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有关公共危机方面论文

有关公共危机方面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公共危机方面论文

  公共危机,是一个或连续多个突发性的、紧急性的、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害的灾难性事件。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危机方面论文下载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公共危机方面论文下载篇1

  试析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效能

  摘要:全球化的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已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能否有效地应对一系列 社会公共危机已经成为考验和评价一个政府 组织的治理能力和公共管理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我国应设立独立的处理危机事件的常设机构,推进应对危机事件的法制建设,加强危机 教育 ,培育危机治理的多元主体,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 政府 公共 管理 效能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已经成了人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吉登斯所说:“核战争的可能性,生态灾难,不可遏制的人口爆炸,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以及其他的潜在的全球性灾难,为我们每个人都勾画出了风险社会的一幅令人不安的危险前景”。这一切都迫使相关的 政治 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安全与秩序。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政府的合法性。因此,能否有效地应对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已经成为考验和评价一个政府组织的治理能力和公共管理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

  近些年来,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各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 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应付危机的方法,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体制和大致相似的处理模式。一般来说都包括危机处理的中枢指挥系统、危机处理的支援与保障系统和危机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1.危机处理的中枢指挥系统。

  这是处置危机事件最核心的部门。一些国家成功的 经验表明,危机管理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由于危机事件中,时间非常紧迫,其中枢系统能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就是对其最大的考验,因而要求“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这一核心机构不仅要拥有坚强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决策与组织能力,还要能够倾听不同的意见,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备选方案,以达到尽快控制危机局面蔓延与 发展 的目的。

  2.危机处理的支援与保障系统。

  这个系统的主要职责就是有效贯彻中枢指挥系统决策,保证在危机发生以后,政府的决策能够得到社会各部门有效的配合和执行。这一保障系统应包括:第一,完备的 法律 法规和 计划安排,以保障政府在危机发生状态下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公共权力,同时又能很好地保障公民权利不因危机状态的出现而遭到侵害。第二,有效的专门应对危机的实施机构,此机构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配备充足的编制,有行政经费和专项预算。第三,快速反应部队或灾害应急小组,以尽快的处置可能发生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第四,制度化的教育、培训、 财政及其他保障。具备这样的保障系统才能大大提高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3.危机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要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以便中枢指挥系统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另一方面这一系统还要承担向民众传递适当信息的职责,既要让民众对危机事态的程度与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又要使他们了解政府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更要使民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民众情绪失控而增加决策者面临的压力,恶化决策 环境。因此,各国在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时都十分重视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 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中国 作为一个后发 现代 化的大国,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危机处理模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汉川的5 12大地震中,我国政府表现出的高效率救援行动及强大的社会动员整合能力,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赞扬。探究原因,我国公共危机应急反应具有以下几个自身独有的特点:

  1.执政党强大的组织权威。

  “组织化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它作为现代社会高度分化、高度专门化的对应物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拥有庞大的党员队伍、细密的组织结构,因而具备了高效的社会政治整合能力,具备开发、掌握和有效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的功能。

  在社会危机事件来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可以利用其优势力量,迅速整合全国的资源和力量,有效地将动员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快的投入到危机处置中去。2008年5月12日在汉刚刚发生地震之后,党中央即快速作出反应,胡锦涛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在第一时间飞赴四川指挥抗震救灾,在短时间内,党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哪里有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党的旗帜、党的组织、党员的身影。

  2.自上而下的一元化危机应急动员体系。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上而下一元化危机应急动员体系。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并不是全能政府理念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死灰复燃,而是在危机到来时一个明智政府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来看,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全面安排下,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应对,是一种具有严格约束和责任的层级组织管理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在上级政府,上级政府的政策和指示是通过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层层传递,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众以及舆论处于被动员、被安排的被动处境之中。

