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青春励志 > 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

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

时间: 称红1024 分享

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

  在我们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些青春励志人物故事来看看也挺不错的,那么最经典的青春励志人物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供大家参阅!

  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陆川

  “传承是一种美德,但颠覆是我们的责任”。

  听听这话,出自一个七十年代电影人之口,可以想象得到说话人的性格——是惯于自省思考的,是有梦想有追求的,或者说,是有野心的。他就是10年中只拍三部电影,但却一部比一部火的导演——陆川。

  孤独童年,个性凸显

  夕阳下,大漠中,一个西部牛仔骑在马上,独自远行。这是陆川博客上的一幅图。苍凉的背景,孤独的流浪,正如他所说:人在旅途或者流浪,这曾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

  1971年,他出生在新疆,父母是上海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设,来到了新疆最艰苦的农场。因此,他的童年生活是动荡的,有时随父母在新疆,有时又随外婆住在上海。

  他小小年纪就很有个性。有一次,举家西迁,从上海回新疆。由于路途遥远,零碎众多,他最喜爱的小自行车不在搬运之内。年仅3岁的他便开始抗争,大哭大闹之后,他看没有效果,就“哐当”一声,一头撞到了墙上。幸好当时住的是棚户区,墙不是太坚硬,头并无大碍。结果,如愿以偿,小自行车被带到了新疆。

  从小学起,他就与众不同。人人都热衷于当班干,戴上两道杠,人前炫耀,风光体面。可是他不愿意,因为他不喜欢给老师打小报告。有一次,他当上了班干,老师要他汇报同学的情况,他却顾左右而言他,结果被老师一顿训斥,不仅丢了乌纱帽,还得到了“小小年纪,城府颇深”的评价。大学伊始,他多才多艺,身兼数职,又是纪检委员,又是宣传部长,还有其他若干头衔。可是没过多久,他却纷纷卸任,只担任宣传部长。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有一颗叛逆的心。

  陆川6岁时,父亲陆天明被调到北京,他也随之来到了父母工作的地方——广播文工团。

  那时候,他苍白瘦弱,玩游戏时经常扮演被人欺负的角色。战争游戏是大院孩子玩耍的主题,那些高头大马的孩子当司令,而瘦弱的他总被指定扮演被抓被打被枪毙的角色。他要被五花大绑,让人用木头做的长枪短炮顶着,推搡着,或者抽打着,咒骂着,被押到墙角。“啪”,一声枪响,倒地。可是他不愿意,常常拒绝被毙,自然受到小伙伴排挤。他不服,奋力抗争,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而且以后也不带他玩了。

  于是,他只好骑着一辆自行车,眼巴巴地在旁边看别人玩。别人走到哪,他就默默地跟到哪。想玩却又不肯放弃自己的原则,所以他始终融不进那个圈子,倍感孤独。多数时候,他只好独自一人玩儿,自得其乐。有时,他抓来很多很多蚂蚱,从大的到小的,把它们都钉在一个盒子上,然后写上“蚂蚱的一家”。或是干脆白日做梦,梦想有一天自己当上了司令或是将军,带领队伍把全院所有的小孩都消灭,他胜利了。

  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些游戏和想象,大概也算是一种早期的文学创作模式吧。只是,童年的大院生活给他的快乐是那样短暂,更多的则是一种压抑和孤立。

  迷上电影,梦想开始

  陆川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从小,父亲就要求他熟读《诗经》、《论语》。不但学习严格要求,很少给与表扬,生活习惯上也不例外。父亲是著名编剧,每天面对一摞厚厚的稿纸和一盏台灯,笔耕不辍,辛苦至极,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用冷水洗脸、洗澡,甚至寒冬腊月也不例外。父亲也这样要求他,尽管内心不情愿,尽管背后怨声载道,想反抗,但是在威严的父亲面前,他只有顺从。

  后来他迷上了电影。那时候,广电大院每周三四五都放电影,于是他每场都去看,一场不落。电影给了他神奇的感受,令他着迷。至今仍令他难忘的是,看完《野鹅敢死队》后,意犹未尽,可又没钱再看第二遍,于是他立即跑回家,进门也舍不得洗脸,面对墙壁躺下,把电影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每一个镜头都历历在目。再后来,卖票阿姨都认识他了,给他开了后门,不用再买票,甚至还有了自己每回必坐的“专座”。

  他从小也是个文学迷,父亲是著名编剧,姑姑是著名作家,弟弟14岁就考上北大,家里谁写了什么作品,都会开个家庭会议,共同探讨,文学一直就是家庭的重心。可是自从16岁那年看了电影《红高粱》,他突然发现,电影给自己的震撼比文学更大,更深,那是一种能深入人心,唤醒内心深处的艺术。从此,电影梦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他有了报考电影学院的念头。

