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安全知识 > 洞穴事故应该如何救援?

洞穴事故应该如何救援?

时间: 永强1221 分享

洞穴事故应该如何救援?

  地下洞穴是‘老虎’,如果不能掌握具体情况,它很容易‘吃人’。一般情况下,洞穴温度会随洞穴的高程和纬度而变化,部分洞穴还存在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情况。所以危险会随时发生,那么洞穴事故如何救援呢?

  洞穴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洞穴是自然形成的人可进入的地下空洞,通常由水的溶蚀、侵蚀和风蚀作用而成。洞穴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亦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洞穴的分类形式多样,根据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可将洞穴分为三大类,按洞穴大小分:单一洞穴和洞穴系统;按洞穴形态特征分:横向洞穴和垂向洞穴;按洞穴形成的状态分:天然洞穴、人为洞穴和塌陷洞穴。

  洞穴的多样性对救援的影响

  1、洞穴内的气候条件对救援的影响

  由于洞穴空间被周围岩石所圈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其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洞内空气、水流运动和内部岩石结构来实现的,总的来说是一个温度比较稳定、潮湿、黑暗、安静的地下世界。我们常说洞穴内冬暖夏凉,实际上是指洞内气温能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来说,洞口带的气温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其日变化和年变化与当地地表气温变化相近,而越往洞内,则气温波动越小甚至不受外界影响,基本稳定在当地多年平均气温左右。由于洞内比较封闭故相对湿度一般较高,有些洞穴能达到50% 以上,雨季和有地下河的洞穴要比干洞的相对湿度更高些。洞口数目越多、与外界空气交换越频繁,则其气候波动幅度就越要大一些。

  如果洞穴所在地年温差或Et温差大,就会因洞内外温差较大而产生空气压力差,导致了洞穴空气运动的产生。如夏季或午问空气多往洞外流动,冬季或夜间空气则多往洞内运动,在洞内因通道横断面突然变小所产生的空气密度差也能导致速度较大的空气运动,因此越往洞下与地表的温差就越大,因此救援人员一定要注意洞内温度、湿度对实施救助的影响。

  2、 洞穴内的复杂情况对救援的影响

  2.1洞穴内外部环境

  天然洞穴多数呈洞口小内堂大,洞深、壁滑、乱石凹凸、阴暗潮湿,大部分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路径曲折、坡陡路险、杂草纵深、树木连片,道路交通很不方便且在洞口周围有树或草遮挡,不易被发现,救援人员接近时极易落入其中。

  人为洞穴又具有多种复杂因素事故源,如坍塌渗水、泥土松动等,救援人员救助时必须考虑其多种危险因素。

  2.2洞穴结构

  无论是天然洞穴也好,还是人为孔洞井也罢,它都是不规则的,都存在形状、深度、内部结构各异,尤其是天然的有受地球重力吸引的陲挂状的大型帷幔(石笋),有高悬在洞顶上的如丝般柔软的石旗、犬牙交错的石钟乳和薄如蝉翼的鹅管;还有几乎不受地球重力吸引的石盾,石花、月奶石;以及贯穿洞穴上下的石柱,顺延洞壁而下的层层石幕,洞穴廊道里的石梯田、边石坝(横过水流方向形成的凸向下游的坝状边石,造成落水洞内的一些坡度和洞内的悬崖梯凳,造成救援绳索等器材的摩擦)。

  由于气候和地壳褶皱、升降、断裂等变动,使得岩层不断出现无规则的裂隙、错位较大的断层而拥有崩塌作用形成的块石、碎石和角砾石堆积物以及洞穴生物堆积物(主要由动物粪便、骨骼所形成),洞内岩石的犀利棱角和诸多结构因素使救援行动不得不为这些做必要的考虑,同时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2.3洞穴生物

  在洞口有光段,往往长有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在完全黑暗的洞穴深处,含叶绿素的植物虽无法生存,但也有低等生物生存。就动物而言,现代最为常见的洞穴栖居动物有岩燕、蝙蝠、蟋蟀、蜈蚣、蜘蛛等;偶尔也能见到鼠、蛇类动物等;地下河中则常常能见到鱼、蛙、螺等。真正的穴居动物因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退化或无色,如云南九乡溶洞地下河中的洞穴盲鱼等。

  洞穴内的生物对于救援人员的心理、生理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植物带来的影响比较小,而动物来说有的可能不小心会威胁到救助队员的安全。黑暗里的动物如蜈蚣、蛇等能直接对救助队员进行攻击,如2007年贵州某消防队在进行洞穴救援时发现内部有蟒蛇,救援人员通过全身涂撒硫磺来避免伤害,成功完成救援。因此,救援队员在深入洞中必须具备有过硬的心理、生理来应对这些复杂、少见的情况。

