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超励志文章:告诉你成为1%的人的6个方法

超励志文章:告诉你成为1%的人的6个方法

时间: 玉欣1229 分享

超励志文章:告诉你成为1%的人的6个方法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潜心钻研,深沉思考。这才是最正确的生活的方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励志文章,每一篇都很值得看希望能给你力量!
励志文章篇1:告诉你成为1%的人的6个方法
 

  1、抛掉以前的想法

  如果你像99%的人那样思考,你不会变成1%的人。

  “学校就是广告公司,让你相信你需要稳定的社会。”——伊凡·伊里奇

  人们问的问题越少,就越容易控制他们。

  1%的人利用教育和媒体控制99%的人。

  我小时候,母亲就告诉我,要用两只耳朵听。一只耳进,一只耳朵出。不要相信你听到的任何事情。不要相信任何人。

  一直问问题。即使是你同意的事情,也要从另一方面考虑。你不愿意相信1%的人想让你相信的事情。

  2、不要停止学习

  小时候,每逢新年,妈妈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习。她告诉我,有一天我会用手中的笔改变世界。现在,我长大了,正试着用键盘改变世界。1%的人知道知识的重要。如果你知道利用知识的正确方法,知识会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a.大量阅读

  我的父母生活朴素。但是有一样东西,我想要多少就会有多少……书籍。

  小时候,我有你能找到的所有童话故事书。我每周都去书店。我8岁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第一本商业书。——是一本有关商业决策的漫画书。到我10岁的时候,我厌倦了儿童书籍,开始读父母的历史、哲学、战争策略和商业类书籍。我的父母从未强迫我和妹妹读书。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读大量的书,我们自然习得这个习惯。

  穷人读书为了消遣。富人读书为了自我提升。这并不是说小说没用。很多重要的书籍正是小说。读《红楼梦》,我第一次知道权力。《三国演义》教给我历史、哲学、文化、战争谋略、管理等等。你读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念,你不会学到东西。

  不要为了娱乐读书。读书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总要问自己能从书中学到什么。

  不要像收集棒球卡那样收集知识,然后把它们忘在脑后。找到利用它们的方法。知识若不被使用将一无所用。

  b.观察

  观察是学习的最好方法。注意他人思考方式、举止,以及接人待物的方式。你能从中学到的东西超出你的想象。

  3、明白你和金钱的关系

  富有的人之所以富有不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有钱花。他们富有是因为聪明的利用金钱,最终,金钱为他们工作。

  “不要为了金钱工作,要让金钱为你工作,”尽我一生,父母都如此告诫。这就是我为什么努力建立自己的帝国,有一天金钱会为我工作。如果你想用时间交换金钱,你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

  不要让金钱定义自己。如果你让金钱定义自己,你的价值就非常有限。在我父亲事业的鼎盛时期的一天,我们去沃尔玛,父亲选了一条牛仔裤。我问他为什么买50块钱的牛仔裤。他说这已经能够满足他了。这是我父母的生活方式。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教育,他们可以投入很多钱。但在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他们从不想多花一分钱。

  他们总是告诫我,“不要买你不需要的东西,有一天你要卖掉你需要的东西。”

  4、把精力放到解决别人的问题上

  如果你属于1%的人群,你的问题只代表世界上1%的问题。通过帮助他人,你成功的机会能大大增加。

  我从管理当中学到的重要的功课是:当人们有自己的问题时,他们不会帮我解决我的问题。

  学习询问他人的问题,然后尽可能提供帮助。通过帮助别人实现别人帮助自己。

  5、和1%的人在一起

  你永远是你周围人群的平均数。如果你能接近1%的人,你就更有机会进入1%的人群团体,然后让自己变成1%的人。

  同样的,如果你和99%的人一起,他们会拖你后腿。你需要摆脱99%人群泡沫。

  我并不是说你要和99%的人切断联系。他们也是很棒的人,你的生活里需要他们。但是,为了前进,你需要和你周围1%的人处理好关系。这会增加你成为其中一员的机会。

  6、坚持

  大部分成功的人在取得最后的成功前都经历多次失败。如果你想成为1%的人,一定要确保自己比99%的人坚持的更长久。

 
 
励志文章篇2:你那么拼,为什么还是没有回报?
 

