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
大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
在大学期间,在忙着社团活动,忙着谈恋爱的同时别忘了抽些时间多看看书,看书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
大学生必读的书籍:《一个市民的自白》
[匈牙利]马洛伊·山多尔著,余泽民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45.00元
无论是在20世纪的匈牙利文坛,还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学殿堂上,马洛伊·山多尔都是不能忽略的名字。这位生在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名门望族的大作家一生颠沛,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辗转欧洲多国直至晚年隐居北美,去国后就再未踏上匈牙利的土地。他一生留下大量文学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兼及小说、剧本、诗歌、回忆录等。此番译林出版社推出的三部马洛伊作品中译本均直接译自匈牙利原文,是他极为重要的作品,可以说三部都值得推荐。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这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回顾并细述主人公“我”的家族史、童年往事,一直写到他成年后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故土流亡欧洲多个国家的经历。马洛伊以细腻、诗意而不乏忧伤的笔触从容、平静地驾驭着这部作品极大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地域范围,还有那些镌刻在他记忆深处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匈牙利市民阶层(作者笔下的“市民”指当时匈牙利的贵族、名流、中产者)生活图景的描述尤为生动传神。马洛伊绵密细致的文字和文字背后流动的情感,与同为东欧作家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回忆性作品《河畔小城》有着异曲同工的温暖和伤感。中国读者可以从这部作品进入到马洛伊的文学世界,虽然时隔大半世纪,但这样足以跻身文学经典之列的作品,任何时候读来都有动人的魅力。
大学生必读的书籍:《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张济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79.00元
《远去的都市》是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张济顺教授积20余年之力而厚积薄发的学术作品,全面地展现了作者在当代上海史研究方面的兴趣、关怀与功力,是当代中国城市史、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实现内在融合的典范性作品。全书的主体部分是五个研究个案,分别关注的是上海在建国初期的里弄整合、基层政治中的普选、文汇报的改造、圣约翰大学两个重要人物的生命际遇以及上海电影文化的前世今生等。就其大体而言,张济顺教授关心的主要是两个独特的群体:小市民与知识人(或者说文化资产阶级),前者的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是如何在政治改造的名义下被大幅度地改变,后者如《文汇报》的徐铸成等、创办《西风》杂志的黄嘉德、黄嘉音兄弟等作为民国上海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如何在新政权之中“洗心革面”的。
简而言之,张济顺教授通过此书试图理解新政权的文化运作和基层政治的历史逻辑,并正视这种治理方式给百废待兴的中国带来的新气象与新秩序;同时也试图探测政治与社会历史深处的脉动,包括底层社会的历史惯性,以及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空间的自主性。这两者之间构成的彼此交缠又相互冲抵的关系网络,就成为张济顺教授建构她的“1950年代上海学”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架构。可以说,《远去的都市》是一本兼具文化贵族视角与平民情怀的优秀史学著作。(唐小兵)
大学生必读的书籍:《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加]卜正民著,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第一版,29.00元
在今年抗战主题出版的热潮中,《秩序的沦陷》有些“姗姗来迟”。然而这本10月出版的新书,甫一面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有学者称其为今年抗战图书的“收官之作”。究其原因,在于该书独辟蹊径的观察视角。该书关注的是抗战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与人。作者卜正民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探讨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地方头面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境遇。书里借助中、日双方大量的档案与回忆录,细微而生动地展示了战时社会中“人”的形象。来自于日本“宣抚班”职员的日记和报告,和来自于困守家园的中国人的回忆录,形成一种比照,也互为补充,共同描摹出抗战初期沦陷区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沦陷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讳莫如深,似乎沦陷区民众都成了日本人的帮凶,这不仅使历史研究被道德和政治所束缚,也尘封了一部分历史现象。该书试图抛开这些束缚,把目光转向日本占领初期基层社会的实际状态,这或许更能展示那段历史的丰富性。
大学生必读的书籍:《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15年8月第一版,58.00元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和晚清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说法,而樊树志先生认为,实际上晚明已是一大变局。樊树志从六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是“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二是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三是江南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四是从陈献章到王明阳再到李贽的思想解放浪潮;五是西学东渐;六是文人结社和言论空间的开拓。通观全书,可以承认“晚明大变局”一说大致是成立的。尤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很多论述有助于公众更新对晚明的历史认知,如指出“嘉靖大倭寇”的首领及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倭寇问题应置于海禁和反海禁的斗争框架内来把握;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已步入全球化时代,而中国正是当时世界经济秩序的一大中心;认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在论述这些问题时,作者大量引述中外学者(如加州学派)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公众,樊树志先生做了很好的工作。本书的意义当不限于晚明史,将晚明的变化理解为一大“变局”,就否定了李鸿章“数千年未有”的说法;强调晚明之“变”的外源性,将中国卷入全球化的时间提早到晚明,也深具启发意义——如此,如何看待有清一代?如何理解晚明变局与晚清变局的关系?如何描绘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图景?都需要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