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关于努力与梦想的励志日志推荐
“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这与孔子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一个道理。想拥有一个丰富精神世界和果实累累的老年,你现在就要努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日志,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日志篇一:我尊敬没有“梦想”的人
结束了某大学的mba课程后,我走到楼下,此时已经是北京的深秋。那天晚上甚至能看到星星,天气好得让人怀疑自己不在北京。从温热的教室里走出来,深吸了一口气,冷空气让心变得如月光般宁静。
一个学生跟着我走了一段路,也许觉得我实在是不忙,便走过来问我一个问题,算是刚才那个讲座的续集——在结束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在一所很好的学校里面读mba课程,毕业后会进入高薪的行业,在一流的平台与最聪明的精英团队为伍,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想明白你的梦想是什么,并且遇到一个能够接近梦想的机会,即使那个时候这个梦想看起来既简陋又不那么‘精英’,也请你为它做点什么。这才是你来这里学习的目的。”
“但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她说,“老师,怎样才能有梦想?”
“列出你生活的8个领域,事业、财务、健康、家庭、友情、爱情、个人成长,还有一项留给你自己,填什么都可以,比如说旅游。然后给每一个领域都设想一个3到5年后最好的样子,这样你有概念吗?”
“有的,我脑海里有画面出来。”她点点头,又有点困惑,“但是这就是梦想吗?难道梦想不应该是很完整、很清晰的吗?”
“是的。”我笑了,“我们都被梦想这个词忽悠得够呛。励志书看得多了,我们总认为梦想一定要是宏伟而遥远的,比如改变世界什么的才能算梦想。其实梦想更应该是触手可及的。试试看,把每一个小的部分的画面想象出来,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些部分之间都有联系。当每一个拼图出现,你3年后的梦想就会变得立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到那时你就会明白,这就是你的梦想。”
她的眼睛开始发光,我想她的拼图已经开始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那我就不会有伟大的梦想了吗?”
“会的,你一定会有。但是我们要走到这座山的山顶,才能望到下一条路。梦想的力量应该给我们动力,而不是压力——对于登山者来说,脚下的山顶就是梦想,而不是某一天去爬珠峰。”
她高兴地走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让我们总会误解,以为“梦想”就该和“解放全人类”这样假大空的目标联系起来,于是我们为自己立下了很多和现在没什么联系的虚幻梦想——当梦想成为一种青春流行品,甚至成为一种道德判断——你就被梦想绑架了。
真正的梦想应该是能被你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应该和你的生活相关,应该是在你身边就有能够帮助你实现它的资源。只有这样,梦想才会成为你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你成长的负担。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小时候父母离异,在姐姐的支持之下生活、读书,而后来到北京。她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了姐姐为她花的每一笔钱,这么多年下来,数额惊人。她不知道职业规划,不知道职业生涯的三阶段模型,也不顾生涯彩虹图里写定的关于人生这一阶段的任务... ...她的职业目标很简单,就是坚持每个月都从自己的工资里面拿出大部分,给姐姐寄去这让自己心安的钱。她说:“我没有什么梦想,我现在就是想要努力赚钱。我要早点还清这笔钱,这是我的独立和尊严。”
我能帮她分析,也许她姐姐并不需要这笔钱,我也可以告诉她,在人生这个阶段不如先投资自己,未来再还钱。我们能站在她的位置之外,给她一万个貌似更正确的建议... ...但是谁又能否认,她这种固执的努力背后的勇敢、坚强和尊严?她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独立和自尊,这难道不是她人生中最需要和最值得守护的东西?
我没有给她任何的建议,相反,我向她致以深深的敬意——我发自内心地尊敬这样的没有“梦想”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拥有梦想的人。
励志日志篇二:努力,也不是你挫成猪的理由
我今天是来吐槽一种观念的。就是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人不管做错了什么,不管做了多简单的事情但是出了多吐血的成果,在你质疑他的时候,他都可以给你摆一道:我很努力啊!你看我加班了,你看我也不休息,你看我这么认真,这么努力,你好意思批评我,说我么?
一开始我真是每次都被摆一道,心想对啊!鸡汤里不是教育我们要看过程不要看结果嘛?你看人家的过程似乎无可挑剔啊,每天都含辛茹苦,就差头悬梁锥刺股,所以我就忍忍吧... ...
后来一而再再而三,我觉得不对啊!
凭什么啊?
同样一份工作,a交的是满分答卷,b交的是0分,但你不能奖励a,b跳出来说a没我努力。你不能惩罚b,因为b说,我加班加的比a多。
我去你大爷!
这叫用“努力”来绑架,和我微博里说的那种用“我很爱你”来绑架对方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我很爱你,所以我穷死挫死你也要跟我在一起,我很努力,所以我做出来的都是废品你还是要给我薪水。
我去你全家包括你大爷!