  在我床头的书桌上,刻着一行英文:If you can not do,teach.(如果你自己做不到的话,就教别人去做吧。)做老师以来,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警钟。这是对那些可以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的人的莫大的讽刺。

  我有一个朋友,江湖人称“道理王”,在引经据典、讲道说理方面,堪比东方不败。从古埃及文明到比特币他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对娱乐八卦和婚姻人生也可以娓娓道来。加上他不俗的外表,让每个和他聊天的人都如沐春风,女生更是恨不能以身相许。

  当时,我和他一起在北京漂泊,蜗居在中关村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屋里,这里是北京最繁华的地带之一,尽管屋小,每月房租却不低。

  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坐在窗边。他右手两指夹着一支烟,猛吸一口,再缓缓吐出一个大烟圈来,“艾力啊,我最近认真研读了一本关于理财的书,你说现在存在银行里的钱每天都在贬值。要成功,要在北京混下去,混出个模样来,靠在公司做一个小职员,就算每年涨一点工资,五年升一次职,这辈子也没什么前途。要想出人头地,一定要不走寻常路!咱们凑点钱搞贵金属投资吧……”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搬走了。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打电话告诉我,又换了工作,进入了新行业,或者又发现了短时间挣大钱的方法。但无论是新行业或是新投资方法,没有一个他最终坚持下来的,他也成了后悔药的长期服用者。出于朋友之情,我也曾试图提醒他:“除了那些道理、分析,实际有效的方法和行动是不是更重要?”他愣了一下,继续很有底气地说:“你看我上次说的那个股票真涨了吧。我要是当时买了,现在就有套房了。”事实是,到现在为止,他换了4次工作,月薪涨了1050元,职位从小职员升为一个5人小项目的组长。也许他真的有一天会被好运砸中吧,那时我也会绝对厚脸皮地说“苟富贵,无相忘”。

  这个世界上有爱讲道理的人,更有爱听道理的人,总会有许多追随者们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自己想要、需要或者觉得自己不得不要的道理。

  可是,这些道理真的那么有用吗?听完英语学习讲座,立刻发誓半年拿下GRE、托福,一年拿到美国名校Offer,可每年拿到奖学金的人永远是少数;听了知名企业家的演讲,甚至只是看到一个励志的金句就热血沸腾,开始幻想自己好好拼一把也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看了情感专家的微博分享,就决定做个“不忘初心,岁月静好”的女子,等着高富帅驾着七彩祥云来拯救平凡的自己……

  只靠读道理,就妄图懂人生,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实现不了自己的幻想。甚至,你要明白,有些成名成家的人,会在自己上楼之后抽掉梯子,再告诉想要努力向上爬的你:我当初就是通过努力飞上来的,你也可以。

  一年过去了,你依然没能去留学,甚至毕业成绩都不是优。面试工作时,才发现拿着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当过学生干部的竞争对手太多太多。你幻想过的白马王子出现在海天盛筵上,或者被你认为是“绿茶婊”的女生围绕。盲目辞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后,回到原点,还要从底层做起,而以前的同事已经升职成为你的上司。

  有多少人把性格交给星座,把努力交给鸡汤,把考试交给锦鲤,然后对自己说“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年轻人总想和世界谈谈,可这世界并不想和你谈谈。哪怕你技能点全部升满,生命值和魔法值满槽,依然抵挡不住这世界深深的无情。年轻人很容易怀疑自己,进而怀疑人生,然后走上了那条平庸的路。但生活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总会有奇迹出现。关键是,你要掌握打开奇迹的钥匙——正确的方法。

  上中学时,父亲就告诉我,“懂一百个道理,不如懂一个方法重要;一百次的感动,不如一次行动有帮助。”到目前为止,我那一点小小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缘于对这句话的领悟。

  几乎所有人都害怕公众演讲。和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就特别渴望在众人面前出色自如地表达自我,但无论我怎样尝试似乎都无法达到预期。我又是一个很容易紧张的人,性格里有些怯懦。后来,我进入新东方当老师,不得不面对数百数千,甚至上万的学生。为了练好当老师的必杀技,我几乎看了所有能找到的讲解演讲之道、演讲技巧的书籍。曾经有那么一阵,我甚至变成了自己讲不好,但能教别人讲好的神人。

  有一天,当我又一次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模拟演讲时,一位同事走进来,看了一会儿说:“你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吗?如果没有,这样讲一万遍也没有用。”

  在他的建议下,我采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AndersEricsson提出的一套练习方法,方法的秘诀在于重复与反馈。

