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育儿知识 > 孩子的前途由什么决定的?

孩子的前途由什么决定的?

时间: 玉欣1229 分享

孩子的前途由什么决定的?

  孩子的成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还原到本质,好成绩只能说明孩子在学校这套标准的评测下,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家长应该清楚明白:考试是在“对知识的掌握”的范畴里进行的评测,并不是在“知识的使用”上的考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前途由什么决定?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01

  在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

  我们是在谈论什么呢?

  是学位房,是小升初,是区重点、市重点,是语数英,是奥数金牌,是钢琴十级,是掐尖儿……还是孩子的兴趣,天赋,成长,心理,健康……还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谈论第一个层面的教育,这些话题他永远聊不完。如果你跟他交流下兴趣、天赋,他还有可能听你说几句,敷衍一阵儿。

  但是,你如果跟他聊人生和生命,他准会让你“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我其实一直都在想: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责任。

  或者说,什么样的家长,才是合格的、称职的家长呢?还有,家长应该做的是什么,不应该做的又是什么呢?家长的哪些特质,对孩子的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呢?

  总之,一句话,孩子的前途,由家长的哪些东西决定?

  我和三川有一位老朋友,也是我们近20年的老师——肖锋。他是把我从内地招到新周刊的人。

  我经常说,我其实是在新周刊上的大学,而肖锋就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老师。他是具有传奇性的一位神人,理科读的清华,文科读的北大,看问题经常直指本质,对趋势的判断异常精准。

  他在和我们谈到家庭教育的时候,提出了三段论:家长看孩子的发展,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我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总是特别的焦虑,特别的紧张,特别的纠结,就是因为家长一直都在“短期”的圈子里打转,从来都没有前行一步!

  02

  只盯着孩子成绩的

  会被成绩牵着鼻子走

  孩子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家长们想没想过这个问题。

  通常意义上,我们会简单地去划一个等号:好成绩=学习好,学习好=好学生,好学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但是,我们都知道,好成绩,就是用一套标准的试卷,去考不同的学生,分数越高成绩就越好。那么,还原到本质,好成绩说明了某位同学在这套标准的评测下,赢得了其他的同学。

  这都是在“对知识的掌握”的范畴里的评测,并不是在“知识的使用”上的考量。

  那么,就注定有一大批不在这个评价体系内的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被“暂时淘汰”。请注意,我使用了“暂时”这个时间的限制词汇,我想表明的是,“对知识掌握的好的同学”,并不意味着是“擅长使用知识的同学”。

  而采用“成绩”来印证教育成果的学校,只在乎前者,并不在乎其他的能力。

  如果,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也和学校一样,只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就会面临两个情况。第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皆大欢喜。第二个,孩子的成绩不好,着急上火。

  跟下棋一样啊,我们再接着往前看一步。

  成绩好的,家长自然鼓励,并期待孩子能够一贯保持这个优势。当然了,我们也都知道,有一些天生就是学霸的孩子,可以一直都保持着好成绩。

  但现实的情况,大家其实都知道。成绩好,有可能是一时的,小学好了,中学就一般了;中学好了,高中就一般了;高中好了,进入名牌大学后就一般了。还有的,就是某个学科好,其他的一般了,也就是所谓的“偏科”现象。

  无论是哪种情况,家长都会努力去维系这种“成绩好”的状态。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读闲书,耽误了功课;不让孩子假期去度假,抓紧时间赶紧追上去;不让孩子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等考好了再画画、唱歌……

  总之,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成绩”为指挥棒,全家人都围绕着“成绩”团团转。

  然后,你就会发现,家长特别关心考试的标准,如果有消息说,要改革考试标准了,某某加大写作的分值了,他就马上会让孩子赶紧补上写作的课程,某某学科要加大听力的分值了,他就会让孩子赶紧去训练听力……而只要是考试不考的题目,甚至是科目,坚决不能占用孩子的时间。

  久而久之,孩子的评价体系,就变成了“唯分数论”。

  在这里,我说一句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反对“考试”的人。相反,我在做学生的早期,也就是中小学期间,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经常在全校名列前茅,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内心里真的是盼着“考试”——因为每次考试都是自己最享受最风光的时刻。

  记得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在课堂上充满着期待地问老师,“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考试啊?”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欠揍。

  我一直都没有想到,“成绩”会真的只对“自己”有意义。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给孩子的考核是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孩子如何进一步提高。

  我就亲眼看到,芬兰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拿出三份题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当孩子轻松地完成了一份简单的之后,还可以自己去选择难度更高一些的。

