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文章>

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

时间: 鸿宇671 分享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像这名言一样励志的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你敢不敢和别人不一样

  文/陈大力

  进大学之前,世界于我而言是闭塞且规整的,不外乎现实中的桌椅教室,脑袋里的杂陈知识,关于试卷,也关于远方。狭小而充实,无需亲自探讨“价值”何意,已有人为我们划好冲刺线,冲过它,冲过高分、大学——这个世界的终极道义与信仰,另一个世界的门就被撞开,尽管内容不可知。

  像一个小方格子,评判标准一条条陈列得好看,只需践行,达到克制与乖巧,然后获个规规矩矩的胜,来场规规矩矩的皆大欢喜。

  进大学后,这个体系却率先被打破。

  大千世界,至此映入眼帘。

  讲一讲维C的故事

  一次公选课上,老师正照PPT念得津津有味,而台下的我们也沉浸于手机中声色犬马的世界里,时间轻轻一溜,饭点临近,饿意悄然袭来。正值众人精神萎靡之时,突然一个女生站起来大声说,对不起,老师,我不同意您刚刚的观点。

  ——这个女生就是我要说的维C。

  当时我们唏嘘一片,丫的,拍偶像剧呢?

  维C梳着精神充沛的马尾,满脸青春痘,穿一件显老的灰色针织衫,一片拖堂的抱怨声中,无比认真地和老师争论起来。我听了几句,发现女生是看过几本学术专著的,有底子。我戳戳身旁埋头看综艺的室友:“夭寿啦,我班天降学霸啦,我等学渣,死路一条!”

  “哦。”室友不抬头:“你想好了吗,待会儿点哪家的外卖?”

  那阵才刚刚大一开学,维C是以这样的方式闯入我们视野的。可能她永远都不会想到,从那天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已注定被划入“不寻常”的范畴,要被几百人在耳里听,在嘴里嚼,嚼到变味,被旁观者叹一句“令人作呕”,再扔进不闻不问的深渊。

  我室友在路上讨论起维C来,一致论调是,这女生也太装了吧?!显摆自己看过几本书来的吧?我在一旁不发言,被问到意见时却也点头配合。

  其实那时我就察觉了,庸俗的人叽叽喳喳抱成一团,日子往往好过一点。毕竟人生本就不是多高雅一件事儿,说白了柴米油盐饱腹慰体,与此紧密相连的,才是真理。我多少懂点入世的规则,这种时候要是跳出来说“可是人家女生也没做错什么啊”,实在太傻。

  维C顺利成为当晚卧谈会的主角儿。讲起她“光荣事迹”,像是经常蹭讲座啦,写千字学习计划啦,开学第一天就从图书馆借传播学专著啦......种种都是快、狠、全的姿态,我们好不讶异。

  我高考发挥失常,落入这所F城的三线大学。没有恰当的学习气氛,急速膨胀的荷尔蒙倒是洋洋洒洒;这里恋爱也随意似玩笑,更别提宿舍楼下几辆豪车所代表的廉价关系。进校后女生无论过去哪番模样,先学几套精致的妆容,再备几件大胆袒露的衣服,一行路定是翩翩,昭告天下青春正好,亟待采摘。

  ——似乎可以作为维C显得格格不入的原因。

  维C没有任何朋友,是的,一个也没有。班里有几个同学曾经跟她搭过话,纷纷跑来向我们调侃:“她说话一板一眼跟新闻联播似的,还对着镜子练八颗牙的微笑,笑得我浑身不自在!”或者是:“才开学几天啊,就天天往自习室跑,太装!”