  18岁那年,临近高考,他向父亲袒露了心迹:报考电影学院。一向威严的父亲没有正面拒绝他,而是悄悄地打起了迂回战术。当年报考电影学院需要文艺单位的推荐信,所以陆天明找来了中央电视台一位年轻的女导演,也就是后来导演了《牵手》的杨阳。那天中午,六月的北京骄阳似火,陆川满头大汗地放学回家,一进门就看见沙发上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他还没反应过来,父亲就给他介绍道,这位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杨阳导演,我让她来考考你,看看你有没有考上电影学院的希望。陆川一下子紧张得手足无措,脸更红了,汗水直往下淌,窘迫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落荒而逃。从此,电影学院的事他再也不提了。

  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他胡乱填了四所学校。志愿需要家长签字,父母认为部队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所以在提前录取一栏里,父母自作主张地填上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结果,父母如愿以偿,陆川上了军校,与电影无缘了。

  只是,电影梦一直都在他心中,从未远去。四年后,大学毕业了,陆川进入国防科工委做了一名翻译,给外国电影翻译字幕。但是有事没事,他总骑个车从电影学院门口经过。这里于他,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有一天,陆川忽然在海报栏里发现了一张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电影梦想,在这一刻,再次跳了出来。这一次,他不再犹豫,也不再向父亲禀报,自作主张地报了名。

  直到考试前夕,电影学院的老师打电话向父亲陆天明求证,考生陆川是不是他的儿子,陆天明才知道陆川报考电影学院的事。他说,如果陆川真能考上,那是他的本事。

  结果,陆川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电影学院录取。得到消息的时候,陆天明深感意外。但是,陆天明依然没有正面肯定陆川,在他的眼里,要想在导演行业中站稳脚跟,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作品,具有说服力的作品。

  陆川从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导演之路并不顺利。年轻导演空怀梦想,但是无戏可导,他只好发挥文学特长,一边写剧本,一边发掘好剧本。2000年,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黑洞》就是他担任编剧,由潘粤明主演的电视电影《情不自禁》也是他担任编剧。如果不当导演,他肯定会成为一名一线编剧。只是,电影是他的梦。一直都是。

  三部电影,一部比一部火

  1999年,陆川接触了作家凡一平的小说《寻枪记》,他马上就喜欢上了这个关于中年警官寻找失枪的故事。他开始改编剧本,并且在原著基础之上加入了更多戏剧化的冲突。2001年,《寻枪》上映后获得了青年观众的好评,并且夺得国内外多项大奖,从最佳编剧到最佳导演,最佳电影,陆川一一收入囊中。但是,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年纪轻轻,导演处女作就获大奖,除了父亲的关系,男主角姜文也为此片增色不少;还有很多人说《寻枪》更像姜文的风格,陆川不过是名义上的导演而已。面对这些质疑,陆川不辩解,选择了沉默。因为他有野心,他知道,行动是最好的回答,他只能用作品说话。

  2004年,陆川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上映后,震惊四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一支民间志愿巡山队保护藏羚羊的艰难历程。这是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挣扎与绝望。这不是纯粹的商业片,它有一股打动人的力量,震撼人心。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可可西里》赢得无数好评,一共获得四十多个大奖。这部片子没有一位大腕,没有一位明星,公演前没有任何宣传造势,可是,它拿了四十多个大奖!

  这一次,没有人会说这不是陆川的作品了,在这部电影里,陆川就是腕儿,陆川就是明星。从来不表扬他的父亲陆天明说,小子,这一次,你可以在这个圈子里站住脚了。

  大陆的陆,山川的川。曾经因为这个名字大气磅礴,陆川有些得意,毕竟是身为著名作家、一级编剧陆天明之子,父亲给他取的名字文采斐然,与众不同,陆川以此为荣。

  可是,当他到广西陆川县拍戏时,他再也得意不起来了:所到之处,陆川二字随处可见,比如“陆川修车”、“陆川饭店””、“陆川酒馆”等等,甚至还有些招牌上面写着“陆川打胎”,实际上是“陆川打气修胎”,只不过是排版错误,一路上被贻笑大方。

  而如今,随着《南京!南京!》的上映,陆川已经今非昔比,三部电影,一部比一部火,一部比一部名气大。但是,陆川,这个曾经自卑,现在自谦的年轻导演,从来就没有掩饰过他的野心。

