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管理理论相关的论文的锦集
与管理理论相关的论文的锦集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关于管理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
摘 要:实现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首先应认识到,成功的管理缘于科学的认识,事物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失败。其次要有大局观,抓住管理的关键点,少干预多分权,充分发挥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功能。在管理实践中,还要准确把握一个“度”,分清该管的和不该管的,以及管到何种程度,这样管理才更有效。
关键词:无为而治 ; 规律 ; 自我调节; 度; 控制。
一、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为”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家认为帝王应该“虚静无为”,不暴露自己的好恶,不过问具体事务,把工作交给大臣们做,自己牢牢控制权力的予夺,运用赏罚二柄,就能够“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1]。汉代的儒家强调“无力”消极的一面,再以后就更加庸俗化,特别是受了佛教修持技术的影响,“无为”变成了什么事都不做。一些人把“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把老子“无为”思想视为消极地不作为是不正确的,其实,“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能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就是客观务实的作为,也就是言行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不走极端,不消极,而是积极的作为。
李约瑟在《道家与道教》中提出,几乎所有的翻译家都把“为”字译成“行动”,而“无为”这一道家最伟大的口号就变成了“不行动”。我认为大多数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是错了,原始科学时期的道学家所谓的“无为”是指不作违反自然的事,不作反常或不合事物本性的事,不作注定要失败的事。
这种微妙的方法论或干脆听任自然的理论,倒可以收到意想中的效果[2]。《淮南子》对“无为”也持同样的观点,“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台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3]。从这个解释来看老子的“无为”,那就符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原始意义。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4]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食物能给人提供营养,但是吃多了人就会生病,大禹治水成功在于治疏,按照水流的规律因势利导,而他的父亲鲧却失败在于治堵,违背了水的运动规律。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论,就是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持无执态度。这种态度绝非无所用心,懒惰懈怠,消极等待,而是要管理者防止不顾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意志的虚妄态度。在老子看来,只有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因势利导,善于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条件,才能成功[5]。
二、减少干预,注重系统自我调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而治”最重要的体现。老子认为管理者不应该过多干预,管理就像煎小鱼一样,小心翼翼,不能频繁地翻动,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色鲜味美。如果火候不到,调味不对,心情急躁,下锅后左一下、右一下地来回翻动,看看究竟有没有熟,最后煮出的东西就成一锅鱼渣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领导治理企业,要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一个国家的人数很多,一个企业的人数也不少,如果制度繁多,朝令夕改,老百姓就会无法适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样人心就会乱,社会就不稳定。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就会情绪平稳,专心工作,容易做出成绩[6]。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第五章》) 。在远古农业社会中,政府机构没有今天这样多,百姓们可以自己安排生产,过着自然和谐的生活。由此可见,古时候没有政府机构,百姓照样可以安居乐业。在某种程度上,在没有外界的干扰下,系统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依然可以运转自如。在老子的眼中,政府和领导者不应该时时管事事管,老百姓需要自己的空间,下属们要有一定的自由,老子强调大局观,注重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
就像人的自身免疫系统一样,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我调节功能,只有摆脱不必要的束缚,系统才能自我调整,达到“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会因为管得过多而超负荷,当管理者在集权程度过高或者处理的信息过多,或者受到有界性的限制,或者仅仅依靠摸索来制定复杂决策时,意识偏差就很有可能发生。行为学家们认为,若人们对其工作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控制度的话,他们更愿意更多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当授予员工更多责任的时候,员工将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7]。减少干预,可以赋予组织更多的弹性,即组织能够更加迅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在政府或企业中,如果横向的机构太多,容易造成管理幅度过大,管理混乱。如果纵向机构太多,容易形成高大科层组织,不利于信息双向流通,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将决策权制定分权到各个低层的管理者手中,甚至是直接下放到员工手中,让他们自己决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领军在外作战的将军,普通的老百姓,一线的员工,他们有时比自己的领导更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干才是对的。
三、准确把握管理中的“度”。
实现老子“无为而治”的境界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适当的度,这个度首先体现在对下属管理上。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以及管到什么程度,尤其是较高层的管理者。毛泽东曾说过: “治国就是治吏”,国家之巨,企业之大,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用人上、决策时有所为,在职工具体工作上则无所为,不越位管理。中国自古即有“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说的就是在对待下属的管理上,要准确把握一个度,既不能替代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管人。在用人上,对于贤臣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并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越俎代庖[8]。
其次,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还体现在对领导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上,身为领导要想服众,获得别人的认可,一定要谦虚谨慎。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身为领导应该放下身段,不能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样会无形中给人以距离感。老子告诫人们,领导者要有水一般的品格,把自己摆在行善的地位,心胸总是保宽广和宁静,交往总是讲求爱人利物,说话总是诚信可靠,行政总是追求民众安居乐业,做事总是讲究创造实效,行动总是抓紧时机。这种策略恰恰是大智慧,因为一味争强好胜,易心劳神伤,退避三舍,则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则无往不胜[9]。“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老子认为不强行占有,不倚强凌弱,不粗暴干涉的领导者是有德之人,面对占有丰富资源和掌握实际权力的群体,老子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为被管理者说出了心底的愿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管理者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度的把握还体现在对欲望的控制上。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了追名逐利相互攻伐。大有国家间的兼并战,小有盗贼作乱,在老子看来这都是人们的欲望膨胀,在利益的驱使下迷失了本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因此他提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让人们去除过多的欲望,清心寡欲,试图使社会归于安定。“贤”即为“名”: 名声、名气、声望; “难得之货”即为“利”,利益、利害、利润,古今多少人陷入其中,为之痴狂。老子最后的总结是,不要见到或显露这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人们的心就不会慌乱和浮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副作用,名利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不少人为了成名得利,不再踏踏实实地奋斗,而是试图走捷径,甚至不惜违反道德背叛良知触犯法律,给社会风气造成很大影响。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就要改变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
参考文献:
[1]韩 非。 韩非子[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2.