  维C总是独来独往,哪怕是在人群最为拥挤的食堂。我们寝室四个人占了一个小方桌时,我常常不经意瞥见她。我在心里感慨,要让我一个人吃饭,我可受不了。

  最让维C不受待见的是她对待学习的态度。她总是在我们哈欠连天的课堂把笔记记上满满一本,也总是第一个举手作答,积极好似渴望即刻的褒奖;她常年穿梭于自习室、图书馆之间,似乎永远处于紧张备考状态。

  这样的维C,期末成绩的排名却只有中下。

  ——于是便出现一批“知情人士”,讲她母亲是老来得子,她脑子一直不怎么好;讲她患有间歇性头疼的病;讲她母亲已是满头银发,而她家在本地,周末却几乎不归。

  这几句在年级几百个女生的耳根子里翻着来覆着去地滚上几滚后,新的“知情人士”又来讲,这次范围延伸至她的生活习惯——讲她洗面奶竟然用的是最傻冒的超市也有售的50元以内某八十线品牌,讲她不爱说话是因为轻微交流障碍,据说上大学前还在接受训练,更甚的是讲她家里困难,家人强制施压要她拿奖学金,就为那几千块。

  真假掺半的流言,活生生猛兽一只。传到后来,真与假已经丧失辩驳的意义,只沦为谈资,做无聊的事、度无聊的日时拿来润润口,开点笑颜。洗衣间里她的故事已然成为固定的口头剧场,人人都用冷漠买一张观看票,也有人拿恶意换一次参演。

  一次班长组织KTV的班聚,却不想叫上她,便只用私下口耳相传的方式告知。谁料中间不知有谁的对话被她听到,她有些兴奋地插嘴:“是这周五的班聚吗?”听者极不愿意回应,却只能点头。班长知道后就找到我:陈,你去跟她说说吧,就挑个时间跟她说我们的活动取消了,要是她去了得多扫兴啊。

  我心里是觉得不忍的,但我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我向她说起谎来分外从容。我说,周五的班聚你知道吧?临时取消了,因为好多人都说要赶着做作业,去不成了。

  她用力点头:“好好好,我知道了!”

  周五那天班里包了两个大包间,一间十来人的样子。男生抽烟的多,女生基本集中在一个包间。唱了五个小时,到晚上九点时第一批人起身要回寝室,我便也跟着她们出去。

  在路上碰到了维C。

  我们六个人并排走,说说笑笑,热闹非凡。维C一个人提着超市购物袋,也准备回寝室。我们掩住内心微妙,客套跟她打招呼,她满脸笑容地应。本来我们可以同路的,但维C跟上来走的一小段路里大家都突然没话说了,维C再愚钝也明白这尴尬的意味了,便很识趣地在几步后某个小岔路口说她还要等人,叫我们先走。

  我们六个人通通清楚,她根本没有要等的人。

  但她这样退出了,我们便痛快点。

  维C后来跟我说,她确实没有要等的人,她只是在我们走后蹲在花坛边上,心里空落落地等我们走远。看着我们紧密陪伴的背影由大变小,由小变无,这才起身。听闻身后又有一群人的脚步声,是班里另外一批人,她当时就懂了,哪里取消了班聚啊,是班聚把她取消了。

  我不敢想象那是何等的凄凉。

  其实这世上更多的暴力往往是无言的,甚至往往是亲和且团结的——生活信念共通的人们,一起温柔及隐忍地将“不同”的你从他们的生活里划掉,就那么轻轻一笔地划掉,面照样见,招呼照打,但你将永远不被囊括进那个紧密集体,你承受怎样的孤苦,无人问津。

  维C承受的暴力比这些要多,她还承受背后的流言。

  常言在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维C师生恋的传言,犹如深水炸弹一枚。

  起初是有人看见维C和哲学系Y老师在傍晚的操场一起散步,后来又有人看见维C坐上Y老师的车开往城区的方向。那段时间真真是沸沸扬扬,就差有人指着维C的鼻子讲“天哪你告诉我怎么回事”了。

  哲学系Y老师在学校相当出名。当年他看不惯学校里一股照着PPT“念”课的风气,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张几千字的批判文章,讲学校重功利轻教学的弊病,一文成名。当时Y入校三年不到,但因其激情澎湃的授课在学生圈中颇受欢迎,已拥有一批忠实粉丝。Y老师那篇文章在社交网络上大肆传播,最后是院长出面找他谈话要求他删除的。据说院长还让他写一篇“矫正”不良影响的文章,却被后者拒绝。