  拍完《寻枪》,陆川说,电影最重要的是要好看,好看之余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

  拍完《可可西里》,陆川说,我的电影就是要对社会说句话,通过电影这种表达方式,向社会发出我的声音。

  这一次,拍完《南京!南京!》,陆川说,我希望用一种更强大的精神,一种更强大的价值观,去影响这个世界。

  《南京!南京!》经过层层波折,终于在国内公映,这是一个国家的自信,国民的自信。

  陆川的“野心”,昭然若揭。

  因为《南京!南京!》,我们记住了陆川。

  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陈一冰

  “在拿过两届奥运冠军之后再很难有那种成就感了。”陈一冰说。毕竟在奥运竞技场用尽洪荒之力后,很难再找到最初的那种美好的感觉了。于是,陈一冰就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战场,加入了创业大军。  陈一冰在服役期间分别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体操团队冠军,2008年还获得个人吊环冠军。在2012年退役后,先是在天津的体操中心做管理主任,级别处级。然而,几年下来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习惯了挑战和磨练的他对这种安逸的生活很不适应(冠军体质果然不一般)。  2015年他开始创业,创办了型动体育。

  创业和体育很大程度共通  陈一冰觉得创业固然有很多的艰辛和困难,但是和之前的体操训练很像。陈一冰5岁就开始练体操,天天坚持,几乎不曾间断。

  “困难和压力是天生的,体操的动作都很危险,甚至有时不得不面对伤病和疼痛还有对手的压力,每天一睁眼就要想自己还有哪些动作没练好,对手是不是又进步了等等,这些困难都要去克服。”陈一冰告诉创业邦。

  这和《从0到1》里描述的大部分创业者的常态很像,创业精神和体育精神甚至在很大程度是共通的,执着、目标坚定不移并全力以赴。

  对于创业者,一睁眼同样一堆事,自己、对手都需要考虑,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不断学习弥补,调整、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竞争对手。

  从专业教练端切入体育市场

  其实早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陈一冰还有过一次创业经历,他找来一位体育教练当合伙人一起创业做专业的体能训练和康复理疗培训,完后把培训的专业人才输送到高端消费场所,如鸟巢底层、千禧酒店、红玺台等地,最终发展到北京4家,天津1家,沈阳1家线下店。

  陈一冰告诉创业邦,此次选择互联网创业主要是看好中国全民体育的大市场。与市面上常见的约场馆、在线训练课程、记录分享社交等切入方式不同,陈一冰创办的型动体育主要是从教练培训入手。  “中国的运动人口越来越多,当前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仅仅靠体型和销售找教练,很不规范,到最后大家一定会意识到专业教练的重要性。”陈一冰告诉创业邦。

  陈一冰凭借自己奥运冠军的身份和国家体育总局达成合作,成为项目教练资质发放的唯一合作方,行业内任何项目的专业教练都要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和型动体育的培训和考试认证,从而对行业教练标准进行规范,也让C端的用户在选择时多一些信任。

  主打专业性和安全性,C端保守型发力

  除了教练一端外,型动体育也面向C端用户,陈一冰邀请了大量的奥运冠军和体育教练做训练直播互动。此外,平台上也提供他们的录播课程,想要健身的用户既可以直接跟着课程学,也可以通过与教练互动从而学习。  当前还主要停留在线上教学和互动环节,陈一冰说未来一定是线上线下约见的闭环。

  相较于市面上的其他运动健身App,陈一冰表示型动体育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性和安全性”。在教练端,都是受过专业培训,有国家体育总局背书的教练;在面向C端的直播上,也都是有价值的训练课程内容,而不是娱乐化的美女与低胸。

  关于商业模式方面,面向B端教练会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而针对C端用户,陈一兵表示目前主要是保守型发力,还不着急流量变现,目前他个人和公司都不太缺钱,他个人还在淘宝上开了一个牛排店,目前会先扩大C端用户的比例,等教练数量和C端用户数量都达到一个量级,能够实现O2O的闭环之后,将逐渐开始C端方面的盈利。

  奥运冠军身份带来的优势

  从体育运动员到创业者,陈一冰坦言自己会经历很多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股权分配、接触投资机构融资、互联网技术等等,都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陈一冰表示创业做体育相关同样有自己的优势。

  在渠道方面能获得很多官方的支持,比如国家体育总局的资质发放;奥运冠军的身份也让他在接触互联网大佬有很多的便利,陈一冰私下和周鸿祎、京东、腾讯方面的关系都很不错。

  周鸿祎也会在产品方向和新技术运用上给予陈一冰一定的帮助,比如当前型动体育上所用到的直播技术就是花椒直播所提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部分花椒用户的引流。

