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必读励志素材
高中写作必读励志素材
高中写作必备话题是励志,找到对的素材能让你的写作更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写作必读励志素材,希望是你需要的资料。
高中写作必读励志素材(一)
收到一个读者发来的留言,是名高三生。
Ta说,本来“三模”应该是给自己树立信心的一次机会,但是考得不好,现在自信全无,一想到高考就受不了(大意如此)。
虽然我参加高考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但高考前后的许多事情我仍记忆犹新,因为十几岁时本来就极度敏感,更不要提这次考试有可能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走向,一点点蛛丝马迹都会被无限放大。
所以,Ta的焦虑,我懂。
我回复这个小朋友说:在正式高考之前,所有的成功失败都是不作数的。你现在最要紧的是放下杂念焦虑,平稳心态,认真去面对高考就是了。
后来收到Ta的消息:对啊,高考之前这些都不算数!然后说自己去努力了。
我挺欣慰的。
有时候放下焦虑,比什么都重要,一旦大脑被情绪占据,人就很难清醒,更会影响发挥,所谓怯场。
高考尤其如此。
尽管高考总被诟病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一考定终身,比如地区差异太大,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高考有可能是改变人生的一次巨大机会。
许多人认为家庭出身才是最重要的,但投胎是个技术活儿,由不得我们选择;而高考,则有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实现飞跃。
它可以让你从农村,来到城市;让你从偏僻的角落,来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你从熟知的环境、人际中走出来,见识到更多优秀、出色的人。
这很重要。
在高考这件事上,我跟克莱德先生意见相左,从小生活在城市厂区的他并不认为高考有那么重要;而我耿耿于怀的是,他从小接触、知道的许多东西我根本无从知晓,如果不通过高考,我又怎么可能与他站到一起?
我至今认为,高考及高中岁月,改变了我的人生。它是我成为我喜欢的自己的起点。
那三年的埋头苦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去触碰原本遥不可及的生活——那时候我向往着能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用声音跟世界交流。
而这个梦想,我只能通过高考来实现。我没有人脉去县城的电台里找份主持人的工作,声音条件也没有优秀到一鸣惊人让人家发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好好高考。
啼笑皆非的是,我所在的高中除了几个美术生参加艺考之外,我竟不知道播音主持是一个专业,更不知道要提前参加艺考——可见,信息不均衡也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高考结束,我能想到的跟电台能扯上关系的,也就是新闻专业了,所以,我报考了新闻专业。
虽然各种阴差阳错,我没有去到理想的学校,还因为“不服从调剂”而上了一所非重点大学,但我仍然感谢高考,它让我来到城市,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高考从来不是终点。它只是一种途径。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跳出与生俱来的环境,有机会去更好的地方看一看,甚至接触到更多更棒的资源。
高考当然不是唯一。
我有不少小学、初中同学没有参加高考,他们有的在家乡经商,有的到城市里做其他的工作,也都过得不错。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路,但存在适宜自己的路。如果你觉得高考带来的许多东西是你需要的,那么你就去好好利用它,useit。
它是一级台阶,一块敲门砖,可以把我们带到新的环境,给我们许多从前没有的资源。尽管这不可能让我们一劳永逸,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的确是改变命运最省力的办法。
也因此,我很感激多年前的那次考试,感谢那个认真努力的自己。不然,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也因此,我不理解那些“高三生撕书减压”的报道,像是一种咬牙切齿,像是一种戾气弥漫。
高考是许多人选择的一条道路,这条路也许很艰难,充满了艰辛,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因为你是在企图努力来实现自身的改变。
考前的压力是对未知的焦虑,怎么可以迁怒于课本呢?
就好像,有个人指路给你,你却翻脸斥责他一样,我始终不解。
高考前的压力当然很大,这么多年反而变本加厉,我听说过很多父母在孩子上了高三之后会单独有一个辞职照顾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不可能没压力。
事到如今,距离高考也没有几天了,还能怎么办呢?
有时间就翻翻书,更要紧的是学会安抚那些焦虑翻腾的情绪,三年来的所学所思,早已经渗透进了你的骨血,临时抱佛脚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怎么管用。
最管用的是,放下焦虑,不要被任何人影响,你相信你自己,就可以。
高考前一个月,我不顾老师的阻拦回家了。因为我非常反感几乎要爆炸掉的高压氛围,当时一部分学生被单独放进小教室里学习,老师们每天来发雪花一样多的卷子,做试卷,讲试卷,人人都面露菜色,神情恍惚。
我呆了没两天就受不了了,跟父母商量要回家自习(谢天谢地他们很开明,居然同意了),老师们劝我不要这么任性,同学们在一起有统一的节奏,自己独立复习可能会毫无章法。
我执意要走。
所以,高考前的几个周,我自己安排复习时间和科目,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重点看哪些内容,没做过一张卷子,也没跟老师们联系,偶尔有同学打电话来问问我怎么样,是我跟学校之间的唯一联络。
考试前两天回学校,所有见我的人都觉得我气色很好,心态放松。
而我的自我感觉也非常好。
结果是,我的高考成绩比平时的成绩好很多,连一向的短板数学都算是超常发挥。
……
我再写次这段经历,是想告诉那些即将要参加考试的孩子们:此刻,你内心的自信是最重要的,任何人过度的关切,过度的压力,此刻都无关紧要。
只有你最了解自己哪里是短板,哪里你可以放心地应付自如。
你高考前的任何一次测试,任何一次被老师家长批评,任何一次摸底,全都不算数。
当你走进高考的考场,你就变成了一张白纸,放下沮丧和担忧,放下不快和压力,只要有条不紊细致认真地按照你三年来的学习去面对,就可以了。
高考不是终点。高考只是一条道路。
我学了四年新闻专业,最后却并没有真的进入电台工作,反而发现写字才是自己一生所爱。再通过后来的努力,机缘巧合,慢慢成了变成现在的样子。
高考可能是你人生的一次机会。但不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祝你们能取得好成绩,也祝你们,成为喜欢的自己。
高中写作必读励志素材(二)
我经常会收到大段的留言,我基本都没有回复过,因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
每个长段的留言都讲述了一段纠结于心的故事,比如我家的狗被咬了,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心里还是不舒服怎么办?同事上班说了句什么话,你说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领导家孩子今天去单位白了我一眼,你说是不是领导在家说我坏话了?我从生了孩子以后婆婆老来我家里看孙子,我觉得她就想跟我抢,你说我该怎么办?等等
每次看到这种留言,客观点说,我根本不觉得这都是事儿。如果这都是事儿,那真的是有点玻璃心了。
前几天参加活动,主持人问我:“看你一路那么拼又那么有正能量,你的生活里就没有什么苦恼吗?”
