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励志文章 > 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

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

时间: 鸿宇671 分享

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

  在我们有所空闲时,找一些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那么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请将你的家打扫干净

  于丹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请跟随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测试:环顾一下你的居室;如果你不在家,请回想一下不久前你离开家时房间的样子:地板上有没有积满灰尘;沙发上是否有堆积如山的过期杂志;衣柜里是否凌乱不堪;厨房灶台上是不是油渍斑驳……

  如果是这样,那么小心了,你的人生可能危机四伏。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来源于席卷全球的生活哲学:扫除力。

  你的房间就像你自己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

  于是摸索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此语一出,举世哗然,有不置可否的,有跌足顿悟的。

  但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司总裁到家庭主妇,纷纷成为“扫除力”的拥趸。

  一位天天以泪洗面的失恋女孩一边读着《扫除力》,一边把衣橱中的东西整理出14袋垃圾一口气丢掉,令她惊讶的是,随着密不透风的衣橱恢复整洁,她积郁的心情似乎明快许多;京瓷公司曾经一度经营不善,员工纷纷离职。总裁稻盛先生非常困惑,闲极无聊,于是每天在工厂里独自做清洁、刷厕所、割杂草,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顿悟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并且改变了经营理念,从而令京瓷蓬勃发展起来。

  扫除力真有这么大的魔力?的确,扫除看似一场简单的体力劳作,实则内蕴深沉的人生智慧。通过打扫,我们可以放下高傲,学会谦卑。在忘我的工作中发现自己。在中国,打扫的智慧源远流长。譬如“妇”字的繁体字,便是女人手持一把苕帚;而直到今天,在许多地方,端午节的风俗依然是为小孩子们缝荷包,扎彩线,并且把一把小苕帚,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和有条理的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小小的“扫”字,甚至可以成为打天下的寄托与期冀。

  打扫的过程,就是处理、选择、扬弃的过程,是你与环境的互动。整洁的环境明显显示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财神爷喜欢住干净明亮的家

  你去旅游:有2个朋友热情邀请你住她家。一个朋友的家干净、明亮、整洁。一个朋友的家脏、乱、臭、、你选择住谁家?肯定是选干净、明亮、整洁的!而神和你一样的智慧,神也喜欢住在这样干净明亮的家,想财神常常光顾你家,行动起来打扫吧!无论是小家还是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一个肮脏的角落。

  清理家就是增长智慧

  每当有烦的事和情绪时,请整理家吧!我们外在的环境是内在的投射!那些脏乱臭代表的是内在的负能量及情绪堆积。动手:一周一小清理、一月一大清理。让环境变清爽、人住里面自然舒适,幸福感自然增加,幸福感增加将带来成功;而那些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脏乱的环境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家里的脏乱也带来思想的混乱。清理家就等同于清理大脑中的垃圾,智慧自然会增长!

  清理家就是丢掉病菌

  我们路过垃圾场,习惯掩住鼻子快走。长期呆在脏乱的家,如:垃圾场:“久入兰室不闻其香,久住脏屋不觉其乱”。在垃圾场般的家住久,外在的脏乱容易引发身体的疾病,清理家就等同于清理病病菌,身体自然更健康!

  我有一个学员有8年的过敏,我到她家去,她的衣柜放着18年前不穿的衣服,我只是让她把那些衣服丢掉,皮肤过敏一周后全部消失!

  清理家提升正能量

  电视剧中鬼屋都是长满蜘蛛网、灰暗,而天堂则是光亮、富丽堂皇,所以灰暗的家吸引不好的能量,能量不好,财运自然不好;而光亮的家吸引好的能量、正的能量,能量好,财运自然好!

  一个人走路会非常轻松,可是如果让你背上很多的东西,你一定走不动!家里的东西塞的太满,就会导致家里的能量非常笨重,无法正常的运作,更不可能带来美好的感觉,将那些多余的清理掉之后,所带来的是非常轻松轻爽的正能量!

  清理家就是清理心灵

  我们的家通常堆放很多闲置的物品、衣服,这些的能量非常负面。犹如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真正被皇帝宠幸的只有几个妃子,其它的嫔妃们就在后宫抱怨、算计、怨恨、勾心斗角。而那些闲置的物品、衣服因长期没被主人使用,散发的能量也是怨、恨、负面。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丢掉或者送人,让它们拥有新主人。

  当你不断清理家,你内在堵塞的地方,就会越来越通畅了,顺溜了,轻松了,爱和感恩就流进来了!