[2]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二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43.
[3]刘 安。 淮南子[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7.
[4]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146.
[5]黄信阳。《道德经》与现代管理[J]。 中国宗教,2007( 4) : 27.
[6]刘洛汐。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 1) : 32.
[7]查尔斯 W. L 希尔,史蒂文 L. 麦克沙恩。 管理学[M]。 李维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23.
[8]李宏伟。 老子哲学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 领导科学,2009( 1) : 19.
[9]梁永峰,伍应卫。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8 ( 30) : 42.
论数学教育在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育,通过客观的、理智的,精确的、定量的,批判的、开放的数学思维促进理性思维;通过数学思想品质、心理品质、行为品质等影响个性品质;通过数学的坚韧、坚持和创新的精神影响职业品格,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育;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学教育在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学以致用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发展理性思维的功能和培养科学精神与方法的功能。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
一、数学思维促进理性思维。
数学思维对人类理性精神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正如克莱因所说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1]”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也就是说,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比如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一般来说,理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客观的、理智的思维。
理性思维是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但又不是这些能力的简单堆砌,而是运用这些能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做出判断,并最终理智地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精确的、定量的思维。
定量思维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用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然后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这其中,能感受到“理性”的成分。因此,通过数学的精确计算和缜密推理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促进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手段。
(三)批判的、开放的思维。
所谓“批判”,实质上是表明一种真理观。一切真理都必须接受理性的裁决。即在未能得到理性的批准以前,应该对一切所谓的“真理”都持严格的、批判的态度。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时会运用一些自以为是或未加证明的命题进行计算和推理,导致不应有的错误。这就是缺乏批判、理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这里“开放”是指在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的开放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假说或理论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无论自己先前曾有过怎样强烈的信念,现在都应该放弃;同样,如果一个假说或理论已经得到了理性的确证,那么,无论自己先前曾对此具有怎样的反感,都应当自觉地去接受。一个人常常多次出现同一个错误,就是因为缺乏批判、开放的思维。
数学作为思维训练的“体操”,对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是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数学品质影响个性品质。
英国数学家、教育学家 Billingsley 说:“许多艺术都能美化人们的心灵。但却没有哪门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修饰人们的心灵。
[2]
”
欧洲一些知名教育家和哲学家还发现“数学具有制怒作用”,“数学教育能使粗心的青少年变得细心,能使性格粗暴的人变得温顺起来”,“数学还会教会人们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数学能杜绝人们的主观偏见,还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并能增长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3]
。
数学的个性品质始终影响着从事数学学习、数学研究以及应用数学的人们的个性品质。
(一)数学的思想品质。
数学的思想品质主要表现为: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的视野;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观;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养成审慎思维的习惯及对高等数学美学意义的体验和理解等。
数学所具有的这种思想品质形成有依有据,实事求是是精神,由此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符合逻辑的思维,养成尊重客观事实,不固执不偏激,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的正直品格。
(二)数学的心理品质。
数学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安静、平稳的心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智力与智慧的完美融合;灵活性与变通性的协调。正如数学家 E·狄而曼所说:“数学能够集中、加速和强化人们的注意力,能够给人发明创造的精神与谨慎的谦虚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数学比起任何其他学科来,更能使学生得到充实和增添知识的光辉,更能锻炼和发挥学生们探索真理的独立工作能力。[4]”
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以及知识间一环紧扣一环、系统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高等数学必须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钻研。伟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了。[5]”因此在教学生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同时,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克服困难,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所以学习高等数学,可以磨炼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坚强毅力。
(三)数学的行为品质。
行为品质主要表现为:参与实践的能力;解决与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深刻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索、发现、整合信息及创新能力;社交与融入集体的能力;批判精神与求异思维能力。掌握高等数学辩证性的思想精髓,可以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树立起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观。教育不是对学生的规范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持续性的尊重。数学教师在实施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高等数学的行为品质,并以此影响和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步形成的,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可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不急不躁、心境平稳、善于思考的个性品质;具有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得到不断的加强。总之,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为学生未来立足于社会、生存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数学的行为品质过程中,高等数学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心理活动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改善学习者的精神、心理和某些生理方面的品质,使学习者在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于自身的过程中,个性品质也得到优化。
