决策。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存在着众多的缺陷与不足,例如相关组织部门不健全,公共意识弱化,新媒体舆论难以控制等等阻碍了公共关系有效构建的步伐。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充分提升国家形象与执政能力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强大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切实有效的促进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政府形象的提升者与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促进者,政府公共关系的有效构建显得更具必要性与紧迫性。
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政府公共关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国家转型期的基本要求,本文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政府公共关系的创新构建。
(一)积极转变观念,强调服务意识
当前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在民意的基础上得以产生与发展,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而受众对于政府的态度不但是确保国家各项事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据。观念的转变与实践是适应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加强联系的必然策略,也是构建政府公共关系的有效途径。
面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而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进行妥善的思考与解决,就为赢得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应该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贯彻始终,从观念上促进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改善办事态度,认真收集群众的呼声并针对民众的要求而进行相应政策的改善与调整。大量的公开信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进而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行政活动。
充分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平等的重视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牢固的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并将这种服务意识切实的融人到政府的执政实践中,建立起高效、廉洁、法治的政府形象,是积极构建政府公共关系的根本前提。
(二)建立系统机构,完善组织部门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关系的构建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根据政治需要与媒介环境的变化设置了一些公共关系的职能部门,这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组织基础。然而纵观国内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情况来看,相关的组织机构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职能部门的挂靠不统一,机构内部职能设置分散等,难以有效的聚集起构建力量以满足当前公共关系的组织架构需求。针对当前散乱的公共关系机构与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系统化重组与调整。
一方面从现有的机构中重新设置公共关系的职能机构,以充分的利用人才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进行公共关系的构建。例如在机构中根据职能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部门,囊括信息和民意的搜集、整合、发布以及探索解决机制的相关机构,切实把握好公共关系构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使其职能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每个不同的部门在执行自身职责的同时,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各个部门充分的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其他工作环节相互衔接,例如信息发布部门与信息反馈收集部门在公共关系的构建中就应该牢牢的把握好信息的舆论引导性,同时信息评估分析部门针对某则信息可能出现的舆论反应及时的做出评估,反过来对信息发布部门与反馈收集部门的工作进行预测性的指导。当第一时间得到资讯信息时,各个部门相互之间通力合作,针对各种情况迅速的做出反应,以保证整个组织机构的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职能机构与组织部门的有效组织与完善是政府公共关系得以顺利构建的基础。
(三)规范信息传播,注重信息反馈
公共关系的构建是信息主体作用于信息客体的过程,其中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将两者联接起来的中介。新媒体多种多样的媒介形式与信息终端为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与自由性。在当前媒介形式复杂多样的媒介环境中,把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全面有效的传达给受众是效应产生的必然渠道。
新媒体带来了海量的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面对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广泛大量的媒介终端,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必须建立起规范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例如进一步完善政府官方网站,针对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板块,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化的承载方式向受众传输信息,及时有效的针对政府的各项决策与举动进行开放性的呈现,使得受众能全方位的加深对于政府的了解程度。
再如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集合社会组织、新闻传媒以及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相关政策的官方发布与解答,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真实性与权威性,从而获得大众广泛的认可。此外,要充分的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的调动起受众的互动参与意识,设置下情上达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群众的呼声能被广泛的采纳进公共关系的构建中来,以便于及时的根据民意而进一步促进有效的信息传播与相关制度的完善。
(四)强化媒体监管,正确引导舆论
无论是从信息的发布还是传播模式上来说,新媒体都是一个自由化与个性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受众由此产生的活跃性有利有弊,一方面保证了受众的互动参与性,另一方面为不良的舆论效应提供了滋生空间。舆论效应的最高体现是其成为受众行为的依据,不良的舆论导向严重的破坏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于公共关系的构建来说更是造成了重大的阻挠。
例如2012年9月份的中日钓鱼岛事件,由于网络上缺乏相应的舆论监管与正确的导向,多数网友群情激愤并引发了大肆破坏日系车等一些列影响恶劣的重大社会事件,政府对于此事的处理态度受到了网友的多方质疑与诟病,由此严重影响着政府形象的构建以及公共关系的和谐稳定。面对社会重大事件,普通受众往往认识不全面,易受误导而引发过激的行为,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部门应该理性的认清新媒体传播中这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管,以正确引导大众舆论。针对受众随时可能出现的舆论偏差及时的做好预防措施,为不明真相或者非理性的受众提供正确认识社会公共事件的信息内容与通道。针对各项事务进行理性化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来有效传递政府的声音并疏解公众的误解,表达公众的诉求。
三、结论
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在新媒体环境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新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成为了构建政府公共关系的障碍。随着媒介格局的重整以及媒介生态的变化,各类媒体都在针对自身发展的优劣势进行着积极的发扬与改善,包括新媒体、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介形式都在日益成熟的发展中。
今后政府公共关系的构建更应该着眼于实际,积极转变观念,并在高度变化发展的媒介环境中紧紧的抓住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媒介优势,进一步进行政府公共关系的积极构建,努力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与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栋梁.21世纪网络技术队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3(2)
[2]彭淑元.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伦理确实及其弥合[J]湖湘论坛.2009(1)
[3]张丛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12)
[4]侯伟.网络时代政府公共关系构建01.人民论坛。2010(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