  这样的机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权力分散所带来的扯皮现象,能够有效的动员社会力量,保证决策的迅速落实。因为“一个意见千差万别、各持己见的组织,只是一个适于进行辩论的团体,它无法进行真正的行动。“权威的分散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尤其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任何决策都难以达成妥协和统一,有时还会出现巨大的分歧。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迅速做出权威的决策,并强制性的执行,“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能控制和分配资源的有效中央政府。

  3.以人为本、阳光透明的危机处置理念。

  从各国实践和我国处置危机的 历史 经验教训来看,能否在危机中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仅对于危机处置本身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对于一个政府的执政效能和合法性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在2008年坟川5·12大地震的处置过程中,中央领导集体心系灾区,一路奔波,不离不弃;国家电视台中断了日常节目,24小时实况滚动报道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并不断播报最新死亡数字和救灾细节;各救援团体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开放国际救援队进人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这一切不仅彰显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阳光透明的危机处置理念,更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4.统一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 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它是一个社会的粘合剂。当然这种认同,并不是一种单向作用的过程,而必须是以政治系统与社会认同系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存在。在通常情况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表现为一个接受主导性政治价值的规范与统摄的过程;而这种主导性政治价值往往又具有明显的阶级倾向,“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今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当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刻,统一的意识形态有效的整合了人们的思想,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意见分歧等现象的出现。

  5.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诉求,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众志成城”的奋进意识等。

  这一切都使中国以其鲜明的中国文化、中国风格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这一切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样的优秀文化传统促使中国民众在危机来临时能够空前的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危机。尤其在汉川地震中,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全体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举国上下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坚强决心。这一切不仅源于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源于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担当责任的高度认同,更源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成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是社会 发展 进步和变革的重要促进因素。

  尽管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会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危机的存在,同样会时刻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使政府不敢懈怠,积极去回应危机事件的出现,从而化危机为发展和创新的机会,开展积极主动的或渐进性的变革。尤其对于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负责任的政府来说,如果能够及时 总结 经验教训,那么,危机就有助于维持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就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1.设立独立的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常设部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高发时期,各种 自然 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为了更好的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我国政府应当改变没有常设的危机 管理机构而以成立临时指挥机构应付危机的做法。

  因为在长期实践中,我国目前形成的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分类别、分部门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模式。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带来相关机构的被动应对,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动,而且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违法或无法可依的可能性。

  因而,为了实现政府对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设立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现代化危机管理常设机构,是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应当要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 科学 、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统筹目前分散于各部门具有危机管理功能的现有机构,组建专门的应对社会危机事件的中枢决策指挥机构和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将社会公共危机的管理权限明确划分。

  2.加快推进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法制建设。

  马克思认为:“ 法律 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在现代条件下法律已成为国家 政治 、 经济 、 文化生活中秩序和公正的象征,成为最有权威性的社会规范体系。在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上,法律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依法来进行危机治理,体现了一个政府的文明程度。“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执政人员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通则)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选择,两者都不该侵犯法律。然而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社会公共危机处置过程中,法律和制度的地位仍显薄弱,危机处理过程随意性比较强,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程度不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实现危机管理法制化。可以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处置法律,对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义务、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义务、 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政府信息通报规定、危机处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及责任追究等问题作出法律的明确规定,使我国的危机治理真正能够在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下有序进行。

  3.加强危机教育 ,提升公民危机的自我防范能力。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非常态性,对政府的应变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这一切关键取决于社会危机意识的强弱以及应对危机的各种准备和条件是否充分。可以说,对待危机事件,事前预防比事后救济更重要,但是“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它却经常被完全忽略。”因此,加强社会的公共危机教育,强化政府和全社会的公共危机意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某种程度上,国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

  首先,必须加强危机教育,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处危不乱,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和互助。

  其次,可以考虑定期进行防危机训练和演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提升公众在危机真正来临时的应对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危机来临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必须加强政府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有责任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应当尽可能的通过提前预警来加强公民的防范准备,因为一个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同时,作为公共危机的主要应对者和决策者必须做到警钟长鸣,设置详细的应对危机事件的预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系统面对危机处乱不惊、从容决策,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的危害扩散和升级。

