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课程学年论文参考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会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主体特别是投资者提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财务信息,为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务报表课程学年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务报表课程学年论文参考篇1
浅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特点
摘 要: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特点,通过对财务报表所体现的会计指标体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把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揭示出来,从而提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指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上市公司的基本活动为对象,以上市公司对外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财务报告、临时报告为主要信息来源,应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指标,对上市公司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债权人和社会其他财务主体决策提供依据。
一、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特点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与非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如下:
1.公司财务报表具有公开性。我国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将其主要会计报表经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核后交证券管理机构向社会公布。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要附有查账报告书。
2.公司财务报表分析除了像非上市公司一样分析基本财务指标外,还要结合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对一些特殊指标进行分析。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流量等。
3.财务分析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利益主体最多,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政府、职工、社会中介机构各利益主体为谋求其自身利益都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且要求不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布离不开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及经济咨询机构等。
4.为达到上市、配股、免于退市、虚假重组、炒作股价等目的对利润、财务指标的操纵更具有普遍性、方法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指标分析财务报表的性质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指标分析财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它们包括:资产负责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等。
(一)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及主要指标分析
1.流动资产的分析典型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有价证券、应收及预付账款、存货等
(1)货币资金项目反映企业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
对货币资金质量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货币资金持有量是否适当。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占资产规模过大,则可能意味着企业资金闲置,盈利能力弱,企业的管理人员生财无道;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占资产规模过小,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还有可能使企业丧失商业信誉,例如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支付到期的购货款。
(2)短期投资(有价证券)分析。
短期投资分析,主要是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一是注意企业是否计提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二是分析短期投资的构成。企业的短期投资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全权投资(如购买国库券)风险较小,股权投资(如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如果企业短期投资数额较大,且股权投资占相当一部分比重,应注意该上市公司的风险。三是分析短期投资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注意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的划分随意将长期投资结转为短期投资来“改善”流动比率。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改善”其流动比率,人为地将长期投资的一部分划入短期投资,粉饰报表。
(3)应收账款分析。
上市公司把应收账款作为调节营业收入的工具被广泛利用。利用应收和应付款调节利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增加应收账款来增加销售收入,如在本年虚开发票,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到次年又以诸如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将其冲回,使本年营业收入虚增。当然,如是为了隐藏部分收入,则可利用推迟开票,将营业收藏于预收账款之中。通过其他应收款虚增利润的常见方法主要是将已损失的资产转入其中,使亏损不体现出来。利用其他应付款则主要是隐藏利润,如将已实现的收益转入其中,使之不列入损益表之中。
(4)存货分析对存货的分析主要分析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存货的计价方法分析。
存货的成本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动,因此大多数企业面临采用何种成本价格,来确定各存货的成本。由于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在存货价格上涨或下跌时对上市公司的所得税、净收益现金流量有影响。企业外部分析者应关注上市公司存货计价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前后各期是否保持一致。如果上市公司存货计价方法发生变化,应关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理由的合理性。
二是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期末是否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原则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计提的正确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存货应当在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上市公司某种库存商品,其可变现净值大大低于成本,而企业并未按规定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或者提取不正确,则导致存货账面价值高估,虚增企业当期利润。例如,秋林集团2002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 744.74万元,而在以前会计年度却未计提该准备,由此分析以前年度有虚增利润现象。
