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 >

关于新形势下如何激励企业员工的几点思考(2)

时间: 梁立绩1 分享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
企业活力的源泉,其根本在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坚持开展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将是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环节。
始终贯穿“以人为本”这条红线,强化服务功能,进行人性化管理,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坚持做到:实行厂务公开,保障员工的监督权;尊重主人翁地位,保障员工的参与权;关注切身利益,保障员工的成长权。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形势任务等思想教育,使员工增强“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意识,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
1、要规范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流动机制。企业的发展要靠人才的作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晋升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即使有了良好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但是没有良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再给很高的薪水和股权也无济于事。因此,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运用市场的选拔机制,使企业选择真正需要的人员,而不是上级的委派和近亲的任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在宏观大环境下达到人才的最优配置,才能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2、考虑员工个体需求,实行个性化激励。按照需要层次理论,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一般情况,管理人员需要得到的是上级更多的赏识和晋升;员工需要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物质利益;知识分子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方面的追求等等。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特点和员工个体需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益。另外,同一员工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时尚的变迁及家庭需求变化等而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还应考虑到这些众多因素,对于员工需求做具体分析,找到激励他们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实现个性化激励,这样,激励机制才能保持有效性,企业才能永葆生机。
3、奖惩并用,引入末位淘汰机制。有的经营者一味的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企业发展的契机。激励之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已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格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危机的压力转变为动力。末位淘汰制是为提高组织的竟争力,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对排名在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或数量进行调岗、降职或辞退。其目的是通过对末位的强行淘汰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达到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实施动态管理。一是岗动薪变,薪随岗变,将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贡献大小紧密结为一体;二是在调研基础上,对企业员工岗位进行动态测定,科学划分档次,合理拉大差距,既达到精干、高效的目的,又增强在岗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同时,我们要积极倡导能者上、庸者下的观念,大力宣传和表彰那些在各项生产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排头兵、带头羊,以弘扬先进,带动后进,共同前进,促进发展。
四、坚持领导表率,以行为示范影响团结员工
目前企业部分员工劳动积极性不高,除了本身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等因素外,与社会上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行为不端等不作为或腐败现象有着极大关系。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些都是浅而易懂的道理。在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中的领导干部的表率行为和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做到:要求员工做到的,领导干部就要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头脑中的群众观念、公仆观念、奉献观念,从而有效地以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率和示范作用来影响团结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大干部员工中形成良好的形象,才能使员工心顺气平、产生共鸣,同心同德、共创大业。
五、激发基层活力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相结合
首先,荣誉激励可形成奋发向上和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优胜班组和优秀员工评选活动。从而使先进的再接再励,不足者努力赶上;其次,人才培养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通过建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条发展通道,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员工发挥专长;第三,情感关怀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气氛,通过建立帮扶基金、连心卡和特困员工及工伤病号档案,经常对关怀对象看望、帮助,使员工深切体会到组织关爱。
综上所述,企业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同时,要了解员工的具体需求,在有效整合各种激励措施的同时,还要仔细分析企业内外部实际影响激励机制建立的因素,采用系统和权变的观点来设计和运行激励机制,最终达到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一致和激励员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谢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陈晓红、毛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3、《员工绩效的评价》,王玫,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年第5期。
4、《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刘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9期。
4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