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商管理>管理理论>

工商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毕业论文是考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掌握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毕业论文的在撰写与指导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一:教学特色下的工商管理论文

  1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综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可总结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的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与行业关联性低。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没有做好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工作,各高校间的课程设计上大同小异,并没有将专业的特色性展现出来,甚至一度有与实际行业脱轨的地方出现;(2)与高校定位关联性低。好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并没有将其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具有独立性和复合型的交叉课程设计的少之又少;(3)教学内容空洞。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一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课程的专业性体现出来;(4)学生学习被动性太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中,学生基本上全是一味地被动学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严重地忽视了;(5)课程结构设置得不够合理。现在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以及必修、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等都并不协调,好多学生都是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足够的实践,毕业工作后很难尽快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具体方案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研究:(1)与当地行业或市场形势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专门面向某些具体行业管理的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宽口径的教育培养,以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中分工不断细化的现状,从而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战略性教育方针突出体现出来;(2)将各学科间建立有机的交叉学习体系。学科间的互相交叉学习,可以使得学得的知识更加具有系统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学校的发展方针为基础,将本校的教学资源和优势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尝试增设一些复合型的课程,从而在将学校办学特色充分突出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们的业务水平和素养;(3)为适应教学多样化的需要,适当增设一些教学平台。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一些基础课与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中重复或者雷同的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删减,不断对课程的规范性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更自由地选课学习。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对主干课程要适当精简并及时更新,时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根据每项课程的实际特点,在“精”上多做些文章,对知识体系的“精”“深”不断加强;(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自主学习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自学型的课程还可以有助于开拓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对课程大纲中的必修知识加以巩固,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5)设置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课程。为适应学生们个性化的需求,我们高校在教学中,可以培育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尊重学生们的学习个性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使得所有学生物尽其用,将自己的优势与工商管理的专业充分融合,从而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型人才的要求;(6)以重点学科为基础,创新补充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新课程,将行业与产业中出现的新知识、成果以及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以求充分适应行业和领域的新需求;(7)对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构建有行业(或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或地方)特色,找准结合点,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应始终把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特色建设作为基本原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本专业的特色内容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改革与创新,搭建差异化、自主化、实用化、优质化的特色课程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还能使得人才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因此,积极有效地做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研究工作,对高校为市场经济培养高质量人才,建设鲜明优势的特色专业,提升学校声望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商管理专业学年论文范文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的思考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和民资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参与度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得到了重视,但由于财力有限,地方政府仍侧重于追求GDP增长,却忽视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对生态公益林建设没有远景规划,这对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现行低标准的补偿金与林农的林木直接受益预期相差甚远,难于调动林农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由于受生态林立地条件、投资收益风险等因素的限制,靠招商引资发展林下规模经济、反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路子仅停留在探索层面。目前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仅依赖于中央、省级补助,导致建设标准不高,保护效果不佳。

  2.补偿标准低不利于生态公益林的长期保护。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林地价格上涨,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林地价格正呈攀升趋势,而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没有配套补助,林农得到补偿低,加上林农的生态公益意识淡薄,造成林农对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积极性不高。近年来,由于营造巨尾桉速生丰产林带来的可观效益,仙游县林地流转更为活跃,林地租金每亩达26-30元/年,且租金一次性支付。而目前的补偿标准每亩每年只有12元,远低于林木生长和林地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

  3.基础设施建设给生态公益林管护带来一定压力。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划定时,多数地方将人烟稀少、生态脆弱的林地划入生态区位,近年来不断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原本偏僻的区域变成交通便利地带,外出打工村民有返流趋势。如仙游县列入生态公益林的135个村中涉及的7个山区乡镇58个村,原本交通不便,村民几乎靠外出谋生,客观上便于管护。但随着莆永高速、沈海复线高速和环山区公路的开通和当地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返乡的外出劳工正逐年增多,林木受破坏和森林火灾潜在风险也增加,将给生态公益林管护带来压力。

  4.补偿标准单一,没有分类补偿。不同地区、区位、地类和质量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不一样,但现行补偿标准却相同,没有根据生态效益发挥作用、管护难度高低和公益林分布复杂情况进行合理区分和分配补偿,如交通主干线两侧、饮水源头、环城市一重山、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好的地带的公益林,其管护难度、林分质量和生态作用不尽相同,已经投入或需要投入的资金差别很大,补偿标准却相同。