  自然,Y老师这几年的职称完蛋了。

  Y老师并不在意。曾让学生写一封遗书作为期末作业的他以“不务正业”在一众庸碌的大学老师中脱颖而出,从教学到考评都充满浪漫色彩。虽说五官并不怎么样,但衬衫一穿,领带漫不经心地一打,论气质真能迷倒些小女生。

  因为跟Y老师的绯闻,维C在看戏人群里的独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了。以前是见了面还有人意思着打打招呼,现在是她一出现,人群里多数人的脸就僵下来了,甚至有人低声骂句“婊子”,不忌讳说话口型被她察觉。她在教室里坐在中间某一排,原本在两边占好位置的人也会挪到后面去;讲台上一看,每排都或疏或密地散落着人群,而不管其余的位置多拥挤,维C那一排,永远只有她一个。

  维C心里什么都清楚,外表倒依旧静如止水。她只爆发过一次,在发现自己背后被贴上一张写有“我,一个大写的不要脸”字样的A4纸后。当时刚刚下了下午的专业课,老师前脚一走,她“腾”地站起来,扯下背上的纸,转身大声喝道:“谁干的?!站出来!”

  嘻嘻哈哈准备回寝的我们立刻安静了,都呆看着她,不知说什么好。后来我听说是当初说她“成天去自习室太装”的那个女生——维C进教室一向早,女生在维C趴桌休息着等上课时贴的纸,不过当天她中途翘课了,维C的怒气无人来领。

  “没有人说话是吧?!好。”维C当着我们的面把纸撕得粉碎:“说真的,你们不喜欢我没关系,我并不需要你们这样的人。”

  所有人的心里都受一记重击,只是依然沉默。维C说完后收拾书包大步离开了,记忆里她每一步都走得很用力。一个尴尬和惊恐的余味长久不消的场景,成为故事的转折。

  再没有人客套跟维C打招呼,但也没有人背后再议论她了。洗衣间里属于她的口头剧场被她那天在教室里强硬到出乎意料的反抗掐断,好似明亮的剧院突然跳了闸,又似招摇作势的舞台表演霎时被喊了“卡”,留下硬生生的沉默。

  不久后,维C就搬离了宿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房。

  维C后来告诉我,根本没有所谓的师生恋。Y老师其实特别愿意和学生做朋友,奈何几年来下了课主动找他的全是来问考试重点一类的东西,而维C愿意跟他谈哲学、谈人生,他便跟她走得近一些。有一次维C的妈妈在家里犯了急性胃炎,而我们的学校在偏僻的郊区,打车根本不现实,维C实在是急着赶回家,这才打电话拜托老师送。Y老师在车上问维C,我记得你们院很多学生都是自己开车来学校的啊?意思是她为什么不找同学帮忙。维C说,是,但我没法找他们。

  话里的无助,Y老师懂了。

  当年他写文章批判学校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整整几个月里,同事不愿意跟他多说几句话。

  人类作为群居物种,总是对某方面过于出挑的个体持有天然的敌意。或者说某件多数人都不会做的事你去做了,那你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有无不良历史,你在那些抱团取暖的人面前一出现了,就成为他们眼里的错误。

  写这个故事时,因为触及到维C青春里那种真实可感的“恶”,我几度压抑到无法落笔。

  还好维C有个不错的结局。

  四年努力不是白付,维C考上了H城的D大,一个我们年级几乎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大学。D大里不乏像维C这样苦读求知的人,图书馆里任何一天都是满座,终究再没有人评价维C为“怪异”。除了维C,我们班里好几个考D大的女生都是失败而归;这一次,终究没有人再想起很久以前关于维C的传言——“她脑子不太好啊”。

  可笑亦可叹。

  毕业典礼上,维C是作为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代表发言的。图书馆前的舞台上,维C握着话筒,目光坚定地说:“生活不会一开始就给你最好的位置,也不会主动拉上你一把。你要么选择承受苦痛往前走,要么选择烂在这片泥沼里。”

