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
2022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要求写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议论文,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有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2022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立意与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题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 ||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 |
比赛成绩 |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
群众体育 |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
科技亮点 |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
交通支持 |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
国家经济 |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审题立意】
2022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延续了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不回避热点,不故弄玄虚,不刻意求新;让考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体现个人经验;在时代春潮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努力追求个人理想,引导考生将个人的拼搏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在一起,尤其是要突出“个人发展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的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在延续与传承的同时,改革与创新同样明显,表格式的命题形式符合当今“读图时代”的特点,“跨越,再跨越”主题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
综合来说,本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表格内容作为叙述性材料很容易读懂,就是列举了两届奥运会时期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体现了不同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是分析任务性材料,“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这段话中包含着三重“跨越”:体育发展的跨越,综合国力的跨越,个人成长的跨越。这其实已经为“跨越”做了内容的限定,前两个跨越是客观的,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后一个“跨越”则是更个性化的带有主观色彩的,甚至是有待完成的,而这才是作为作文题目考核的重点,特别是“向有为青年的跨越”,这无疑已经是明确了写作方向,那就是每一位考生都应该成为“有为青年”,至于这一步“跨越”如何做到,那么前面两个跨越则是提供了时代背景——躬逢盛世,这样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就成为了本次写作的必然要求。
“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这段话是对写作走向的进一步明确,其实这也是对写作者身份的确定,对全文思路的进一步明晰,那就是一定要结合“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来讨论“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如何将自己的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中。“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注意两个“永不”,告诉我们这个过程的持久性。
“跨越”需要我们思考几个问题,跨越之前是什么样?跨越之后是什么样?实现跨越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实现不断地跨越?其实围绕“跨越”,还是可以回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模式上,就是“什么是跨越——为什么能跨越——怎么样跨越”,这样就可以打开思路,构建文章。
个人感觉,行文时不要把体育和国家发展的跨越作为主要部分,也不要罗列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更不可一味地讴歌赞美成就,毕竟这应该是个人成长的平台,是青年人努力奋斗的基础,而表达如何将个人跨越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才是写作的重心。
写作要求部分没有改动与创新处,比较平实,不必细致分析。
【范文】
祖国正在跨越,青年岂可旁观
麻文
从“东亚病夫”到刘长春出征,从许海峰一枪夺首金到08奥运会金牌数第一,从夏季奥运会的辉煌到冬季奥运会的惊艳,中国体育这百年征途一路走来,虽然历经磨难,却是不断跨越。
从“虎门销烟”的怒火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解放战争的硝烟到庆祝建国的烟火,从拨乱反正的果断到改革开放的坚定,中华民族这百年求索一路走来,虽然荆棘丛生,却是不断跨越。
是的,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当嘹亮国歌一遍遍奏响,当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当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大踏步前进的时候,“跨越,再跨越”已经不仅仅是一句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而是成为全社会正在发生和必然将要发生的不争事实。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躬逢盛世的我辈青年,自当奋发有为,拼搏不已,从懵懂少年到有志之士,从志向远大到建功立业,在时代提供的舞台上实现人生的“跨越,再跨越”。
与其旁观彷徨,不如早立鸿鹄志,为不断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山因脊而高,人因志而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少年周恩来确立下这番远大志向时,他的不断跨越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因为有了这份志向,他做到了无私忘我。他就像永远屹立的一棵树,张开臂膀,战风斗雨,把绿意与阴凉留给人民,自己却深情藏沃土。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我深知,当我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时,它就会帮助我拨云见日,让原本纤弱如小草的我也会像大树那样头顶蓝天,脚踏沃土。
与其空谈抱负,不如苦读天下书,为不断跨越补充丰美养料。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纵然是“纸醉金迷乱人心”,我却是“任尔东西南北风”,越是物质充溢的时代,越是需要沉静的心灵;越是物欲横流的时刻,越是需要书香伴身的沉稳。读书不一定能让你飞黄腾达,但可以让你认清自我,看懂世界。翻开书卷,我可以和庄子一起坐鲲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槊,与李白醉酒,陪陶渊明采菊,替白居易折柳。读书,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让我们了解历史,坚定信仰,给我们的不断跨越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与其仰望星空,不如走稳脚下路,为不断跨越开辟平坦路途。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如跋山涉水,胜利只属于勇者。在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之路上,我们的脚印或许会深深浅浅,歪歪斜斜,但那又何妨?或许前路会坎坎坷坷,荆棘丛生,但那又怎样?如果在挫折面前,我们只会痛哭流涕,哀叹“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那么不如擦干泪水,举起拼搏的大旗,像屈原那样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向前,奔赴理想的彼岸。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人生不断跨越必需的双翼。
因为我的奋发有为,所以中国的跨越之路上便多了一束光;因为躬逢盛世的我们齐心协力,所以点点星光便汇成了星河。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再请长缨。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正在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不应该只做这时代的“旁观者”,而应该奋斗拼搏,争做时代的“建设者”!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
本次作文试题采用材料作文形式,立意要求和写作目标明确,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和新时代发展背景,谈追求理想的话题,意蕴深远,学生发挥空间较大。体现了对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同时注重时代性,要求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发展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本作文题目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围绕对理想的追求,可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因素,考查思维的多维度和深刻性。
