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中励志 >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

  如何上好一堂散文课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散文教学方法,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之捕捉情感

  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几篇散文都是这样:一方荷塘,一抹晚霞,童年拣麦穗的日子……一一都成为引发作者情愫的景与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散文名篇,文章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叶一个农村女孩对爱的追寻的故事。文中女主角大雁是一个天真单纯,从小缺乏父爱,且长相不美的女孩,她一直渴望得到关爱,于是在一个善良的卖灶糖的老汉身上她感受到了这份关爱。文章便演绎了小女孩对老汉从天真单纯的喜欢到依恋进而思念的不断升华的感情故事,而作者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文中几个特定的事物——麦穗、烟荷包、火红柿子上面,学生如果抓住了这几个动情点,便能很好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感受到文章中淡淡的惆怅美。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之意境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同导游,带领着学生一同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之紧扣文眼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就要找到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情感线索来分析作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作品内容本身所蕴涵的艺术美感教育。

  紧扣文眼,其实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住文眼,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重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

  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在荷塘产生了一种“偷来的片刻逍遥”,在这幽美的荷塘月色中,这一对矛盾体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而眼前的“宁静”终究不能彻底排除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所以,作者“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一抬头,又回到家门”,将作者扯回了彷徨的现实中,回到了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

  散文像风筝,飘远含蓄而难以捉摸。因此,教师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才能让学生也紧扣文章的重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然,仅仅紧扣住“文眼”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脉络。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文思时,还要指点学生明了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艺术构思。比如,我们在讲授《拣麦穗》一文时,我们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以“拣麦穗”为明线,以“小姑娘大雁对老汉的情感发展变化”为暗线。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这两条线索,便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蕴含的淡淡惆怅。

  由此可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紧扣文眼,理清行文脉络,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笼统评论,空洞分析。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之品味语言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

  朱熹说:“读书之能,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所以,散文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其深邃之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对于这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去品味鉴赏,并激发其感情呢?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语进行赏析、揣摩,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在赏析“月下荷香”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领会“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趣。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语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

  就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便可体会文章的意境。

  其它散文,如《拣麦穗》、《晚霞》等我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美的熏陶和教育。高尔基说过:“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想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情感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散文作品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品味散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为重要。

38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