  台下的我听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

  我不敢想象维C这四年来是怎样淌过这片群体暴力的浑水、捱过孤苦无依的漫长时日的。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清楚,在这种环境里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代价有多大。我退缩了,更多人也温吞吞地退缩了,唯独维C熬了出来。

  这个故事是维C拜托我写下来的,那是在她去英国留学的前一天晚上。她说要留作纪念,待以后慢慢回看感慨。

  维C说,陈,来人间一趟,如果仅仅因为喜欢的事跟别人不一样就不要去坚持了,那还有什么意义?

  你看呐,我们都想要和别人不一样,想要出类拔萃,或者想要目前还触及不到的生活,但正如维C所说的,生活不会一开始就给你最好的位置,也不会主动拉上你一把,你要么选择承受苦痛往前走,要么选择烂在这片泥沼里。

  任凭别人议论你的孤僻与不羁,自己毫不在意。

  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以一种“我不会死”的方式活着

  作者:JoyLiu

  死亡你好,首先要感谢你很勇敢的点开这篇文章,你能点开阅读,说明你已经比很多人勇敢了。今天想跟你讨论死亡,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归宿,更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对它的回避,让我们没有好好活着。

  我们总以一种“我不会死”的方式活着

  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件事情,因为我自己就干过很多这样的事情—通宵看美剧或者韩剧,跟老妈对着干并且持续很久,通宵唱歌,吃自助吃到要扶墙出来,发着烧去海边游泳,因为一点点小事生气或者是难过很久(超过一天)……

  我们总觉得死亡或者是变老这样的事情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就像我18岁的时候觉得30岁简直是“太老了”,可转眼我已经快29岁了,我终于成为了自己眼中那类“简直太老了”的人。所以如今当我走在路上,看到满头银丝的老人家其实感觉特别羡慕,因为他们都活了这么久,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要幸运得多。我也不再告诉自己说:我离他们还有很长的距离,因为我所有的经历告诉我,时间的脚步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当然以这种“我不会死”的方式活着,最可怕的结果,是让住在我们心中“享乐主义”或者“虚无主义”的恶魔控制我们的行为。享乐主义(hedonism)是指我们不顾及未来可能的后果,只考虑当下的快感和即时的满足(instantgratification)的一种行为取向。比如很多有烟瘾的人其实都很清楚吸烟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但就在烟瘾发作的那一瞬间,平复身体的渴望和浑身不舒服的感受成为驱动我们行为的动力,很多人就忘记了它所有的伤害。

  几乎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跟我们的享乐主义有关:比如暴饮暴食并且吃饭油腻。因为生物进化的本能导致我们会更喜欢热量高的东西并且尽可能让它储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所以我们进化出了对甜食和高热量食物的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因为我们不考虑自己“会死”这件事情,所以现在的愉悦体验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来一份炸冰淇淋+炸薯条+牛排汉堡吧!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因为我们总觉得那一天离我们遥遥无期,所以我们“总会有时间”可以学会去爱与被爱,或者“总会有一天”可以成为自己,或者“总有机会”去追求自己最热爱的东西。但那个时间不是现在,因为现在去学会爱别人多让人害怕,万一被拒绝被伤害呢?现在去成为自己,万一不被认同不被肯定怎么办,多可怕!现在去追求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万一失败万一很丢人万一被嘲笑怎么办,太吓人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不会花时间给父母打电话的,然后尽自己最大可能的去聆听他们的每一句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去打电话和倾听;这就是今天早上你的孩子跟你说:“爸爸,今天能早点回家跟我和妈妈一起吃饭吗?”,你想都没想就回答:“不行啊,加班”的原因,因为你总可以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陪他们吃饭;这就是你今天不去运动,阅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的原因,因为你总可以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去做……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去世了,该说的该做的好像你都还没有来得及;孩子长大了,但你永远都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因为她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你大肚翩翩,被医院诊断为高血脂、高血压并伴随着很多其他慢性疾病;你想去追求梦想,你想跳舞去成为舞蹈家,可惜身体已经无法配合你了。

  我们今天不去做所有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还有明天,下个月,明年甚至是永远……这,就是觉得自己可以永生的我们!