2.长期投资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长期投资的主要形式,对各项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在实际中,即使某项投资质量下降,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一些企业却少提或不提,以虚增长期投资帐面价值和利润,对此财务分析人员应当进行调整。另外,分析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差额的处理是否恰当。由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年限决定企业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的摊销金额的大小,所以企业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年限的选择会对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财务分析人员应从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判断企业摊销年限和摊销金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金额巨大、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如有以上情况,应予调整再作分析。
3.资产负债表指标比率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分析。上市公司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后劲足,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市盈率低表明市场不看好,企业增长潜力有限。但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市盈率不会降至零,很高的市盈率也往往不说明任何问题,每股收益受净利影响而净利大小又与公司选用的会计政策有关。因此不同行业市盈率不尽相同,行业成熟市盈率普遍较低,新兴行业风险高、市盈率高,若股市受大股东操纵市盈率就很难评价企业盈利能力。
所以在对市盈率进行分析时应综合考虑行业因素和前后期变化因素,不能只看其数值高低。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体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因此,净资产收益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该指标居于首位。
(三) 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和投资行为
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及主要指标分析在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和投资行为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逐渐意识到现金流量信息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和现实的支持能力,它是公司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财资源,也是投资者(股东)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资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2)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分析;(3)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4)上市公司收益品质分析。
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分析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净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等几个综合性财务指标是投资者十分重视的股海航标。有些遭受惨痛损失的投资者说是财务指标误导了他们。客观地说应该是被“误导”的投资者没有学会如何分析和使用这些“股海航标”,不知道在这些简单的财务指标后面还隐藏着十分复杂的内容和十分深奥的道理。
(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之因
了解财务报表数据的局限性有许多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即使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被发表无保留意见、无解释段的财务报表,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财务报表严格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编制而成,这只说明这些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合乎规范的,并不保证它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客观实际。(2)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它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比如,上市公司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中,不同账龄、不同项目的债权具有不同的风险,其实际价值也就不相同,但财务报表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情况。
(二)财务报告信息组合分析方法的重点
通过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组合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投资者应该对各种信息进行组合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单项信息或主要财务指标数值表面上。财务报告信息组合分析方法的重点主要有:(1)数值与经营相结合;(2)总数与结构相结合;(3)增减与同化相结合;(4)亮点与隐患相结合。
(三)上市公司人为操纵其财务报表数据的途径
对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方法进行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有可能运用一些非专业人士难以看出来的异常手法,人为操纵其财务报表数据。因此,理解一些常见的“作弊”手法,并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对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上市公司人为操纵其财务报表数据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关联交易;二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更多的时候则是综合运用各种操纵方法与手段。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和对企业可能采取的操纵净收益指标的手段的分析,企业可能采取以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手段,并且这些手段可能导致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出现异常:(1)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2)通过虚假销售;(3)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4)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
综上所述,由于财务报表数据的操纵手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其具体内容十分复杂,因此,投资者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中有上述“作弊”现象,就应该知道财务数据的可信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风险性较大。
财务报表课程学年论文参考篇2
浅谈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问题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浪潮的掀起,并购过程中是否存在商誉,如何认识商誉,如何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理商誉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焦点。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关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商誉问题的处理办法,并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商誉的的具体处理办法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并购;商誉;计量
一、商誉的内涵
自16世纪商誉一词出现在英国会计学家Leake的“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人们逐渐认识了商誉,特别是伴随着大量的企业并购,往往产生并购溢价,商誉更加得到了理论界及实务界的关注。但由于商誉形成原因的复杂、不能独立于企业存在以及它的不可辨认性,不能单独出售,商誉的定义、确认、计量等都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及难点。当今理论界对商誉的内涵有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计价。即表示对企业有利的经营关系、雇员关系、顾客关系或企业的有利地理位置、销售网络、良好管理声望等因素的计价。这是对商誉比较原始的解释。