怎么说呢,爱一个工作一件事情,和爱一个人一样,是相互的。总不能说你多么烂怂,但是你足够爱,对方就要给你足够的回报。
回来说努力这件事情。
很多人只用力不用心。明明三个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偏偏要做三天,还做成了一坨屎,空留给同事一个操劳的背影和委屈的表情。
我觉得同事比ta还委屈呢。
大多数鸡汤教育我们努力就会有一切,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菜场卖菜的屠宰场杀猪的可能比李嘉诚还努力呢。
结果怎么说呢?
有的人带着脑子努力,有的人只带着四肢努力,这就是区别好不好。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蓝翔毕业的,干的或多或少都是“脑力劳动”,却有的人一点脑也不用... ...其实即便是bluefly出来的高材生,在开挖掘机的时候也是要考虑怎么一铲子下去挖出最好的效率来,也绝不是早六点钟做进挖掘机,晚六点从挖掘机里跑出来,一天连小便都在挖掘机里解决了... ...就是挖掘行业no.1的。
有句话说: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有的人却是:做的太多想的太少。
前者只负自己,后者还严重干扰别人的工作秩序。真是可恶可恶非常可恶。
古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照到现在就是你开工之前,先过脑子想想,这个工作到底怎么做,结果才最好,效果才最好,也许想通了,每个细节都想好了,最后工作,花的时间了了,结果却大大的好... ...
但是你却只砍柴,不磨刀... ...
脑子给猪拱了... ...然后和猪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退一万步说,用不用脑这事儿,别人强迫不了你,跟不跟猪站在一起预备跑,别人也管不了你,但是用自己的努力试图绑架别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你的不对了。
再遇到这种人,踢死不商量。
你们也不要被“努力”感动了,欺骗了,然后傻眼了
励志日志篇三:想拥有一个不被同情的老年,现在就要努力
乐嘉问我:“明年你中欧毕业了做什么?”
我答:去美国学一年英语。
他诧异地问:“你英语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学?”
我答:我离英语好还有很大的距离,顶多是对话没问题,涉及到灵魂与思想的沟通就显得很没有被教化。我对好几本英语原版的著作很有兴趣,可对它们的中译文本很不满意,我想学习后自己翻译。
乐嘉又问我:“那学完英语你做什么?”
我答:“我想报一个心理学的博士专业。我觉得这门技艺对我写作很有帮助,也更能理性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
乐嘉惊叹:“你怎么有这么大动力?我认识你的这几年,你每天都在学习!你到底想干嘛?!”
我答:我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依旧能感受生命之美。
总在看中国的宣教片,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话,甚至为不探望父母还立法。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满着弱势的怜悯,无奈的孝道重压。
我不想让我儿子一想到出于理法道德不得不来看我就牙疼,我不想让自己老了以后活在整天期盼儿女孙子电话的孤单里。说实话,我也不想晚上的娱乐不是看电视就是跳广场舞。
我在国外,看过很多老年人精气神极好,打高尔夫,办party,老得很有风骨和气质,状态极佳。其实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老人,退休以后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写回忆录,还做点滴慈善。
人在老年的时候,也许体力不及年轻人,但经验是财富和宝藏;也许记忆力不及年轻人,但智慧却无可比及——前提是你从未放弃过学习。
学习这种能力不是为孩童准备的,学习能力是伴随终生的。
“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很多人在走出学校以后,觉得学习这事就终止了,把时间花在打麻将,烧饭做菜,聊天美色上。
也许这一段你觉得很舒坦,但舒坦之后,就是老年的渴求陪伴,与世脱节,寻求帮助,以及无所事事。
你期望得到社会的关爱,你怕被忽略,你渴求更多的照顾,你老来寂寞。
从社会角度说,关爱老人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怕老无所依,一个对社会奉献了半辈子的人值得善待。
但从个体角度,你绝对可以打破这个恐惧的怪圈,前提是你永远在进步。
我前几天听了海尔集团张瑞敏的演讲,赞叹这位共和国同龄人的思维敏捷和博学多才。
他直到今天,都以每周阅读两本书,一年一百多本的速度在学习着。在座的学生提问的所有跨时代、跨技术、跨领域的问题,他都有过思考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我有时候想,能跟这样一位智者在一起学习生活,每天聆听他对世界的领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而张瑞敏,他一定来不及哀叹年纪大了,没有用了。他更不会去乞求年轻人的陪伴——因为年轻人在争相向他学习,努力跟上他的步伐。
这样的老人全社会还有很多。
比方说巴菲特的午餐。
比方说梅丽尔斯特里普去年再度捧得小金人。
比方说褚时健在暮年新创的“褚橙”品牌。
我一方面同情怜悯那些老去和即将老去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活得不一样。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老年人不仅要保重身体,还应注意理智与心灵的健康,因此老年也得不断学习。
“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这与孔子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一个道理。
想拥有一个丰富精神世界和果实累累的老年,我现在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