  4.加快培育危机治理的多元主体。

  加快培育危机治理的多元主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打造有限政府的具体体现,更是政府力量有限性本身的内在需要。当社会公共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在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动员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危机的治理。然而,在我国应对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往往表现出参与主体单一,过分倚重政府,从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各种资源的提供和组织、灾后恢复,党和政府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几乎包揽了一切工作。

  这样的现状不仅会使政府治理成本增加,而且一旦政府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一丝偏差,将极大损害政府形象,引起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言,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决策,政府往往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政府机关不断增加政治家、官僚、专家和 计算 机,设法进一步加强政府这个中心作用;还有一种是让“下面”或“外面”做出更多的决定,减轻政府做决定的负担,而不是把做决定的权力集中在已经紧张和乱了套的政府中心。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提升政府多元危机治理主体培育能力,大力培育各种非政府组织,完善以社区为主的社会基层结构,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以形成整合的危机应对 网络 ,实现政府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5.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全球化的今天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由于在现代社会,危机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国际性的,所以,“在对危机的处理上,尽管世界各国存在着地域上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反映是相似的。”在目前有利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争取国际性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加快推进公共危机的国际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树立开明、负责的国际形象,营造友好的国际 环境,更有益于我国借助国际上先进的科技、资金等资源,提升自身的危机处置能力。

  有关公共危机方面论文下载篇2

  浅探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快速进步、信息科技大爆炸,公众地位也大大加强,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也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思考。论文从我国医院公共关系现状出发,探寻医院危机公共关系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医院 危机公共关系 管理 研究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在向纵深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作为社会公众服务行业,通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服务工作。

  一、医院危机公共关系基本理论概述

  医院公共关系指医院为其自身事业发展,实现医院的组织目标,取得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创造医院的最佳社会关系环境,在处理自身面对的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原则、政策与行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是医院公共关系特殊表现形式,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患纠纷等负面事件,给医院带来信任危机,对其声誉造成重大影响,医院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补救行动,具有敏感性、专业性、紧迫性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医院深入开展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医患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多数医院危机公共关系也因水平低下,阻碍了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危机”无“公关”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有:一是缺乏危机意识。许多医院对危机公共关系的认识不够,危机意识较差。一些医院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当医院接到投诉、发生了较大危害医院声誉的事故时,没有专门人负责接待处理,导致医患持续发酵、不良影响扩大。二是不敢担当责任。

  一旦发生医患纠纷,特别是发生严重医疗事故时,不敢直接面对公众的质疑,将责任推给患者,甚至伪造相关检验报告,为自己推卸责任,致使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将医院告上法庭,最终使医院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三是不善于与媒体沟通。发生危机事件后,未能及时将事件进展状况及时通知给媒体并通过媒体强化与公众的沟通,很多医院甚至对媒体的介入调查采取抵制态度。

  三、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原因分析

  (一)医患矛盾加剧导致医院形象危机

  社会转型阶段引发的医患矛盾是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客观原因。随着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群众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就医需求增加,社会公众对医院服务态度、医疗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维权意识、就医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医疗资源尤其是公共医疗资源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医患纠纷日渐增多,给医院日常营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医院缺乏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意识

  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导致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存在把医疗技术作为维护和提高医院声誉的唯一渠道的思想误区,领导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突发事件”靠“应急解决”的老观念依然存在,靠老经验办事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危机,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规范化建设普遍缺乏。三是“专人”办“专案”的错误思想仍占主导,多数医院的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职责、培训对象仅局限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一线临床医生护士基本不作要求,培训也严重不足。

  (三)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

  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是导致医院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上缺乏支持力度。公共关系部门地位不高,工作经费、人员没有保障,许多医院甚至未设立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机构。二是在机制上缺乏协调配合。未建立主要领导负责、行政主管部门统筹、临床一线配合的危机公关领导体制,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形成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危机管理工作不成体系、缺乏协调。三是在实践上缺乏正确方法。