第二,商誉是超额获利能力的现值。即代表企业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预期未来净收益的贴现值。当然,这里所说的超额收益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得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盈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难以确认商誉。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都认为,商誉实际上是预计超额盈利能力―――预计净收益超过有形资产按正常报酬率所获得的收益的数额。
第三,商誉是一个总计价账户。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超额收益体现的是一种持续经营价值(a going concern valuation)。商誉应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资产(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从收购的角度看,当收购成本大于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即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资产价值总和时,为保持账务平衡,计入一个特定的总计价账户,即为并购商誉。这一差额不具备无形资产的属性,而代表的是有形资产和某些无形资产的未分配成本。比如,企业拥有许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而商誉正是计量了这些未入账资产的结果。
二、商誉的初始计量
目前购并商誉的计价有如下两种方法:
第一,间接计量法(残值法)。这种方法认为,企业购并商誉应按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算,即企业购并商誉=购受企业支付的价款-被购企业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一公式实质是总计价账户论下对商誉的计量方法,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前所述该差额不能表明商誉的性质;购受企业所支付的总价格,是以购并双方的谈判成交价,这一成交价受许多因素影响,如谈判双方的地位、谈判技巧能力、各自心理对峙能力、投资者对效用风险的判断、双方各自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及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程度、供需矛盾的影响等。除此之外,仅就双方各自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而言,也存在不同基础:卖方可能会选择可辩认净资产的现行市价为计价基础,也可能选择其重置成本,清算价格或企业整体未来收益现值作为基础;买方同样也会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计价基础。这样,当买卖双方选择的计价基础不一时,转让成交价格会在不同的计价基础之间形成。如在重置成本与现行市价之间形成或清算价格与重置成本之间形成等等。
即使双方都选择收益现值作为计价基础,由于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同,各自经营优势不同,双方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买方的计量以购得该企业后,与本企业整合后所产生的收益增量为基础;卖方则以继续经营所产生的未来收益为基础,双方的贴现率也不一样。此外,买卖双方也不一定把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全部量化。因此,由成交价与净资产公允市价之差所确认的商誉含有许多主观成份,受双方对企业价值确认方法的影响,再加上有许多其他非规范因素的影响,使确认上有一定的模糊性,用这种方法倒轧出来的差额,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商誉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客观内涵。如果“公允价值”的确认缺乏可验证的评估技术或受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则依上述公式计量的商誉价值也难以客观反应商誉的实际价值。
第二,直接计量法。这种方法指将企业未来可赚取的“超额收益能力”按一定贴现率折为现值作为商誉。这种计量方法充分体现了商誉的内涵,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它仅仅将“超额利润”量化,其计量结果不受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缺点在于,不能准确确定“未来超额收益”能力。若以未来一定时期内预计的超额利润为依据来衡量,则存在人为“预期”问题,主观成份过大,其预测缺乏可验证性,超额收益的期间也难以测定,折现率的选择也具主观性。
三、商誉的后续计量
在商誉被初始确认进入财务报表后存在3种后续确认和计量方法。
第一,将商誉立即注销。该方法对初始确认与后续确认区别在于商誉在被注销之前只是暂时确认为一项资产。之所以这样处理的理由是商誉在初始确认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在商誉确认记录为一项资产后立即予以注销是令人困惑的。因为,如果商誉在购买日无任何价值可言,那么,它就应该是立即注销而不应该是开始记录为一项资产而随后予以注销;如果商誉初始是有价值的,除非发生灾害,没有任何事件能立刻使其变得毫无价值。因而,该种方法是不恰当的。
第二,将商誉不摊销但进行减损评价。其支持者认为商誉的价值一般只会增加而不会下降,从而商誉不是一种耗费性资产,对价值不会下降的商誉进行摊销将会使财务报告失去其真实性。他们认为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但应该进行价值减损评价。
第三,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该观点认为:摊销商誉就是将分摊到商誉的成本进行分配以实现收益与费用的恰当配比;所有的旧商誉是一种被耗费的资产,而且被新商誉重置,因此旧商誉必须进行摊销;商誉的寿命估计不能达到可靠的满意程度,也无法知道商誉被耗费的方式,因而在不确定期间进行摊销是唯一务实的解决方法。
四、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对商誉的处理办法
2006年,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标准趋同,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关于商誉的确认和初始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中又具体区分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并对涉及商誉会计问题做出说明: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
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内容。因此,在新准则中商誉不属无形资产,而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要素,且其只有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如果为吸收合并,可确认为购买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如果为控股合并,则确认为母公司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新会计准则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做法,取消了对合并商誉的摊销要求,要求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不必摊销。”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由于商誉不能单独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其可收回金额是无法确认的。商誉减值测验只能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将商誉的价值按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比例分配。理论上,2006年会计准则将商誉视为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更符合商誉的经济实质,体现了商誉与企业整体不可分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韦德洪,吴娜.知识经济时代的商誉会计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许家林.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6(8).
3、尹宪国.商誉确认与计量统一性刍议――基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商誉的处理[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2).
4、丑春景.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