  人生如同一场旅程,有山穷水复的困顿,亦有柳暗花明的惊奇。从常常的一生看来,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只是对生命的浪费,中国人说,得意是淡然,失意时坦然,这不是中庸,却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态度。所以,懂得及时清空心灵里的负面情绪,才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处风景。让你的人生从此焕发出奇迹吧!

  有关名人励志的文章:心灵的殿堂

  《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

  人的心灵世界是变化莫测的,高贵时宛如神明,低劣时又近似猛兽。大多数人在这两极之间,摸索出一条人生之路。宗教自古以来就扮演了明灯的角色,直接照亮人的心灵,启发向上提升的动力,为一切生命界定终极的意义。真诚的人面对生命的根本问题,如死亡、痛苦、罪恶、烦恼,乃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与期盼;理性走到了尽头,依然没有答案,这时只好等待信仰的光照了。

  信仰与宗教并不完全相等。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宗教则是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宗教以信仰为核心本质,信仰以宗教为外显形式。因此,信仰必须千古一贯,而宗教的规模与处境,难免随着时空条件的差异而改变。换句话说,世界各大宗教在表面上歧异互见,其内在的信仰却有不少相通、相似之处。我们聆听各教代表叙述他们对生命所持的立场时,就好像踏进一座心灵殿堂,可以欣赏人类共有的伟大情操与至高理想。

  根据近年的统计,是人明白宣示自己信奉某一宗教的,超过百分之八十,其余的人虽未明白宣示,但是通常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成分,如中国人对于儒家,日本人对于神道,以及各地原住民对于本土信仰皆是如此。换言之,真正的无神论者或什么都不信的人,少之又少。问题在于:众多宗教同时存在,难道每一个都是真的?或者,他们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信什么教都差不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必须提出判断的标准。

  为了寻找合理的答案,有两种可取的作法。一是研究各教教义,进行客观的比较与评估;二是集合各教代表,让他们自由沟通、自行表述信仰,希望能够异中求同,展现宗教对人类的良性引导作用。以第一种做法来说,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 Toynbee)在《现代世界与宗教》一书,曾经区分宗教之高级与低级,其判准有三:第一,高级宗教无不认为“人性不完美”,所以人类需要信仰,以求得完美。所谓不完美,以死亡为其大者,而生命中的困境与限制也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谓完美,是只解脱或得救而言。相对于此,低级宗教就会掩饰人性的黑暗面,甚至鼓励人追求现世的利益与安慰。

  其次,高级宗教必定“向罪恶宣战”。任何社会都有承袭自历史与环境的负面因素,行程不义的锁链,环环相扣,以致人间的罪恶层出不穷;同时,个人也可能由于无知、偏差的意念与过度的欲望,而增长邪恶的势力,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种种不幸。高级宗教对罪恶绝不妥协,并且想尽办法“劝人为善”,具体从事救济、医疗、教化的工作。

  第三项判准是,高级宗教以积极态度“回应人生的痛苦”。既然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必妄加诅咒,也不能以任何手段来麻醉或欺骗自己。面对痛苦的考验,可以视之为精神的锻炼、修行的机缘,甚至是证得解脱智慧的必经之途。如果是低级宗教,就会汲汲营营于消灾解厄的秘方了。

  汤恩比的看法在原则上帮助我们排除了一切低级宗教,使我们不必费心于某些伪教与邪教,也可以暂不考虑许多假借宗教名义而为祸人间的事件。譬如,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争从未间断,揆其原因,常与宗教及种族有关,但是宗教在此真的能负多少责任呢?试问有任何一种高级宗教会主张仇恨、杀戮等等猖狂妄行吗?宗教以信仰为其本质,自然可以激起非理性的狂热及冲动,因而容易受到诱发、刺激与煽动,结果则是被人所利用。这种令人遗憾的事实在历史上一再重演,并且将来也很难绝迹。与其为此而批判宗教,不如省思人性的弱点,加强教育启蒙与理性沟通的工作。宗教不是双面的刃,宗教必然是有益于人性成长与人类和谐的。我们担心的是宗教被人误用,以致最好的成为最坏的,举世沦于迷惑与茫然。