  工作缺乏预见性、前瞻性,多数未建立公共关系危机预警应急预案;主动设置并引导舆论议程的能力低下,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多元化媒体能力不足;危机公关管理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高,临时抱佛脚现象大量存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差异根本上取决于各医院经济收入与思想认识,此外医院性质也是影响管理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公立医院来讲,人们对其信任度要远高于私立医院,其对危机管理的难度也会低于私立医院。

  四、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策略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公共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和处理危机公共关系。本人结合自己工作经验,认为提高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组织建设,做好预防和处理

  第一,成立公共关系部,完善部门职能,健全工作制度,配强人员队伍,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从组织领导和舆论氛围上为公共关系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二,制定危机管理预警方案,组织人员深入医疗第一线,科学预测和评估所存在的危机,根据苗头性动向及时调整预案。第三,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掌握处理危机公共关系的方法。第四,掌握“四个第一”的危机处置原则,即“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指挥中心, 指定责任人全面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合理选择“第一出场发言人”,既要显示出诚意还要留有余地;斟酌说好“第一句话”,正确选择解释、道歉等语境切入点;医院做出的“第一个行为”至关重要,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作表态后要言出必行。

  (二)重视投诉建议,构建和谐医患

  关系

  第一,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医院首先应抓好质量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员质量管理机制,并实行有效监督。第二,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问题是引发医患矛盾的诱因。把医德医风教育列入医院目标管理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培训,开展有益于医德医风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第三,妥善处理投诉。时刻把患者满意作为各部门的行为指南,认真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的投诉,妥善处理各种医事纠纷和公众来信、来访,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危机传播管理

  根据危机事件生命周期,可将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恢复期四个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信息传播引导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潜伏期,应根据医疗服务负面反映较多的薄弱环节,主动策划新闻事件引导大众媒体报道;在爆发期,采取新闻发布形式,第一时间主动给大众媒体“喂料”,主动邀请有关权威部门参与事件的调查;在扩散期,注重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加强与社会公众平等互动,针对社会大众关切的问题,多渠道发布危机事件的原委、事态的进展、院方处理态度等信息,平息社会恐慌。

  在恢复期,邀请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后续跟踪报道,把宣传重点放在深化医疗服务改革上,以求重塑医院良好形象。在整个危机舆论传播管理中,要把发挥政府、专家、大众的重要性始终贯穿于危机公关全过程,做到危机事件调查中有权威部门的声音、有专家学者的研判、有普通群众的参与。

  (四)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恢复和善后

  善后工作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最后工作,也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来恢复医院的形象,甚至是提升医院公共形象。例如:对于在危机处理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奖励,对于受伤害的人员应该给予激励和关注,使其恢复信心,提高医院内部凝聚力,增强医院应对危机的免疫力。对外开展有媒体、医院和患者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通过媒体正面宣传医院,重塑消费者信心;也可以召开病员代表座谈会,接受舆论监督,消除患者的顾虑;或者开展多种社区服务活动,开展扶贫活动,帮助支援农村卫生,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开发社会公益事业等。危机的背后是机遇,成功应对危机后,要充分抓住危机背后孕育的机遇,变不利为有利,进行公关造势,重树医院形象,进一步提升医院信誉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郑思同,吕一军.浅谈医院公共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志,2000.16(2):121.

  [2]蒋宝珠.浅谈我院危机公共管理中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11.08(6).

  [3]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中山大学MPH教程.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晓阳.如何进行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立斌.浅谈医院危机管理中的新闻发布[J].重庆医学,2006.35(2):97-98.

  [6]朱正威.危机公共与处理[J].医学美容美学,2006(10).

  [7]周朝霞.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6):250-251.

  [8]谢玉华.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60.

  [9]郑恩同.医院危机公共的传媒应对策略[J].中国医院.2008.

  [10]张映红.公共关系学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218-221.

293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