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公共卫生硕士论文
有关公共卫生硕士论文
公共卫生是一项为保障人民健康,由政府主导的,以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公共事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卫生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卫生硕士论文范文一:公共卫生包括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和妇幼卫生、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各项身心发育指标、疾病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记录、分析,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最终达到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青少年生长发育常识、营养卫生、生理卫生保健、心理卫生保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常识等。常用的形式有:黑板报、宣传画、广播电视、知识竞赛活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检查评比等。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环境卫生是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休息的所有场所,重点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及运动场。基本卫生标准是干净、整洁、文明优雅、要求环境噪声、通风、采光、照明、教室建筑、黑板桌椅等设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宣传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的基础上,应重点对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其中,预防又是重中之重。预防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性预防,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条文,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疾病发生的特点,分季节、分年龄进行有计划的预防工作。如夏秋季节预防肠道传染病,小学生预防龋齿,中学生预防近视等。二是补救性预防,一旦发生有可能引起流行的病例,应紧急全体动员,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突出性补救预防。如突遇传染病例的出现,应紧急隔离治疗病人环境消毒,群体免疫注射等。
有关公共卫生硕士论文范文二:浅谈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问题已被全世界共同关注,公共卫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医学问题,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健康幸福,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对于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实现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卫生;体系;职能;健康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诸多问题已超越了国界,促使世界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公共卫生方面的双赢和多赢。面对公共卫生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2003 年卫生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全面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并颁布了10 部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法律,以及若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最佳模式应该是政府行为+科学技术+社会动员。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是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等体系在内的一个大范畴,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应将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公共卫生体系的全面建设,保证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总体运作效率。另外,公共卫生职能履行必须有法律保障,应制定公共卫生体系的母法,明确公共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职能,公共卫生的职权职责及其主体都应该是法定的,做到权责统一。根据发达国家实行的模式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适合亚太地区国家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框架,中国现代卫生体系的建设包含十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其中涉及三大类的卫生服务工作,各项职能的履行又可具体分解为规划、实施、技术支持、评价和质量改善、资源保障五个环节,需要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来承担。
1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成
1.1 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院。
1.2 预防和治疗的服务机构(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团体等);保障公众安全的部门(公安、消防等);保障生存环境的机构(环境劳动保护、质量监督等);促进精神健康的机构(文化、教育、体育等);交通运输部门;提供经济资源的商务机构;救助弱势群体的民政慈善机构。
2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涉及的三大类卫生服务
2.1 由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的,常规开展的疾病监测、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保护、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卫生服务工作。
2.2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和措施。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
2.3 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
3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应履行的十项基本职能
3.1 监测人群健康相关状况
①连续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报告反馈、交流发布与人群健康相关的信息;②建立并定期更新人群健康档案,编撰卫生年鉴;③人口、社会、经济学等信息;④人群健康水平,如营养膳食水平、生长发育水平等;⑤疾病或健康问题,如传染病、寄生虫病、心理疾患、突发卫生事件等;⑥疾病与健康相关的因素,如生物、环境等因素;⑦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如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⑧公共卫生资源,如经费、人力、机构、设施等;⑨公共卫生相关的科研和培训信息。
3.2 疾病或健康危害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3.2.1 对正在发生的疾病流行或危害人群健康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流行、新发疾病的出现、慢性病流行等,开展调查预防并采取控制措施,开展病例发现、诊断、治疗。
3.2.2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应急预案常规储备。
3.2.3 对有明确病因的疾病实施健康保护措施,如免疫接种、饮水加氟、食盐加碘、职业防护、婚前和孕产期保健等。
4 发展健康的公共政策和规划
4.1 发展和适时更新健康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指导公共卫生实践、支持个体和社区的健康行动、实现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4.2 发展和更新卫生规划,制定健康目标和可测量指标,实现连续的健康改善。
4.3 多部门协调,保证公共政策的统一性
4.4 全面发展公共卫生领导力量。
5 执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卫生标准
5.1 全面深入执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卫生标准等。
5.2 依法开展卫生行政许可、资质认定、卫生监督。
5.3 规范和督察卫生监督执法行为。 5.4 通过教育和适当的机制,促进从业人员依从。
6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6.1 开发和制作适宜的健康传播材料。
6.2 设计实施健康教育活动,发展个体改善健康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
6.3 设计和实施公共场所的健康促进活动,宣传支持个体的健康行动。
7 动员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
7.1 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实现增权。
7.2 开展伙伴关系和建立健康联盟,共享资源,促进人群健康。
7.3 组织合作伙伴承担部分公共卫生基本职能,并进行监督和管理。
8 公共保证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1 保证个体和人群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2 帮助弱势人群获取所需的卫生服务。
8.3 通过多部门合作,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9 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9.1 制定适当的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确定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
9.2 监督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9.3 持续地改善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卫生服务的安全性
10 公共卫生体系基础结构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结构是庞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神经中枢。
10.1 发展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岗位准入、内部考核、分流机制,保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高素质、高效率。
10.2 发展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建设卫生信息平台、管理整合信息系统。
10.3 建设公共卫生实验室,发展实验室检测能力。
10.4 加强和完善组织结构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
11 研究、发展、实施革新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项职能为公共卫生实践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1.1 全面地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科学研究,研究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发展革新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支持公共卫生决策和实践。
11.2 传播和转化研究成果,应用于公共卫生实践。
11.3 与国内外高端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医疗改革的意见》。
[2] 徐缓,美国洲公共卫生法律项目对我国立法的启示[J].中国公共卫生,2007,5.
[3] 王静波,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有关公共卫生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2.公共卫生硕士论文
6.公共卫生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