三、数学精神影响职业品格。
数学家 E·狄而曼曾说:“数学能够集中、加速和强化人们的注意力,能够给人发明创造的精神与谨慎的谦虚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数学比起任何其他学科来,更能使学生得到充实和增添知识的光辉,更能锻炼和发挥学生们探索真理的独立工作能力。[6]”高校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精神。所谓数学精神,是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征,又指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它包括理性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等[7]。
(一)数学的理性精神培养忍耐、坚持的职业品格。
理性精神作为数学精神的一部分,其表现为对一种信念,一种真理的追求。理性精神坚持以理性(或理智)或以理性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作为判断真假是非的标准。齐民友先生认为,数学精神集中地体现为彻底的理性探索精神。
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中蕴含许多理性因素,如规范的数学证明,所蕴含的理性探索精神对学生存在着教育价值。通过数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利用思维推理获得成功的信念和面对失败的承受力。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作用,这些国家重视的正是数学所提供的理性思维以及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在高校教育阶段,学生处在思想观念形成的时期,如果能够使他们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合理的人生哲学思维,就能够奠定他们未来的从业基础,能够深刻地理解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的定位、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忍耐、坚持是一个成功管理者真实职业品格的写照。
(二)求真精神培养不懈进取、完善自我的职业品格。
数学精神所包含的求真精神是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真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主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实现与世界和自然和谐共处。求真是科学的重要目的,求真精神是人类的可贵品质。数学史本身就是一部求真发展的历史。数学不相信绝对真理,它总是追求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解答。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是数学求真性的具体实践。人们通过不断修正已有的理论或创立新的理论,来解决危机中出现的难题。如希伯索斯推翻老师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论断,用反证法证明了无理数的存在。罗巴切夫斯基则勇敢地打破了欧氏几何唯一的、必然的先验真理,创立了非欧几何,等等。
数学求真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养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及不惧怕困难、不向挫折妥协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还能够教育人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轻信经验、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通过数学活动所获得的这些品格,是职业能力的不竭源泉,每个企业都欢迎具有坚持不懈、完善自我品格的员工,这样的人加盟,会在自身不断获得发展的同时,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数学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开拓的职业品格。
创新精神指结合新情况,通过探索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创立新理论。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16 世纪中期,意大利数学家卡当通过研究赌博中的或然现象,创立了概率论。17 世纪早期,笛卡尔首创直角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20世纪中叶,美国数学家扎德为解决电子计算机发展与数学工具局限性的矛盾,发表了题为“模糊集合”的论文,开拓了模糊数学的新领域。吴文俊受中国古算学的启发,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了世界领先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
近年来,企业招聘人才从早期的看文凭转向注重经验,再到如今青睐创新精神,是人才理念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创新精神显得至关重要,注重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推动企业与时俱进。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型人才优先录用制度的确立及有效实行是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柏拉图(Plato)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张榜声明,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要进他的哲学学校。[8]”柏拉图哲学学校里所设置的尽是些关于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类与几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探讨的问题也都是关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柏拉图之所以要求他的弟子们通晓几何学,只是立足于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不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的人是难以深入讨论他所设置的课程,以及上述一类高级论题的。“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9]”
这也不是因为英国律师学习的课程与数学工具有何直接联系,而只是出于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使之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使之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许多高深的数学课都是美国西点军校学生的必修课。然而“以培养将帅为目标的西点军校……,要设置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10]”其目的是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才能使学员们在军事行动中,把那种特殊的活力与灵活的快速性互相结合起来,才能使学员们具有把握军事行动的能力和适应性,从而为他们驰骋于疆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知识的数学,学生毕业后可能忘得一干而净,但他们所受到的数学训练,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受用终身,在他们的事业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来说,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更加明显。
总之,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对于促进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7]詹国樑。论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2]徐利治。科学文化人与审美意识[J].数学教育学报,1997,(1)。
[3]龚彦琴。哲学视野中的数学“心里美”[J].数学教育研究,2007,(6)。
[4]张楚亭。文理渗透与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5(]美)波利亚。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64-166.
[6]方延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9][10]严士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71-274.
管理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2.基层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