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怎么应对孩子的欺骗心理?
家长该怎么应对孩子的欺骗心理?
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很多家长焦躁不安,这时候或许需要停下来,问一下自己教育的初心了。通过邀请孩子讨论思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盯着作业更为重要。孩子也从大人从容的处理方式中,学习到如何真正地尊重人,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文/Melody曾婷
01
一位9岁女孩的妈妈,在孩子期末考试前夕,焦虑地问:“刷了不少育儿文章,知道要克制情绪,不能冲孩子发火,可她发现我不那么严厉了,写作业也应付差事。最近她竟敢模仿我的签字,上交给老师。又狠批了她一顿。真纠结,该怎么办呢?”
听着倾诉,我感受到她满满的爱意,和更多的急虑,像想打但又克制的空手拳打向半空,又砸在心窝,得不到释放。
“你是担心孩子自我松懈吗?”
“这种放松的管教方式,会不会适得其反啊?”
听到她理解的方式为“放松”,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很多文章在网络盛行,譬如教家长情绪要舒缓,和孩子好好沟通。
关键问题在于,家长如果只是学了几个小妙招、小技巧,就像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如果只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却未关注真正的原因,虽然按捺了火气,就像表面平和的火山,但积压多了的情绪一旦被触发,压抑的不满就会集中释放。
这位妈妈发现“放松”方式不管用,思维容易重新回到命令、发火的老路。命令会立竿见影,孩子畏惧,还让妈妈找到“这才管用”的满足感,澎湃的母爱仿佛得到瞬间回应。
但这种效果的本质在于,孩子表面上服从了,被威严震慑了,但内心是不情愿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孩子是社会人,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内心尤其渴求尊重。
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建立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而不是依靠发脾气去驱使,让孩子加深恐惧感。
02
回归重点,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驱动的学习观?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首先,为孩子的心理环境提供正面支持,而不是压迫。
很多妈妈一提学习眉头紧锁,仿佛孩子不改正习惯,世界都会崩塌。妈妈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应能力,其实孩子瞬间就敏锐捕捉到大人情绪的磁场。
双方角色成了猫和老鼠,而不是同一阵营。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妈妈陷入思维定式,觉得不立刻改正自己仿佛也不是称职的妈妈,像扑火队员一样急于纠正,却忽略了两点:一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二是行为背后有深层的原因。
其次,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
心理学领域的情绪ABC理论可以供家长们学习参考。
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一个ABC的过程。A是诱发事件,B是人们在遇到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情绪和行为后果。
孩子的欺骗反应,是他依据肉眼观察,加上还未发育成熟的思维,做出主观判断后的回应。
孩子的作业没有认真写完,这是诱发事件A;B是他的信念,基于一直以来他观察家长的情绪经验,认定被发现肯定被猛批。于是导致了C,即偷偷模仿签名逃避的行为。
惩罚和威吓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偷偷摸摸”地去做。模仿签字就是典型的一种反应。孩子的行为是心理冰山之上看到的部分,对于冰山下隐藏的动机,家长还不了解就开始批评,会适得其反。
学科学习太困难?注意力容易分散?玩游戏的时间太长了?
孩子年龄小,家长才是耐心去挖掘真正原因的首选。可惜,很多家长把爱的力量使错了方向,停留在表面的指责,陷入恶性循环。
接下来,和孩子一起制定阶段目标,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
美国资深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建议家长持有“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温和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滥用家长的权威发火惩罚,“坚定”指的是家长要遵循的规则,即制定好的规则去维护管理。
具体分析原因,如果是偶尔拖延,可以共同制定时间表,譬如晚上6点写,中间休息一会,循序渐进;如果学科学习吃力,可以针对性补习。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03
有位妈妈遇到了同样挑战后,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不但和孩子沟通地更加顺畅,还悟出了教育的本质。
“孩子最近好像长大了,作业能在不催促下完成了。作为家长必须要耐心等待,之前是我心太急了。
我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完成作业吗?
不,是我对作业的过多关注,导致双方精神紧张。”
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像这位妈妈说的,“由具体的事情转变成沟通做人做事的态度、原则,感到孩子正在快速成长,父母也要跟上成长的步伐。放松自我,温和地站在孩子身边。”
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很多家长焦躁不安,这时候或许需要停下来,问一下自己教育的初心了。
通过邀请孩子讨论思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盯着作业更为重要。
孩子也从大人从容的处理方式中,学习到如何真正地尊重人,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