  也就是说,通过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检测,来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水平。从而,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分组的学习,布置不同的任务。最后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如果,我们的考试,是这样的形式,这样的目的,我就愿意也赞成考试。因为,这样考试出来的成绩,只对我自己有意义,而且,是帮助我更好地学习的。

  当然了,这样的考试在目前的中国,还是近乎于痴人说梦的。那么,我们的家长,就要特别清晰地知道,你的孩子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想,就算我们现在的选拔机制,还是唯分数论的,作为家长,也没有必要太过紧张。因为,一个孩子如果真正热爱学习,就算没有进入到所谓的中国名校,也有很多的国内的、国外的学校可以上。

  甚至,只会考试的孩子,去上国外的大学反倒是很难适应——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讲了,很多教育专家都做了很详尽的研究。

  所以呢,无论孩子的成绩好还是不好,只要孩子能够一直都保持“热爱学习”的状态,家长就算是尽到责任了。反之,如果孩子的成绩还可以,但已经开始厌恶学习了,那么,家长应该反省自己在教育上出现的偏离。

  03

  兴趣如果高于成绩

  可以当饭吃吗?

  如果家长过了“成绩焦虑”这一短期考验,就要面临着“兴趣”这一中期考验了。

  我知道,很多家长无论嘴里怎么说“孩子喜欢什么就发展什么”,但心里总会有自己的“兴趣高下”之分的。

  这和家长自身的人生经历、职业发展都有深切的关系,这无可厚非,非常正常。但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拥有“建议权”还是“决定权”呢?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比如,我的父亲是农村参军的,后来进入航空学校,毕业后担任了空军的机械师。他自己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也很希望我能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能够拥有一技伴身,一辈子不会饿肚子。

  所以,当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喜欢文化的时候,他就很不以为然,到了高中分科的时候,我刚一提自己想上文科班,就被父亲斩钉截铁地驳回了。

  当然了,我是上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但是因为实在读不下去而被学校勒令退学。这个时候,父亲也就妥协了,说你还是学你喜欢的东西吧。就这样,我后来又辗转了好几年,最终还是进入到了媒体行业,做了记者。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对兴趣、职业、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每个人喜欢什么,是装不出来的。我曾经很努力的想说服自己做一个很好的工程师,做一个很好的营销人员,做一个很好的公务员……

  但无论我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我自从进入媒体行业以来,每一天我都特别自在,就算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也很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的家长,为了把孩子的兴趣给扭转到“他所认可的方向”上,费了很多的精力,和孩子较了很久的劲儿。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想,我的父亲曾经想用他的经验来引导我,我反而走了弯路。那么,我就不要以我的经验来引导我的孩子了。

  再说了,我们的孩子,生活在20年后,我们如果用20年前的见识,来指导孩子未来20年的成长,肯定是不靠谱的。

  我就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因为热爱文化,所以挺瞧不起很多俗的行业的,比如,开店的、做工业产品的。但是,随着我的阅历的增加,自己也创业,经历了做产品的过程,我才深深地理解,任何一个行业做好了都不容易,都是一种艺术。

  甚至,由于我原来不进厨房,不会做饭,总觉得做一个厨师实在不怎么有价值。后来,我自己开始尝试着做饭,觉得把美食做好的难度可不逾于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作品。

  我就在那里想,有些人不让孩子学艺术、学厨师、学写作、学音乐、学画画……让孩子学习数理化,学技术。最后呢,孩子学有所成,功成名就了,然后呢,开始花大价钱,去品尝米其林的美食,去购买当代艺术的作品,去音乐厅听交响乐……这不是挺讽刺的吗?

  其实啊,人到中年,我越来越觉得,无论哪一个行业,做好了都不容易。既然要想做出一些成绩,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那么,为什么不干脆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呢?!

  04

  更大的格局

  是生存和幸福的必须

  我们再说说家长格局。

  这里所说的格局,并不专属于大城市、收入高、学历高的家长,任何对人生理解足够朴实的家长都可以也都应该拥有这样格局。

  所以啊,这个格局,更多的是指家长为人处世的准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

  很神奇的是,当家长的价值观正确的时候,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成长的经历中,会显得比较单纯,甚至有点儿傻,会经常吃亏。但是,放长远里看,这些孩子往往会发展得很好,取得很大的人生成就,生活也过得很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陕西农村出身的,北大毕业,三十多岁就把企业拿到纳斯达克上市了。就是这样一个青年才俊,我见到了他不识字的母亲之后,就深深地理解了这位朋友身上所拥有的优良的品质的来源了。

