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

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

  由社会风险累积而引发的公共危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需要全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范文一:试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今年初的西南五省市持续干旱,从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到青海玉树大地震,从最近频繁发生的小学、幼儿园暴力杀人事件到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从王家岭矿难到沪昆铁路列车脱轨事故等,都说明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对于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本文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做出系统的阐述,并从预防管理和对应策略两个方面提出几点意见,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公共危机的对应策略

  一、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

  (一)危机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把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危机有六个特点: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信息不充分和资源严重缺乏。

  (二)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公共危机的种类很多,按引发危机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然危机和人为危机。自然危机主要包括自然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人为危机包括恐怖袭击、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等[2]。

  (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所谓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就是以自然灾害、社会灾难为代表的公共危机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以政府为主体的组织做出的预防、处理的全过程。

  二、政府公共危机的现状分析

  (一)不稳定因素的增长

  1.经济因素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500美元到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公共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伦理失范等问题,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各类群体性事件、安全事故、黑社会犯罪团伙所制造的一些事件以及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不断出现[3]。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2008年达到4327美元,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和不稳定因素的双增长,我国正处于各类危机事情高频率爆发的时期。

  2.政治因素

  尽管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是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政治力量的角逐日趋白热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复杂。可以预见更为频繁的政治危机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实践证明,没有健全、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就没有高效的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经过2O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4]

  2.缺乏公共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2006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组织体系”中规定: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可见我国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而是在危机出现后成立以政府为领导中心的临时应急小组,值班室转成了应急办,以应对各类的突发公共事件。

  3.缺乏危机管理人才

  从急性传染病到金融危机,从恐怖袭击到电脑病毒,从生产事故到自然灾害,面对现在社会形态众多的突发事件,公共部门要做到及时预警、准确识别、有效地管理危机,专业化的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在我国,虽有消防、防汛、公安等行业性应急单位和相关职业人员,但尚无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的应急管理人才稀缺。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从事调研,我们公共部门的突发事件预案制定大多相互克隆,缺乏针对性,潜在危害很大。

  4.缺乏完善的信息发布系统

  从满足政府危机决策的需要来衡量,我国信息系统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信息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政府危机决策。我国的信息机构采取分级管理制,信息部门容易受制于各级政府,从而出现信息失真现象,不利于政府决策。二是信息机构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三是信息搜集能力薄弱,往往是根据上级下达的指示和任务搜集相关信息,在信息搜集方法上也缺乏科学性,如单纯依靠下级层层填写、汇总统计报表的方法获取信息等等。

  5.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公共危机发生后,社会往往要求起中介作用的非政府组织能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然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非政府组织供给不足乃至缺位的困境。

  首先,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造成有的政府部门不愿意承担责任,轻易不批准非政府组织的注册成立。其次,社会文化的不信任。我国长期以来行成的依附性臣民文化影响深远,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甚嚣尘上,社会资本体系全面扭曲,使得非政府组织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公信严重不足。这一切,都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无形的障碍。

  三、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一)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必须在宪法中对危机状态的确认与政府紧急管理权等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国家需要一种权威和权力,能够在危难的时刻更有效地调动起一切人力、物力来应对灾难,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灾区建立起秩序。其次要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清理,从而消除立法矛盾和冲突,克服应急法律规范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弊端,破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局限性,实现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的协调统一。

  (二)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社会里,只有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制订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公共危机监测预警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它的总目标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5]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完成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但是,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极端不确定性,应急预案编制出来以后还应进行预案的演练,以检验预案是否合理有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完善。

  (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问责

  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只有建立起“官员问责”制度,用与其权力相对应的责任追究或承担机制以及各种监督手段加以督促,才能使官员树立起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五)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四、政府公共危机的对应策略

  (一)建立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可以让公众最大程度的了解危机真相,及时准备,有效预防。政府是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指挥者,政府部门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我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及王家岭矿难中,己经看到政府与公众共享信息的举动和效果,看到了政府的务实、作为和公信力。事实证明:信息越公开,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就会越高,社会就会越稳定。