  2.4缺氧

  多数洞穴深达几十米,上百米,有的更深,且一条独径深入其中,无叉道,导致洞内空气稀少,还有的洞穴蚀烂物质长年积累, 内部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多数洞穴约在5~10 m时还有足够空气可供人员呼吸,但超出10 m后空气逐渐减弱,缺氧情况严重,深入其中只有靠大功率送风或补氧来解决被困和救援人员的吸氧问题, 由于受环境条件、装备配备等诸多因素制约,只能靠有限的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来解决,送风和供氧的难度都比较大。

  2.5垮塌

  有的洞穴的洞壁为松散型结构,特别是人为形洞穴的这一现象比较突出,因在其施工过程中,距洞口部位3~4m用混凝土紧固,再往下紧固较少或没有紧固,加上地下水的作用或下雨积水浸泡,以及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的碰撞或发出的振动都有可能导致松动的岩石泥土垮塌和掉落。

  垮塌和掉落的岩石泥土很容易击伤救援人员,导致救援中断,也有可能导致涉险人员被击伤,形成二次伤害。一旦在救援过程中发生垮塌或岩石泥土的掉落,救援人员避让困难,容易被埋压,或造成涉险人员被埋压。

  2.6能见度低

  多数洞穴都存在阴暗潮湿,无光线照明的地方,天然形洞穴洞内通常一片漆黑,在救援过程中只能采用人工照明, 由于受气压、洞壁的凹凸部位、照明器材、照明角度、照射方位、距离等因素影响,洞内照明效果差,能见度很低。

  2.7作业空间狭窄

  多数洞穴空间范围小,特别是从地面到洞底的路径大多数是小空间,要么是洞口小,要么是深入路径窄。救援人员在作业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和施救器材,活动空间范围小,操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时多数洞壁成垂直面,潮湿润滑,救援人员在施救过程中着力点少,只有依靠绳索牵引才能开展施救,有时还要悬空作业。近几年全国消防部队在参与的多起洞穴救援中,几乎每次都要反复几次,至少都要在两次以上才能完成救援任务,且时问跨度要达几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救援人员非常疲惫,器材装备严重磨损。

  洞穴事故救援处置的基本措施

  1、洞穴内的气候条件对救援的影响

  洞穴事故的突发性和发生事故后发展进程的快速性,使得作为事故处置主力军的消防部队,组织指挥准备活动所能占有的时间很少。接到出动命令后,消防部队必须立即由正常转入临战状态,这就对洞穴事故救助的消防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做好洞穴事故救助事件的处置,必须加强特殊装备的配置,积极研究洞穴事故救助的各种有效方法,规范洞穴事故救助的程序,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做好处置洞穴事故救援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2、加强器材装备的装备工作

  根据可能发生的洞穴事故,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告,购置一些适合洞穴或孑L、桩井等救援的特殊器材,或根据需要利用技术革新活动,充分调动救援人员积极性,发明一些救援所需器材,作好器材装备上的准备,一旦处警便能有效运用。

  洞穴事故救助应准备的主要器材装备有:

  (1)抢险救援服、呼救器、安全绳、安全钩、腰带、大绳、导向绳(分为主绳及绳袋,其中主绳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需要200 m、100 m、50 m若干根)、滑轮、消防缓降器、软梯;

  (2)通讯工具(防爆手持对讲机、有线耳麦)、头灯及备用照明设备(含移动照明灯组、防爆手电筒、充电器);

  (3)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及供气源(考虑地下救援可能时间过长,若配备有移动充气机,应调派移动充气机到场)、大功率送风机、手抬机动泵、救援支架、躯体固定器、破拆工具、生命探测仪、有毒气体侦检仪等消防装备;

  (4)充电型冲击电钻或手钻及铁锤,挂片、螺栓、岩钉;

  (5)食物、饮用水、硫磺(防洞穴生物)、三角巾、绷带及简单医药护理用品。

  3、加强对洞穴事故救助的针对性训练工作

  训练分为理论教学、技能操作训练和实战模拟训练。

  理论教学是由专业人员或专家向官兵讲授洞穴救援的相关内容,使官兵了解一些地壳运动与洞穴形成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置洞穴事故救援的多种措施等。

  技能操作训练是提高战斗员在洞穴事故处置中能熟练操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洞穴事故救助实战中,根据不同的事故处置,已经用到或将会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操作训练有:

  (1)各种结绳操法;

  (2)各种悬垂下降操和攀登操;

  (3)现场急救训练中的止血、包扎;

  (4)骨折临时固定;

  (5)心肺复苏。

  实战模拟训练是假设或选择不同的洞穴场所组织官兵进行适应性训练,使其亲身体验和了解实情实境,更直观地掌握各种救援技术。

  4、作好情况侦察

  (1)到达现场后,询问知情人和当地人,了解洞穴内部的基本形状、构造特点、大小、深度、有无有毒生物和近期使用等情况;

  (2)被困者数量、落井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

  (3)侦察洞内气体的含氧量、是否有有毒气体,认真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可利用的建(构)筑物、用火、用电情况和交通情况;

  (4)查明洞内情况,是否有可能发生坍塌,确定一条安全、快捷的最佳下井路线。在通过询问无法确定洞内情况时,可以派至少2名救援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同时下洞侦察(必须佩戴齐全个人防护装备),并提出要求,交待注意事项。

  5、加强现场救援指挥

  明确专人对现场进行全面的指挥和协调工作,拟定救助的实施方案,正确选择救援路线。对参战官兵进行分工(战斗编成),选派业务和心理素质过硬、洞穴救援经验丰富的官兵组成若干救援小组下洞实施救助,每个救援小组应由1名干部或士官带队指挥,利用一切可用的装备准确、迅速地对被困人员实施救援。

  6、作好个人防护和送风增氧工作

  下洞救援人员必须配戴好防护装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对讲机、照明灯具、安全绳、导向绳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同时要严格检查其个人防护装备是否完整好用,登记进洞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送风增氧工作,可利用大功率送风机向洞内输送新鲜空气进行置换。

  7、加强救援联动

  及时通知事故当地政府人员和洞穴专家到场协助救援,并适时启动社会联动反应机制,做好急救准备,赢得抢救时问。对救出的伤者要仔细确认其受伤程度并进行现场紧急救护,随即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如果医疗救护部门(120)已到现场,可移交医疗部门进行处置。

  8、做好后援保障工作

  在需要长时间作战的情况下,现场指挥员要及时向支队指挥中心和当地政府报告情况,通报现场需要的器材和物资。遇到通讯不畅,现场指挥部一时无法与支队指挥中心及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时,支队指挥中心及参战单位人员要研究分析现场所需物资和装备,必要时派人员将物资和器材送达现场,确保现场人员医药、食品和器材供应充足,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防病和饮食卫生工作,满足长时间连续作战的各种需要。

  洞穴事故救助处置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洞穴事故处置救援的过程中,次生灾害随时都可能发生,如随着战斗员的进出溶洞地穴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被困人员家属强烈要求进入时发生的冲突、洞体坍塌、出人口被封堵等。因此,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切忌盲目施救,首先要仔细勘察现场,要指定经验丰富的人员为观察员,注意现场的变化,所有救援人员要加强行动安全,严格个人防护,必要时应逐步深入洞中侦察。天然洞穴救援时要防有毒气体毒害,城市坑、洞、井救援时要防施工过程中损坏燃气管道导致泄漏形成易燃气体或爆炸性气体,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2、现场警戒

  在洞穴事故处置救援的过程中,由于现场情况复杂,所以一定要实施现场警戒。可将无关和多余人员尽可能撤离危险地带, 以精兵强将为主,分组轮换作业,做到既考虑人员连续作战体力的需要,又要考虑一旦现场发生意外,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3、严格遵守救助操作要求

  (1)安全钩应挂在肋下皮带和气瓶周围等容易操作的位置;

  (2)将备用气瓶保护绳一端连结在地面固定物上;

  (3)不能将安全钩直接挂在洞壁上时,可将绳索环绕在固定物上,并挂在身体结绳一端的绳索上;

  (4)洞内没有障碍物时,可挂着绳索进行活动,但要注意保护绳与救助绳不能缠在一起;

  (5)地面保护人员不能交叉站位,避免保护绳打结;

  (6)将被救者向上拉时,救援人员不要站在待救者的正下方,要注意随时观察被救者状况;

  (7)在现场进行救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洞口的安全问题,在洞口接应的人员应合理安排,搞好警戒,防止围观人员涉险也避免人员过于集中洞口,以免造成人员拥挤摔人井内或因人员多、地面负荷超重,而造成洞口的崩塌,从而酿成新的事故发生。

相关文章:

1.安全事故与事件的区别

2.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优秀范文

3.2017年全国发生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4.安全事故的心得体会范文

7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