  他的母亲朴实、真诚、坚韧,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而且具有一股特别的侠义之气。我看到,我朋友的精神品质几乎就是他母亲的翻版。

  我想,当我们把格局定义于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的时候,就给很多家长减少心理上的压力了。

  有人说,说到格局,难道不应该是知识更深厚,视野更宽广,才能拥有更大的格局吗?其实还真不是。有的人都读到名校的博士了,都在世界五百强工作了,都在美国定居了,依然会让孩子去钻营取巧,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真正的大格局,是经受时间考验的,是适应不同时代的,是可以应对人生跌宕起伏的……而拥有这样大格局的家长,其实可以是生活在任何一个城市、乡镇、农村,从事科技、教育、文化、服务、经营店铺、开饭店、做裁缝、种植果园等等,任何一种行业;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或者没有上过大学,只会简单的阅读,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任何一位家长。

  最后,关于家长可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有答案了:

  不要紧紧盯着孩子每天的作业和每次考试的成绩;关心下孩子真正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天赋所在;最终帮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价值所在,让他的生命从此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每个家长其实都可以做得到。

  05

  延伸阅读: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儿子出生于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顺利成为一名大学生。回想十八年来对儿子的培养,我始终秉持的教育原则是:让孩子最终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成绩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保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传递给他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想:不管他将来发展如何,不论他未来从事何种工作,都要以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为基础。因此,成绩在我的心目中至少排在第三位以后。

  顺其自然,相信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揠苗助长的现代翻版,不知毁了多少孩子、多少家庭。“把人生看作是一场马拉松”,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很难。回到教育的本质,孩子本应是顺应年龄自然发展,心智逐步走向成熟。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就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时光,却经常接受着家长传导过来的压力和焦虑。

  我坚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与同龄的小朋友相比,儿子学会走路和说话都比较晚,我一直告诉自己要顺其自然。3岁以后,我们逐渐教他认字、算数、操作电脑,孩子学得很快,并自己取名为“一休”。

  幼儿园期间,我和他爸爸一直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如识字、画画、下棋、看日历等,培养他自主学习的能力,他在幼儿园大班时就可以读报纸了。在幼儿阶段,我们一直适当引导他自主学习,对什么感兴趣,就教他什么,奉行了一种“自然主义教育”。

  相信孩子,在学业上为孩子减压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科目增多,课程难度加大。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是优秀甚至满分,中学第一次考试,语文成绩就差1分未上优秀,孩子为此心情不悦,我就安慰他说“没关系,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答错的题目弄懂了”。

  记得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二初三时,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语文考试阅读题丢分较多,他为此也很烦恼。我问是否需要妈妈帮忙,比如请一个家教或老师给补一补,孩子都说不需要。最终,每次都是他自己苦思冥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开窍,突破瓶颈,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语文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重。我一直很警惕“学业枯竭”现象,就是厌恶学习,对学什么都没有兴趣。我觉得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普遍是有保证的,大部分学校学风也不错,孩子在学校会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熏陶,老师日常督促和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超”,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压力。

  这种情形下,如果家长再给孩子施压,孩子就很容易厌恶学习。所以我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相信孩子,给孩子减压。只要他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允许他自己灵活安排,比如网聊、玩游戏、看课外书等。

  主动放手,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

  孩子从3岁开始接触电脑,一直到现在,家里没有禁过网。虽然有时我看到他不是在学习,而是在上网,或者摆弄东西放松自己,也想有唠叨或命令的冲动,但几次都欲言又止。我想我不能把他的任务变成我的任务,不能把他的事情转化为我的事情,我装作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若无其事地从他身边走过。

  我希望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给父母学的。儿子喜欢计算机,从初中开始就立志做计算机工程师,高中在完成学业之余,还自学了四门计算机语言,在网上建设虚拟社区,通过自己的编程技能,帮助网友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可能家长越督促他学习,他越不爱学习,甚至与家长作对。所有的人,包括孩子,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主发展的渴望,这是人的天性。也许正是因为我保持淡定,对孩子的学习适度引导,才使孩子平稳度过了青春期,没有发生过亲子冲突,微信朋友圈也没有被孩子屏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有能力缔造一个幸福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反思这些年的育儿经历,我的教育信条就是:相信孩子,放飞孩子,妈妈不焦虑,孩子也会少受一些煎熬。

1.教育随笔:孩子被不负责任的家长毁了

2.家庭教育前景

3.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

4.教育孩子励志的短语

7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