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
企业文化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2
浅析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资源、产品和市场等实体方面的竞争,而是扩展到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层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但是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而且还能通过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和关注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借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核心是精神,主体是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和企业职工之间在企业的目标、精神、作风、规范等方面,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双向互动,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共识,达成一致的结果。基于企业文化构建是一个多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本文试图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角度,从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向度,研究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充分发挥多个主体的建设性作用,为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可供借鉴的现实途径。
一、主体性原则下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主体性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肯定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同时将主体与客体并列和对立起来,确立了主客二分对象性思维方式,使人们习惯性地将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都自觉地认为是客体,形成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在行为上,习惯于对客体进行支配和改造。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方式”之上主体性,实际上缩小了实践活动的范围,而且也不能对主体性进行完整的诠释。
“主体―客体“的单向式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分离,使实践活动成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和改造。特别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这种支配和占有的心态必然产生一方对一方的控制,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为人与物的关系,也就背离的“人是主体”的基本原则。因此,在这种主体性哲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必然会使企业文化与企业职工的实际需求向分离,职工的愿望与企业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企业文化的推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实际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涵盖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被片面化、简单化,一些企业外把形象设计、标语口号、文体活动等外在形式上的东西等同于企业文化,而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放在企业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没有把企业精神通过企业员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工作方法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独有的特色。
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为之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而是模仿一些比较著名企业的做法,甚至不管文化背景的差异,照抄照搬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结果导致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固有的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难以相融合,企业文化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不能被员工所接受。实际上企业文化归根结底还是根植于本土文化,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色彩,企业文化并没有统一不变的模式,也不存在简单复制的可能,缺乏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与没有企业文化无异。
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利益化倾向。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是全体职工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然而,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一些管理层不重视、不关心员工的利益,只看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对员工的诉求不闻不问,对员工的生活、工作漠视不关心。这种倾向导致员工和管理层相对立,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相背离,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不一致,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破坏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同时也应该是企业为谋求更大发展而追求的目标,只有把企业文化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文化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主体间性原则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哲学是一种超越主客对立,消解了主客关系中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的新主体哲学。主体间性哲学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使每个主体都成为关系中的主体。具体到企业文化建设上,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再是单向式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大关系中的多个主体,在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引领下,为同一个目标服务。主体间性原则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构建企业文化的人本性、平等性、发展性和进取性。
1.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本性。
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企业人文精神的培育。运用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非物质因素对企业员工精神培育。主体性原则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自我需求,按照社会、企业对员工的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的需要塑造个体,用企业的共性代替员工的个性,从而否定了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原则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宗旨,将企业与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打破企业与员工单纯的雇佣和人身依附关系,使员工在工作中体味到尊重、理解和快乐,在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中,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更高的人生目标。
2.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平等性。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所以也被称之为交互主体性。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即‘交互主体的可涉性’。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间性必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作为个体必须克服“为我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发展,将单数的“我”变成复数的“我们”。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各个主体的平等性,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克服偏见,形成主体间的视角融合。给予每个员工平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充分表达愿望、意见、情感的机会,使思想、观点、认识、意见、知识自由地互相交流传递。
3.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性。
主体间认识上的一致性和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将不断推动各个主体对旧知识的内化和重构,寻找新的突破点,形成对旧知识的超越,构建新的知识。主体间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带动其他主体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正是通过这种主体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进步,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员工个人价值体现创造条件和机会,从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4.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取性。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主体间的实践体验为基础,主体间性原则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中各个主体之间要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更要起到主导作用,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和鼓励员工与管理层以及员工之间进行主体间的交流,扩大主体间的互相了解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培育,不可能通过对成功企业的复制和模仿取得,也不能单独从主体向客体的简单传播,其人文精神的建立必须是来自企业内部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共同促进,即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主体间性的原则实现了主体间利益的平衡和情感的融通,它提供了连接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契机,这种建立在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念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必将大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主体间性原则下企业文化的实现途径
1.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
主体间性原则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中所有主体全方面参与,全程互动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关系,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尽管管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绝对不是说管理层可以只是运用管理的手段就可以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从宏观上来看,管理层与员工要树立互为主体意识,为微观上看,管理层内部、普通员工内部也要树立主体意识。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层,特别是处于决策地位的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和领导风格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企业文化之中。因此,领导者应该对企业文化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树立企业的人文精神。注重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渠道听取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从制度层面形成对员工主体性发挥的激励机制,引领企业文化建设进入良性轨道。
2.更新文化建设观念,创建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在相当程度上受一定地区、一定国度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任何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本身具有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决定了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我国的企业文化才能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使企业更为持续全面地发展,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在企业文化中国化的建设中,一是深化传统,辩证继承。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企业精神、制度、行为中去,对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进行整合提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辩证继承中创新发展。
二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主体间性原则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平等、发展和主动进取的特征,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各自成为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独立的发展和彼此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建设企业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企业文化,都能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是以我为主,突出个性。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长期必然的趋势,相互之间的吸收、补充也是长期的过程。但企业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建立在原有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对新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要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就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突出中国文化的个性特点,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面向未来,但不割断历史;面向国际,但不悖逆民族;面向外来文化,但不抛弃自己。”
3.以员工为中心,彰显“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主体间性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员工主体性的发挥,也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把“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贯彻到经营活动之中,重视人的价值,关心人的需求,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一是建立融合的管理氛围。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等级森严,讲究级别、资格,论资排辈,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信息交流也因这种等级的人际关系被限制,企业的管理效率因人际关系的不融合而低下甚至被抵消。“以人为本”的融合企业氛围,就是要把领导者放在员工中进行决策,而不是高高在上,与世隔绝。要加强领导者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把员工传统的被动工作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
二是建立公平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公平公正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用人机制、育人机制和奖励机制等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方面,要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公正,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行政权力对制度执行的干预,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制度的规范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