  5.补偿基金发放环节多,管理仍有漏洞。出于规范管理的需要,补偿基金按照预算级次从中央到乡镇层层下达,由乡镇组织发放到村委会或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林农,并通过层层检查来督促发放到位。由于尚未开发一套完整的补偿基金发放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操作,县级以下林业、财政部门每年都承担着分配发放、公开公示、审核校正、纠纷调处和接受层层检查等大量工作,为此耗费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不少,监管效率也不高。近年来,虽然截留挪用补偿基金现象得到了遏制,但随着林权改革后山林权纠纷的逐年增多,个别镇村以山林权纠纷为由暂缓发放,进而截留挪用补偿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的对策

  1.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法规政策环境。(1)抓紧修订出台专门法规。各地在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基金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撒胡椒粉”达不到生态保护效果等。应充分重视林农经济利益诉求与生态利益要求明显冲突这一问题,修订现行管理办法并出台一部完整的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规定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方式、补偿类型和标准、额度提高办法、补偿资金分配发放、监督检查办法,以及政府、林农、工矿企业各方责、权、利等,切实维护林农权益,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2)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在切实保护林农利益的前提下,林业部门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要求做好生态公益林管护落实工作,定期公布公示管护责任人、管护面积、范围、补助标准、责任和义务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执行政策的透明度。同时,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林农履行好义务,鼓励其支持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2.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整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核心,关系到林农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态公益林能否持续发挥生态效益。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森林生态效益需求、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管护难度的差异,在确定补偿标准时,应根据实际区别开来。在财政年度预算补偿金额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公益林,以森林生态效益需求和管护难易度为主要指标,调整确定不同类别的补偿标准。(1)一类补偿标准:大气重污染地区的生态脆弱公益林、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江河源头、饮水源头周围等重点公益林按高标准补偿,提高的补偿部分用于公益林的林分修复补植、调整树种结构。(2)二类补偿标准:交通主干线两侧、城市周边一重山生态公益林,因区位划定前多数是人工造林,且管护难度相对较大,应考虑林地成本投入和管护难度,按中等标准提高林木补偿管护比例。(3)三类补偿标准:边远地区、人烟稀少的公益林,区位划定前多数是天然林,林地成本投入少,管护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按一般标准补偿。确定不同类别的补偿标准后,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和生态效益发挥评估状况,相应确定合理的补偿提高额度、调整间隔期和地方配套补偿额度,让林农坚定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信心,让林农分享生态公益林政策红利,确保生态公益林持续得到保护和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

  3.拓宽补偿基金筹资渠道。生态公益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全社会,因此,除政府财政资金拨款外,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补偿费用。需要拓宽其他筹资渠道,有效保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足额到位,以缓解财政投入不足、林农利益渴望、生态效益需求三者之间的矛盾。(1)建立工业发达地区对森林资源发达地区补偿机制。按照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分别根据工业发达地区的GDP增长、PM2.5变化趋势、财政收入状况和森林资源发达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蓄积量情况,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统一指导要求受益的工业发达县对口补偿森林资源发达县。(2)建立江河溪流下游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江河溪流下游的县级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受益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3)建立受益单位合理的补偿机制。规定可以从森林景观旅游经营收入、水力发电收入、矿山开采经营收入、饮水资源收入中适当提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建立征占用生态区林地交纳森林资源补偿费机制。应严格控制公路、水库、电力线路架设、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对生态区位林地的征占用,确需征用的,应开征森林资源补偿费。福建省从2013年1月1日起对征占用生态区位和城市规划区林地征收森林资源补偿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每亩每年提高5元,就是一条很好的举措。(5)积极探索林农自我补偿机制,增加林农收入。鉴于生态公益林直接经济效益受限制,应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林下资源,开展林下非木质利用,提高林农自我补偿能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4.科学有效管理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涉及千家万户,发放工作量大,监管要求严,资金检查频繁,行政成本高,为此,如何科学有效管理尤其重要。(1)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行专户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制度,对补偿资金从筹资、发放到使用,实行全过程监控,做到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面监督。审计部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补偿资金进行审计,发现补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2)减少发放中间环节,建立“一卡通”直补到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下拨机制,逐步实行县级林业部门直接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林农手中。对因山林权纠纷导致无法按时发放的,应实行专户管理,并限期调解处理到位,防止乡镇财政借机挪用。(3)建立高效的在线监管平台。依托即将推行的智慧林业建设,把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林木蓄积量变化、人口信息变化、补偿资金发放情况等及时纳入智慧林业建设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优势,开发出一套管理应用系统用于补偿基金的发放和监管,顺畅发放环节,提高监管效能。

8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