  (二)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反应越迅速,就越会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通过快速反应,进行危机评估,及时分析原因,果断采取措施,制定应变方案,明确分工和组织责任,落实保障措施,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战胜危机。比如近期我国在一月之内连续发生多起小学、幼儿园暴力杀人事件,处理越及时,越早采取保障措施,就能尽可能地避免更多的暴力事件发生。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协助作用

  首先,政府要转变危机处理观念,积极展开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并与非政府组织建立起合作互助、分权自治、权责统一的危机管理机制。其次,建构适应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文化,如志愿精神、公益精神、见义勇为精神和社会公信力等。

  五、结束语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即曾经说过,遇到危机的时候,你绝对不可以改变事实,但是你可以改变公众对你的看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坦诚的政府,加上一套完善科学的危机预防和处理策略,就是最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敏香,王学军,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学刊,2006.

  5 何任叔,突发事件应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范文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摘 要】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自然灾害、疾病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和自然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各种突发事件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危害,因此,加强对公共危机问题的研究,完善危机管理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阐述公共危机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途径,借以促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完善,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 管理 完善

  一、引言

  论及中国的公共安全形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似乎无不潜在着风险。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考验了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全面暴露了中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和3000美元之间时,是各种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期,中国正处在这个时期。然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保障公共安全的有效体系,对于公共安全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管理经验,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成为中国政府现阶段以及今后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起步较晚,本文在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借以完善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促进祖国健康持久发展。

  (一)危机意识淡薄

  首先,我国的政府官员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目前,我国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经济建设上,对官员的政绩评价也以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为主,这就造成了政府官员片面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管理与预防。

  其次,民众缺乏危机意识。目前,我国处于和平年代,这就使得人们缺乏危机意识,对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而一些隐患正是在无人关心的情况下一步步演变成危机事件的。可以说,没有“危机意识”就是目前最大的“危机”。

  (二)危机预警系统不完备

  首先,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我国的预警系统往往暴露出迟缓化、被动化和淡薄化。公民既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也缺乏积极的应对之策。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事件,我国政府既没有加强综合危机评估,也没有构建危机信急监测系统。不能及时并且准确的预测危机。其次,应急预案准备不足。我国许多公共危机使得诸多预案泡沫原形毕露,后来的雪灾、地震等都体现了我们的危机应急预案准备不足。

  (三)危机管理决策指挥和执行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危机管理的决策指挥以及执行体系不健全,在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机构,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至多是针对一些专门事件的非常设性机构。这些都是些临时的机构,与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相比,具有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决策缓慢、制定的应急预案不具有可操作性等,因此,在我国急需设置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决策与执行机构。

  (四)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的的公共危机法制建设尚未健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律尚未健全,从我国法律建设的实践看,我国已制定了《国防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行业特点突出,部门管理色彩重,都是针对单一事件而制定的,缺乏对公共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不具有普遍指导性。二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制执行不到位,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难获救济等现象。

  (五)危机管理的物资保障不足

  危机来临时,首先是部分地区出现紧张情况,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快速决策,同时辅以充足的财政资金,用来缓解由危机引发的紧张现状,防止连带效应的出现,阻止危机蔓延。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第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支出相对较多,面对公共危机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第二,各级政府过度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就出现了缺乏危机防范措施以及前期对危机的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即使部分危机的应对项目存在一定的经费安排,但危机还没发生之前就挪作他用,在危机发生时就难以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一)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思想决定高度”,拥有一定的危机意识,是进行各项危机管理的前提。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时期,但我国也应急浸润了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我国已经步入了危机频发期,因此,这需要我国的各级政府以及全国民众提高高度的危机意识,大力宣传应对危机的措施,提高群众应对危机的能力,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危机教育、管理系统。

  (二)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

  制订应急预案的要求之一就是把突发事件中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尽可能考虑周全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所有可预测因素、现象和状态。开展风险分析,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系统与机制,是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假设性越充分、越全面、越科学,就越有助于提升公共危机应对的应急准备。

