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励志主题的文章(2)
2017年励志主题的文章:困苦让人保持理智和斗志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过度的顺利对于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而偏偏艰难困苦经历多了,人反而更容易走向成功。一个在困苦的生活中挺过来的人,大都会明白很多一般人难以理解的道理,懂得很多一般人不屑去在意的事情,因而也就具备了常人难以拥有的品质。例如遇乱不惊的理智、在逆境之中勇于向前的昂扬斗志等。
我们可能很难左右历史,但是我们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左右自己的命运;我们可能并不是什么风云人物,但我们照样需要在遇到困难时不自乱阵脚,需要在人生路上遇到阻碍的时候远离消沉抑郁的负面情绪,拥有乐观向上的战斗精神。
困苦可以让人保持理智,充满斗志。一匹马不用皮鞭抽就不会跑得太快。一个人不经历苦难,就会在舒适的环境中逐渐失去清楚地思考、全力去奋斗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一匹千里马始终被豢养在马棚里,每天吃上好的草料,有最好的饲马人去照料,但就是不让它跑,最终它就会变得和一般的马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千里马就是要跑的,哪怕它跑的时候正飞着漫天大雪,或者正乌云滚滚暴雨瓢泼,它需要通过跑来磨炼自己,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人何尝不是如此?人性的特点告诉我们,人性就像一把刀,放久了就会生锈,只有不断地去磨它,才会越来越快。人生就像一场冒险,道路布满了毒藤,掩藏着猛兽,所以你需要一把这样的快刀来砍断藤蔓,驱走野兽,以顺利到达人生的伊甸园。
小李生活在北方。他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只上了一天班,他就抱怨上了:“领导太多事,根本不拿员工当人看。我刚干完这件事情,还没来得及歇一会儿,就又派给我别的工作!而且听别的老同事讲,这个工作压力很大。唉,这可怎么办啊!还不如上学的时候好。”父亲听完之后没说什么,只是让小李快点吃饭。
饭后,父亲对小李说:“儿子,我们出去走走吧。”
两个人来到了附近的山坡,山坡上面长着不少树,而且种类繁多。父亲对小李说:“你仔细看看这些树,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李观察了半天,对父亲说:“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觉得这面的树的种类没有另一面多。爸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父亲笑了,说:“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再想一想,这一面为什么树的种类会多?这些树都是自然生长的,并没有人专门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砍伐一部分树。”
小李又看了看山坡,有了进一步的发现:“爸爸,树少的那一面其实就生长着一种雪松,这个树种在我们这里太常见了。”
“对!”父亲说,“不过虽然常见,但有很多关于这个树种的事情你还是没有完全了解,你看,树的种类多的另一面也有雪松。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一面只有它一种,另一面却和其他树生长在一起呢?”
小李不明白。
父亲看见儿子为难的样子,提示道:“我们这里冬天会下很大的雪对吧?”
“是啊!”小李问,“这和雪松有什么关系吗?”
父亲说:“当然,下雪的时候,在这个山坡上,肯定是一面的雪要比另一面的多一些,因为风向的问题。”
小李似乎明白了,说:“您的意思是说,这一面之所以只有雪松,是因为雪相对来说落到这边的多一些?”
父亲说:“不是多一些,而是多很多,否则,别的树种就不会被全部压死了。其实,一开始这里的山坡两面都有很多种树,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时间,雪大的这一边就剩下雪松了。”
小李“嗯”一声,点点头。
父亲说道:“你才上班一天就抱怨,其实这是不应该的。我作为你的父亲,光工作时间就比你的年龄还要大。在这样漫长的工作生涯里,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这个‘雪松原理’——强大的压力可以把一个懦弱的人压垮直至毁灭,同时,也会让坚强的人更坚强直至取得成功。孩子,记住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有什么目标、想从事什么行业,经历困苦是必然的。只有经历过一定的苦难,你才有资格去向别人证明你是优秀的,才能够最后收获胜利的果实。”
小李恍然大悟地说:“爸爸,你说的太对了!”
父亲笑笑道:“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不断遇到的苦难中拼搏过来之后总结出来的。道理很浅显,很容易懂,但是做到并不容易。”
从那之后,小李以全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他永远记得那个黄昏父亲苦口婆心跟他讲的那个“雪松理论”,所以总是咬着牙坚持下来。
他变得理智了,不会一遇到挫折或者苦难就怨天尤人,而是踏踏实实地继续做下去。而且,他觉得自己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斗志。他不得不承认,正视困苦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理智,同时充满斗志。
一年之后,小李得到公司所在部门的嘉奖。许多老员工都暗中对小李说:“根据多年对部门头头的‘研究’,我们敢肯定,按目前的状况来说,不出半年你就会升迁。”小李只是笑笑。他当然喜欢升迁,但是,他更喜欢在困苦中拼搏的这种感觉。
实际上,困苦就像一种特殊的胶囊,从外表看上去,它就像苦药,谁也不愿意碰它。但是,等到真正鼓起勇气吃进嘴里的时候,才发现胶囊里面装的粉末,不是药粉,而是美味的糖。多吃这种胶囊,你的头脑会更清醒,你的力量会更强大。
看了“2017年励志主题的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