  首先,练习者需要建立对正确方法的认识和熟悉。以演讲来说,必须真正去了解什么是好的演讲,而要想达到这一点,仅靠抽象的书籍是不够的。因此,我找来了几乎所有名家的演讲视频,反复观看、揣摩其中的精妙之处。有机会我还会去现场听一些名人的演讲,现场感受那种万人欢呼、掌声雷动的氛围。

  接下来,我进行了练习—反馈—练习的循环训练。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无论模拟练习,还是上课讲课,我开始有意录制自己演讲的视频。回到家,再反复观看这些视频。一开始,看到视频中的自己会很不习惯,而且会发现很多之前自以为表现良好的地方实际却并非如此。像大多没有受过播音、形体方面专业训练的人一样,讲到激动处,我会使劲挥舞手臂,幅度大到在镜头上看不到我的脸,只看到一只手挥来挥去,身子也随之摇晃,没有力量;我还会经常重复“这就是说,也就是说”等口头禅,英语中就是“so…so…that…that…”;对于熟悉的内容,我会习惯性讲得很快,节奏感不强。而最要命的是没有镜头感,无法让听众感觉到我在注视着他们,在关心他们的反馈。

  我把这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用本子记录下来,不断进行纠正练习,并且与下一次的公众演讲视频进行对比,直到某个问题完全不再出现时,我才会把这个问题从本子上划去。

  无数次的“刻意练习”之后,我不但对于新东方的课堂演讲驾轻就熟,而且还成为了一名演讲师,站到了拥有成千上万观众的新东方“梦想之旅”系列演讲的现场。

  畅销书《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我自然算不上天才,对于自己通过一番辛苦,取得的这一点进步,我的感触就是,世界上哪有什么成功独门秘籍,当你学会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时,成功自然也就离你不远了。

  这一路走来,尽管我对听“那么多的道理”有成见,但这并不代表着对此我不学习、不懂得,或者不care。而是我明白,道理听得再多,也是别人的经验,只有通过方法的转化,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带我前行的始终是那个看似渺小,埋头苦干的我。

  有时候,道理懂得越多,给自己的束缚也就越多。不同的道理之间又常有矛盾,不同的建议之间也会有冲突,心灵鸡汤吃多了,味道也不同:有的咸,有的甜,有的辣。吃多了,肚子会坏,步子会慢,脑子也会乱。有些时候,把鸡汤和道理放在一边,先迈出一步,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正。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那个懂的很多,会的却不多,最后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一事无成的人。

  这本书也讲道理,但更讲方法。我希望书里的每一章,都能帮助你迈出坚实的一小步,这样一步一步地,你就能走得更远,离自己的梦想更近。


 
励志文章篇3:内向不是错,而是上帝赐予你的礼物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小的时候,妈妈说我五岁之前从来没有单独迈出过家门一步,每次碰见生人就不停往后躲;上了学之后,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从来都不喜欢那种热闹的场景,宁愿自己一个捧着一本书静静坐着;工作之后,除了工作上必要的社交之外,周末节假日更愿意独处。即便现在,每到周末,我也是喜欢呆在家里,读书、写字、学习、烘焙、拍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不快活。我特别喜欢那种从人潮人海中退出来,静静与自己独处的感觉。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乐趣。

  可是,我也非常明白,我在享受着自己独处的世界的同时,我也被自己这种性格所困扰(我相信大多数内向的人都会有我这样一种烦恼),毕竟现代社会处于“外向理想型”这样一个价值观念系统中,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在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是健谈的、开朗的。内向的人生活在外向理想型的影响之下,就好比女性生活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形态下所处的位置一样,其自身的价值大打折扣。

  所以,很多时候,我开始逼迫自己改变,让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一直从事着媒体工作,这是一个需要有娴熟的交际能力以及强大的写作功底的工种。我的特长在于写,可是交际是我的弱项。但工作就是工作,你必须克服自己的弱项。仍记得最初工作时,每次要打电话跟别人(尤其采访的人身居要职)约采访前的那种忐忑与纠结。对着电话,心里已经将台词默念了一遍又一遍,可是还是不敢拿起电话拨号码。现在想来,当时之所以那么恐惧,只不过是害怕被拒绝而已。