  我们不仅不想去思考死亡这件事情,我们还想尽各种办法来逃避它,不信听Joy童鞋跟你细数一下我们对逃避死亡的4种方式。

  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

  有400多项非常有趣的实验表明:如果我们被提醒自己会死,我们就会立刻启动任何让我们觉得自己不会死去的逃避机制。有一个实验做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两组,所有这些人都是不可知论者(agnostics),也就是说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信仰宗教。然后其中一组人被提醒去思考他们的死亡,而另一组人被要求去思考孤独。结果发现,被提醒死亡的那一组在实验结束后,相信基督或者耶稣的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实验是在美国做的,主流信仰是基督或者天主教),是被提醒孤独的那一组的2倍!

  被提醒了自己会死,就让我们更可能去用任何方式相信自己不会死。哲学家StephenCave在他的那本叫做Immortality(永生)的书里,提出了纵观人类历史,我们用的4种逃避对死亡的恐惧然后让自己永生的方式。

  1.“科学可以让我们永生”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对长生不老药的研究。中国古代皇帝们对炼丹术的迷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且不仅仅在中国,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等地方,都有对于长生不老药的记载。

  长生不老药在现代社会又找到了它的现代科学版本,上个世纪荷尔蒙被发现,我们就寄希望于荷尔蒙治疗让自己长生不老。现在,我们又把希望放在了干细胞(stemcells)、基因工程、纳米技术上,希望通过这些技术让自己长生不老。

  可问题是我们发现这个方法保险,因为不管是科学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研究长生不老药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自己也都死了。所以我们开始寻找其他方式。

  2.重生(resurrection)

  我们让自己“永生”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重生。我们告诉自己:okay,我相信我会死,但是没有关系,我可以重生,就像耶稣一样。现代科学同样也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重生,比如人体冷冻技术—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可以做到先把自己冷冻起来,然后在未来被解冻并且重生。

  当然这个方式也不能令人满意,毕竟这个解冻身体或者在墓地里爬出来的场面更像是一部糟糕的僵尸电影。于是我们又有了另一种逃避死亡的工具:灵魂。

  3.灵魂(soul)

  很多人都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灵魂这个概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宗教系统里,不管是佛教、基督____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我们相信我们的灵魂会脱离我们的内体而存在,并等待转世和重生的机会。

  现在科学版本的灵魂,是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思想,也就是你的灵魂,上传到电脑里,然后以程序的形式活在以太的世界里。如果你看过电影超能查派,就知道里面的机器人查派,就是通过上传“灵魂”,救活了自己的发明者和它的“妈妈”。

  可是还是有人会怀疑这个理论,因为神经科学发现,我们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一个我们叫做“大脑”的东西在正常运转时产生的想法和情感。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又发明了第四种让自己可以“永生”的方式。

  4.传说(legacy)或者遗产

  我们希望自己死后可以留下点什么,文艺一点说就是“留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足迹”。于是我们追求声誉和名望,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孔子或者是苏格拉底那样,流芳千古。或者我们仅仅是留下自己的孩子,感觉自己在一个家族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基因或者足迹。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以各种不同的版本告诉自己,去相信这4种可以永生的方式,虽然都有证据表明没有一个版本是可以相信的。

  最可怕的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者说对能让自己永生的方式的探索,有时会让我们做出非常不明智的人生选择。因为你相信来世,此生的某些东西好像就可以放弃,比如放弃家人和父母去为了“来世”修行。当然我没有对有精神追求的人有任何质疑,只是当我们可以在此生,也是我们真正唯一的一生中,去陪伴我们的伴侣、孩子和父母,并在其中学会爱与被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等到“来世”?