  宗教界向来是多元分立的现象,不过既然冠上“宗教”之名,就属于共同的领域,可以互相观摩与学习。一八九三年,第一届世界宗教会议在芝加哥召开;多位宗教领袖共聚一堂,分享彼此的经验,并且思考人类的处境。一百年之后的一九九三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参与的宗教代表更多,讨论的题材也更深入。会议期间与会议之后,托拜亚斯、葛雷与莫利森三人,分别采访了十三种不同宗教的二十八位代表,编写成《心灵的殿堂》一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使我们在宗教多元化的表相之外,能够异中求同,认识宗教在今日世界的基本关怀与奋斗目标,由此展示人类精神的强劲生机与永不凋零的希望。我们在阅读这些篇章时,得到许多讯息,较为鲜明的是:

  第一,即使人性充满弱点,我们依然保持信心。只要真诚回顾内在自我,必能发现一点灵明,称之为良知、精神力量、神的形象,皆无不可。我们需要的是工夫与实践,设法在宁静中倾听良知的声音,并且顺从良知的召唤,勇于付诸行动。宗教如果缺少这种觉悟与回应,就不能算是成熟的信仰。哲学家怀德海(A.N.Whitehead)说:“宗教是一种力量,用以清洁我们的内部。”又说:“宗教教人善处孤独;如果你不曾孤独,则你不曾有过信仰。”他的意思是:宗教带来的光明与归依之感,必须在个人的自觉与自信中产生共鸣。人与超越界建立关系,不是为了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为了成全这种责任。信仰并非人类心灵贫乏脆弱的表现,而是心灵在诚恳与严肃的态度中,对超越界的体认与抉择。

  第二,在比较落实的层命,宗教界取得了共识。向环境保护、种族平等、两性平权之类的议题,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末的共同关怀,这些议题如果撇开宗教理由,纯粹从世俗角度去讨论,可以得到任何结论吗?可以找到可行的办法吗?答案很不乐观。政治人物在勉强维持国际与国内局势的稳定方面,已经疲于奔命;企业界领袖在促进消费主义既续发展的同时,所能做的一切也是破多于立,环保问题日益恶化就是最明确的例子。至于广大的群众,除了随着媒体资讯而追逐短暂的幻觉与满足之外,还能发挥多少积极的作用?然而,宗教界现在表明了共同立场,从各自的教义与信条中引申出支持这些议题的坚定主张。情势将由此转向乐观的一面。我们在《心灵的殿堂》中,依次看到各大宗教殊途同归的观念时,几乎可以断言:人类若想达成这些目标,舍宗教别无他途。

  第三,在消弭罪恶、化解仇恨、减少痛苦与灾难方面,宗教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在二十世纪中,人类所制造的恐怖事件甚多,其中以犹太人遭遇大屠杀最引起普世的公愤。六百万无辜百姓只因为生为犹太人就惨遭迫害,这岂是任何理性思维所能解释的?但是,犹太教毕竟不同凡响,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心以信仰来超越恶魔的手段,以民族的苦难来见证世人的命运,呼吁宽容与博爱,和平与非暴力。尽管世间仍有不少争斗可以直接或间接与宗教拉上关系,但是宗教界已经开始觉醒,不甘再充作任何利益团体遂行其野心的借口,而要清楚大声说“不”。虔诚的犹太人也表示:对于不义的行为,不再逆来顺受,而要勇敢站起来抵抗。宗教已经调整姿态,准备为世界和平放手一搏,它以非暴力为手段,以慈悲与同情为武器,并以信仰为动力来源。在这样的旗帜下,善恶之争的成败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中国人对于宗教往往采取折衷的观点,好像在本能上就认定宗教多元化是合理的。这种不愠不火的态度是出于宽大的心胸?还是出于现实的顾虑?或者竟是出于欠缺真成的反省?无论如何,在国内出现一连串宗教事件之后,我们察觉了宗教教育的重要。如果要为宗教教育推荐一本好书,可以客观、平实、生动地展现十三种重要宗教的内涵与理想,那么《心灵的殿堂》是上上之选。

202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