  在课程方面,陈一冰也请来了他的好朋友张成龙、王丽萍、刘莎莎等冠军进行训练课程教学,这对其他创业公司都是难得的优质资源。

  截止目前,型动体育共有40万用户,并于2015年获得数千万人民币融资。今年陈一冰计划主打健身、跑步、滑雪和羽毛球四个项目,在全国开上百个线下培训点。

  尊敬的青春励志人物:刘翔

  爷爷改变了刘翔

  小时候的刘翔是个顽皮的男孩,胆子大是很多大人对他的评价。正是因为看到他别的孩子更顽皮,家人把他送到了少体校。体校的道路并不是很顺利,由于年龄小,刘翔经常受到同校大孩子的欺负,刘翔说这是全国少体校的惯例。这样的遭遇让他几乎决定放弃少体校,但有一件事情改变了年少的刘翔的决定。

  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已经70岁了,此前老人家是不会骑自行车的,但70岁那年突然就想学,而且学会了,老人说自己学会去哪儿都方便。刘翔就想,爷爷70岁都能学会骑自行车,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呢?现在回忆起来,刘翔还在感叹,如果没有爷爷的这个行动刺激,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他了。

  那一次刻骨铭心的比赛

  刘翔是个跨栏奇才。要知道1996的时候,他还在练跳高,当时刘翔很自信,他说:"如果我的身高能够达到两米,我在跳高项目上将会很有作为。"他当时已经拿过上海市少年跳高冠军了,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跳高人才。但是就是那一年,现在他的跨栏教练孙海平看上他了。用孙海平的话说,跨栏选手需要胆量,很多人看到1米多高的栏横在眼前就不敢过,而刘翔有这样的胆量,再就是从他练跳高看,他的速度和爆发力很好。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让很多国际田径界的人士都没有想到,再加上中国人甚至亚洲人在直道项目上很少有人能进入决赛,所以造就了那次让他和教练刻骨铭心的比赛。

  那是2000年11月法国里昂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6名选手进入60米栏的决赛,刘翔站在第五道,其中有3个美国选手,他旁边的第六道也是一名美国选手。发令枪响过了,没想到第六道的那个美国选手在跨第二个栏的时候就摔倒了,刘翔则是第三个冲过终点,这样的兴奋仅仅保持了2秒钟,裁判和大屏幕同时宣布,第五道中国刘翔没有成绩,怎么会这样呢?刘翔和他的教练感到很气愤,找裁判理论。原来裁判误将那个摔倒的美国选手当成刘翔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不会在这个项目上跑出好成绩的。那是一次没有电视转播的比赛,幸好刘翔的教练用自己的微型摄像机将全部过程拍下,这是孙海平的习惯,刘翔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用摄像机拍下的,而这成了那次证明刘翔没有摔倒的惟一证据,录像十分清楚地显示,中国刘翔第三。终于还了刘翔一个清白,也给国际田径界裁判提了个醒,中国人是可以在短距离的项目上有所作为的。

  正是这样的一次偶然事故,给了刘翔师徒二人很大的刺激,也让他们的训练更加有了动力。

  他兴奋得三天没睡着觉

  真正让世界知道刘翔的是2002年7月份,瑞士洛桑的一次国际田联大奖赛。那个时候19岁的他跑出了13秒12的个人最好成绩,并打破了美国人保持了24年之久的世界青年纪录和中国人李彤保持了8年的亚洲纪录。

  刘翔说,这一切来得很快,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时通过终点时,回头看了一下,竟然把第二名甩得很远。有人告诉他破了世界青年纪录,他不相信,但确实是事实,他足足兴奋了三天,他说那三天睡不着觉,也没心思训练,只想笑,只想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破纪录的每一个画面。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感到当初选择跨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是从那个时候,刘翔发现自己是一个比赛型的选手,越到比赛越兴奋,越有强手,越兴奋。他说:"当看到自己跨过一个又一个栏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超越,这种兴奋是无法比拟的。"

  为奶奶拿了第一块金牌

  那是2001年11月广东的九运会,刘翔的奶奶因为胰腺癌在那个时候已经快不行了,但老人家因为一桩心事未了,她要等着孙子刘翔拿全运会金牌。在决赛的那天,刘翔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他一直在祈祷,能够以一块金牌献给奶奶。但那个时候刘翔并没有绝对的实力,他的师兄陈雁浩是他最强大的对手,但刘翔最终以0.06秒的微弱优势获得了冠军,他跪倒在终点,头向地磕了三次,他是在告诉奶奶自己获得了金牌。而他的奶奶没有等着他回到上海就去世了,但让老人家高兴的是已经知道刘翔获得冠军。

2786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