  一般来说,一个具备预见性、应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其基本内容应该有:一是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即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公共危机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即国务院办公厅设置的国务院公共危机管理办公室、工作机构即具体负责相关类别公共危机的专项和部门、地方机构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专家组即各类专业人才库;二是预防和预警机制,预防机制主要通过对公共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来实现,预警机制包括公共危机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发布机关等;三是处置程序,一般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即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应急结束;四是应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保障、公共设施正常运转、科技支持;五是恢复与重建措施,一般分为四部分,即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指挥机制

  首先,提高危机决策者素质。危机决策者的个人素质在危机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机决策者的个人应当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的预见决策能力等。而对于整个决策群体而言,除了具备上述个人应当具有的能力外,还应当有个领导核心,同时还应当考虑决策群体的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充分发挥决策群体的整体效益。另外,应当注重提高危机决策者的决策意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危机决策群体的危机感知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抗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其次,优化危机决策组织机构。危机决策依托的平台就是组织机构,因此必须优化组织机构。第一,完善危机决策制定的核心机制。可以适当地把危机决策权集中于核心协调机构,同时注意提高决策组织机构的协调沟通能力,以从整体上提高决策组织机构的决策能力。第二,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创造一定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机制,即提供相应的正向激励。

  (四)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

  首先,健全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紧急状态的相关法律,并与具体灾种的法律法规协调起来;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中,必须强调约束公民义务的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健全地方公共危机管理的法规体系,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使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持协调一致,并做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预案工作。

  其次,加强依法应急的建设力度。应急法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依法应急”涉及到许多因素和环节。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急法制的立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各层次公共危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原则的确立;二是应急法制的执法,包括具有特殊要求的执法机构、配套条件、技术设备、特别经费、紧急程序、方法手段、公务人员的逐步完备;三是应急法制的守法,包括组织和个人如何遵守相应的应急公共危机法律规范;四是应急法制的司法,包括追究紧急状态下的违法犯罪行为,审理和裁判行政纠纷,赔偿补偿受损权益的法律救济制度;五是应急法制的宣传教育,除了日常的普法教育,还应进行应急法制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关于各种媒体展应急法制建设和运作的宣传报道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六是应急法制的环境条件,包括应急法制发展所必需的组织机构内部环境、社会心理状况、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的评估和改善。

  (五)完善物资保障机制

  在应急物资准备方面,国家应加强应急物资的实物和生产能力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证制度;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公共危机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情况,为保障应急物资的生产供给,可以与有关企业签订供求协议。

  在应急物资供给和管理方面,相关人员应尽可能清除影响应急资源传递的障碍,尽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失误和损失;加强应急物资的管理,防止被挪用、盗用和流散。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及时依法查处并进行物资补充;如果应急物资保障方案过期失效,应该及时改进更新。

  结论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同时,我国又进入了危机频发阶段,因此,我国政府首先应当从每次应对危机的经历中吸取应对危机的经验,同时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模式。本文从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指挥机制、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以及完善物资保障机制等反面思考了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途径,借以抛砖引玉,实现公共危机管理各种机制的完善。同时,公共危机管理各种机制的完善是一项永远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志敏. 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危机管理及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1):25-26.

  [2]吴志敏.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危机管理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07(01):20-21.

  [3]张玉强,帅学明. 公共危机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诉求[C].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11):201-203.

  [5]叶灵杰,陈娜. 论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J].宜春学院学报,2011(06):104-105.

  [6]高析. 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J].中国信息报,2011(09):45-46.

  [7]詹承豫.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情景―冲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政治学研究,2009(10):108-110.

  [8]戚建刚.我国危机处置法的立法模式探讨[J].法律科学,2006(1).

  [9]吴玮,罗晖. 美国的极端天气预警及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晾望,2008(4).

  [10]黄顺康. 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公共危机论文

2.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3.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

4.公关危机管理论文

136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