题目解析:
本题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包括论述与引文两部分。论述部分的主要信息有,对理想的追求,需要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明确指出了论述方向包括追求、实现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以及理想与目标的关系等。引文部分有大意解释,即“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对照前文论述部分,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付诸行动、以义为目标即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和目标。这些内容为学生选择角度,进行立意提供了选择和参考。
写作角度:
围绕追求理想这个中心,可从实现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理想与目标的关系为切入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思考立意,明确文章的论点,如追求理想必须要目标明确,有知识文化、能力素养、实践精神、百折不挠、坚定执着、敢于承担、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结合“当代”“青年”两个关键词,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思考当代社会的特点,青年人的担当和责任,自身发展和国家、民族整体发展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
写法指导:
题目的核心词是“追求理想”,材料已经明确给出可阐述的分论点,包括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和目标,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其中一点或几点展开论述,推荐写成议论文文体。首先明确论点是什么,再思考作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如抓住一点展开论述,可以充分从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理想,怎么实现这几点细致展开。同时可结合建党百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时代特点,从青年的责任,青年的担当,青年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结合。以百年前追求理想的革命先辈青年学子为例证,深入阐述今天的青年如何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理想。力求做到结合时事,精选论据,论证充分,层次清楚,语言有说服力,感染力。
全国乙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参考
修身立德铸良弓,专注实干化利箭
江西景德镇十六中学 何有湖
诚如“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理想的实现往往也是“大不易”,犹如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那么,追求理想的路上,我们青年该如何?“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形象道出实现理想的真谛——修身立德为本,加上专注和实干,定可射中理想的靶心。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此言不假,但有一个前提——理想先得正确,甚至远大。扬雄以“义”为追求目标,言外之意是理想必须要符合“义”,这样的理想是对人生的担当,如史铁生面对人生困厄时,决定活出自己精彩,立志活出生命意义;更是可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如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理想,犹如太阳光热无穷!然而,反观许多在“反腐扫黑”中锒铛入狱之徒,或因信念的缺失而忘记初心,或因错误的指引而迷失自我。古人言实现理想,“立义为要”,此言得之!
有了伟志,并不是万事大吉,还须修身立德为本。百善孝为先,万事德为本。一个人的德行、品性如同树之根、水之源,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实现海纳百川。无论是想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贤良标杆,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从五四运动中“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如今“一切为了祖国”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立什么样的德,不仅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决定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问题。
修身如强弓,更得践之以专注和实干。扬雄说“矫思以为矢”,“矫思”表面指矫正思想,实指心无旁骛,心神专注。专注往往出实干。鲁迅专注于“打破铁屋子”,以笔为枪,针砭时弊,被世人尊为“民族魂”;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十年专注于数学研究,全网封神,被人直称“韦神”。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既要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般的专注态度,又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的实干精神。唯有如此,那理想才会在灯火阑珊处出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立身新时代的我们,当志存高远,用青春的力量拉满修身之弓,搭紧专注和实干之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仰望星空,勇射天狼。
2021年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
2021年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其中,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份原来使用的是全国II卷,今年I、II卷合并,使用全国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点评
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紧扣材料进行写作。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考题,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相信我们的考生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思想与表达俱佳的高考作文。
围绕核心关键字立意:
齐桓公:机智、肚量、纳谏、任贤、胸怀、格局
管仲:才高、锐意改革、尽心力、磊落坦荡、遇“伯乐”致千里
鲍叔牙:知人、甘当绿叶、益友、自知、虚怀若谷
此三人命运共体,互相成就。
发言稿应择一重点,同时行文中兼顾其他两人!
齐桓公角度入手回归议论文本真,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可以写得方正稳健。
鲍叔牙角度入手可骈散结合,写成散文化议论文,在演讲稿气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管仲角度难度颇高,材料本身体会来讲似乎“躺赢”,但其“高才”和带来的“霸天下”的结果与鲍叔牙之间美妙的平衡写起来似乎更容易出彩,用辩论陈词的方式去写管仲突出其才气、忠心事主、择木而栖、尽心力、磊落坦荡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题目作为参考(不再单独列举具体哪个角度):
1、亲贤远佞,国之大幸
2、咽得下委屈,撑得起格局
3、兴亡己任,天下国士
4、内圣外王,国士无双
5、君子和而不同
6、自知知人,君子之智
7、能赞许他人,也能悦纳自己
8、时代选择你,你成就一个时代
2020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为政之要,惟在用人
齐桓公能听鲍叔之言,有容管仲之量,且拜管仲为相,使得人尽其才,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所以我对齐桓公的心胸谋略最为服膺,也最为钦佩。
齐桓公与公子纠的君位之争,最终齐桓公获胜,这期间固然离不开鲍叔的辅佐,离不开齐国贵族国、高两氏的支持;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征途上,亦离不开管仲之改革,群臣之鞠躬尽瘁。但是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使得人尽其才的识人、用人之道非常值得后世的领导者借鉴。
楚汉之争,项羽垓下被围,霸王之梦,魂断乌江。其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相距不过四百余年。项羽未能“以史为鉴”,择齐桓公之长而用之。项羽之不足,多年以后在汉高祖刘邦与群臣的对话中被尽数言中。《资治通鉴》记载:汉高帝五年,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说服。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可知其个人能力方面与齐桓公有诸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使得所用之人,人尽其才。
胡适曾经批判蒋介石“侵官” 说“最高领袖的任务是自居于无知,而以众人之所知为知;自处于无能,而以众人之所能为能;自安于无为,而以众人之所为为为。凡察察以为明,琐琐以为能,都不是做最高领袖之道”。齐桓公得鲍叔举荐,以管仲之所能为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刘邦以张良之谋、萧何之智、韩信之勇为己所用,一统天下,铸就大汉王朝。
原齐桓公与汉高祖之所以得天下,与项羽、蒋介石之所以失之者,可知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重要性。现当代大到治理国家、企业管理、小到班级管理皆是如此。所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我对齐桓公感触最深。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