  不得不说,这几年媒体工作的历练,的确让我成长了很多。在跟外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我知道了该如何处理以及应对。我甚至觉得,媒体的工作经历对我的性格产生了一些修正,让我的性格里多了一部分“外向型”的因子。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变得很外向,甚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外向的人而且还很成功。在求职面试时,几乎每个面试官都会问到“你怎么评价你的性格?”、“你是属于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等类似问题。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很自豪地说自己是一个内向型的人,相反,绝大多数人会说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或者说自己一半内向一半外向。因为大家心知肚明,现代职场工作需要的是团队协作,需要的是积极主动,需要的是交流沟通,需要的是领袖精神。而内向者所具有的特征几乎与这些职场要素背道而驰,在多数人眼中,内向的人是沉默寡言的、是不怎么自信的、是不敢勇于坦诚自己想法的。

  可是,即便自己怎么伪装,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骨子里内向的基因是改不了的。我可以骗过其他人,但是却无法欺骗内心真实的自己。

  既然天生注定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是不是也注定了在职场上无法拥有绝对优势,是不是也注定了人生的道路平庸乏色?不是的,不是的。我阅读过一些文人的传记,也了解过一些其他领域成功人士的故事。我深深感到惊喜的是,很多卓有成就的人,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内向的人。梵高、毛姆、普鲁斯特、乔治奥威尔、特蕾莎修女、佛陀、陈丹燕、李娜、张怡宁……内向带来的那份孤独,让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并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宝藏。

  如果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一般来讲,我们倾向于崇拜那1%的部分,我们爱它的光芒万丈,爱它的闪耀如星,但是真正伟大的力量却存在于那99%当中。孤独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这99%的‘刻意练习’中,这正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

  我渐渐意识到,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每一种性格都同时伴生着幸运与痛苦。你要认清你自己的性格,然后把这种性格的优势发挥出来。

  来自美国的苏珊·凯恩是一名名符其实的内向者,她写了一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在这本书中,她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大量的心理实验告诉了大家,内向者到底有怎样的一些优势:

  “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内向者在处理问题时,步调更缓慢而且具有目的性。他们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情,这样更加专注。这类人往往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表现得相对淡泊。”

  “内向者并不等同于隐士或者厌世者,内向者可能会有隐士情结,但大多数内向者是友善的,更偏好平和的环境。”

  “内向者在制订和执行计划上做得很好,他们会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内向者似乎要比外向者思考得更细。外向者更有可能采取一些快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速度取代准确性,随着任务的进行,他们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多,当问题演变得似乎越来越麻烦时候他们就有可能当逃兵。内向者则会在行动之前先思索一番,把他们获得的信息完全消化,即便在任务上花费的时间更久一些,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而且完成得更准确。”

  “内向者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方面也大不相同:如果让他们随意而为,内向者往往会坐下来思考事情、想象事情,回忆过去的种.种,甚至为未来做规划,而外向者则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身边的事情上,可以说外向者在关注‘是什么’,而内向者则在问‘将会怎样’。”

  “内向者往往在周围人都失去理智的时候仍然保持理智。克己是内向者最大的资产之一。”

  ……

  作为一个内向者,我能对这些优势感同身受:坚韧、专注、洞察力、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欣赏并运用这些只有内向者才具有的优势。其实有时候,很多外向者也想要拥有内向者的这些优势。我的一位朋友是典型外向者,但是每天她不得不逼迫自己坐在书桌前练习书法一个小时来锻炼自己的专注和耐力,她认为这正是她所缺乏的。

  “事实上,内向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正视并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你或许一天到晚忙着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热情开放的外向者,而躲避自身的天赋,到最后会被自己被别人轻看。但当你完全投身于自己在意的事情时,你会发现你的能量是无限的。所以,请保持自己的本性,如果你喜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那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如果你喜欢深度的探索,那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追求广度。如果你喜欢单项任务而头疼多重任务,那就坚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给你带来无限的力量,这正是内向者独立于世的结果。”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曾说过,十年之后,在大学里那些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人或许会成为混得最好的人。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来,在大学里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如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并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靠近,那么十年之后一鸣惊人也不足为奇。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些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写字,这些都是上天赐给我的优势——当别人聚会唱K逛街玩乐嗨翻天的时候,我却更愿意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打磨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写作。我喜欢烘焙,喜欢做甜点,我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钻研去试验,直到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来,我享受这种从早到晚沉浸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的感觉。我甚至也喜欢坐在咖啡馆里什么都不做,让自己漫无目的地乱想……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潜心钻研,深沉思考。对于内向者来说,这才是最正确的生活的方式。

1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