  当我们选择用给这个世界留下“遗产”的方式让自己“永垂不朽”的时候,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怪圈—追名逐利,追求影响力。对名誉或者影响力的追求,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偏离航向,远离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选择出国读研或者读博,是会选择一个真正跟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最契合的导师,还是会选择一个“牌子”更响亮的大学或者学院?一个是为了深入研究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一个更多的是为了出来之后可以更好地“宣传”自己。

  那么现在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是不是注定要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中呢?

  就像希腊哲学家Epicurus说的,对死亡的恐惧是很自然但又非常不理智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的时候,死亡不在;而当死亡在的时候,我们不在。所以我们活着不应该是为了死亡。正如StephenCave所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本书:书有开篇和结尾,而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因为我们会把这本书读完而恐惧。

  如果说生命也是一本书,那么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开始和结束之间,写一个好故事。

  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如果当初好好念书

  文/菜菜

  很多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当时好好读书,好好工作,现在一定混的很好……”

  把自己当前人生的失败归结于曾经的不努力,倒也是个不错的借口。

  呵呵哒。

  那么,先来说说我的学渣养成史好了。

  比现在更年轻的时候,我还算是个乖孩子。每天的生活常态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玩耍,回家认真完成作业。成绩是班里中上游,没有好得出奇,也不会差得离谱。不是神一般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没有被父母要求过要长成“别人家的孩子”,一直过着中规中矩的人生。

  直到中考、高考这两个吃人的机器来临。我是一个喜欢学新东西的人,说难听点,就是对事情没耐心,没长性,传说中的三分钟热度。所以,初三、高三是我人生最不堪回首的两年。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美其名曰“备考”,对我来说可真是太痛苦了。

  于是,平常成绩一直很稳定的我,不出意外的,中考、高考成绩都不理想。

  去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之后,我抱着“如果我当初努力一点,现在就不在这里”的想法,天天消极懈怠。大学四年前,经常逃课,抄作业,有好几门课差点挂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渣。

  当时的我,

  面对资历不够老的老师,想的是:要是去了自己想去的学校,老师肯定会更有学识吧。

  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课,想的是:哎,如果高考能多几分,就不会来这个专业了。

  面对比自己努力的同学,想的是:我不是学不好,只是不想学罢了。

  大学4年就这样,恍恍惚惚也就过去了。

  再然后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直没有弄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直到几个月前来北京。来到现在的公司。现在的工作做得很开心,朋友形容我:每天都是打鸡血的状态。但主要原因不是工作内容换了,而是自己心态变了。所有的工作,就算内容有不同,性质都是一样,不断重复,不断试错,不断适应。

  总把自己的失败归结到外在因素,当然是可以起到暂时安慰自己的作用,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想法,不过是当时的自己状态不好罢了。

  前几天和一个情感作家聊天,正好聊到这个话题。他说:“亏得当初没有好好念书,光顾着谈恋爱,否则现在怎么会有机会写书?”

  我之前写的《感谢失恋》大概也说了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并不是好事成就了你,反而是那些让你痛苦、恶心的事情成就了你。

  所以,过去不好就不好呗。那又不代表你的整个人生。

  常常嚷着“当初努力一点就好了”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现在也依然不会努力。心态不好的人,上次机会错过,这次也会错过,下次还会错过。

  当初不好好念书的人,现在好好念书,依然可以实现理想。

  当初不好好工作的人,现在好好工作,依然可以升职加薪。

  沉浸在后悔、纠结、不安、迷茫的情绪中,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永远有弱者心态的人,成不了强者。

  永远有怨妇心态的人,只能是怨妇。

  抱怨没卵用。后悔更没卵用。

  想找借口,随时都可以找嘛。

  去年看了男神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之后,一直把主题曲《平凡之路》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至今没换过。

  电影里有句台词很经典:听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啊,听了很多道理,但是从来没有记到脑子里去过,自然是过不好这一生的。


看了“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的人还看了:

1.励志的正能量文章推荐

2.去靠近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的励志文章

3.传递正能量文章推荐

4.励志的正能量文章欣赏

5.励志或正能量的文章精选

6.比较好的正能量短篇文章

105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