我一点都没拼啊,我正常的生活状态就是那样啊。起床,上班,下班,回家带孩子,孩子睡了以后看书写作,有时候还有些网络课程要学习,周末去上课,以及带孩子出去玩等等。遇到紧急的事情需要加个班什么的。我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周围的人也是,大家都挺忙忙叨叨的,这是一种习惯,习惯了。
习惯了很忙,自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小事儿叽叽歪歪,没功夫为跟谁撕逼,没有闲情逸致躺在床上回味今天谁对我不好了,谁踩了我一脚,我是不是说错了话,得罪了谁。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想:哎?什么事儿还没做完,地上这么多新书还没看,儿子的学费还没交,英语课好久没上了,我感觉我的生活里到处都是忙不完的事儿。当然,这也是我的苦恼。
至于周围的人如何看我,有没有人对我暗地中伤,有个狗在我脚边拉屎了我,同事今天说了句怪话什么的,我完全不关心,也没时间关心啊。如果你不幸知道了,心里不舒服,那就不舒服好了,没事儿别千百次的回味,有这个时间干点有意义的事儿,睡觉也可以的。
人一闲,就容易想东想西的,特别是长期宅在家里或者长期两点一线的生活,一个人思考问题非常容易陷入牛角尖里,想着想着就会觉得一件小事儿越来越严重了,自己的整个世界都要炸裂了,感觉自己活不下去要抑郁了。
曾经有一个理论说,人们担心的事情,90%都不会发生,都只是人们自怨自艾的想象,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总下意识的往坏处想,想到这件事情的最差的地步,把自己吓得半死,内心被折磨特别长时间,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但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担忧根本没有发生。我以前也是这样,比如出门担心没关电磁炉,就想锅会烤干吧,那就要着火啊,着火那我家隔壁也要着火啊,万一遇到可燃物,那整个楼都会爆炸啊!天哪,本来好好的一下午逛公园,心情都格外沉重。
了解了这个理论之后,每次遇到担心的事情,我都会下意识的告诉自己,90%都不会发生的,不用担心,有时间干点别的,别闲的没事儿瞎想。随便出去走一走,不用走远,就去超市买个瓜,菜市场里买个菜,跟朋友出去吃个饭,你会发现自己苦恼的小事儿根本忘得一干二净了。
很多人说,我不想让生活那么忙碌,也没什么伟大志向,我想要从从容容的就可以了。其实人闲下来也挺难受的。比如我最近身体不舒服,大部分的时间都躺在床上休息,但也不能24小时闭眼睡觉,。所以总琢磨着找点事儿干。看书写文章体力不太够,那看个《太阳的后裔》吧,看一会儿也累了,那出门买个菜吧,磨叽半天没出去。抱着手机跟朋友聊会儿天儿,大家都挺忙的大周末没什么人搭理我。一整天晃晃悠悠的就到了晚上该睡觉了,回想一天,什么都没干,荒废了一天的大好时光,挺有罪恶感,于是开始觉得自己这样做太不对了,情绪开始低落了……再磨叽一会儿就会觉得自己太没用了,再想一会儿估计能直接抑郁了。
你看,玻璃心就是这么来的,闲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忙是治疗一切神经病的良药,一忙,也不伤感了也不八卦了也不撕逼了也不花痴了。平静的脸上无怒无喜,看过去只隐隐约约的写了一个“滚”字。
送给每一个玻璃心的你和我,没事儿找点事儿干,忙起来,别老回味过去。
高中写作必读励志素材(三)
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
那年你18岁,手里拿着一纸录取通知书,忐忑却又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远方那座从未谋面的大城市。
你哥们矫情地对你说,我们还有大把时间,想要什么就拼命去追吧,人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还能干点什么?
一晃几年就这么过去了,最初的青涩很快褪去,曾经不顾一切地横冲直撞让自己头破血流,就像歌里唱的,
易碎的骄傲撒落一地,你觉得自己算是跨过了山和大海,也穿过了人山人海。
这些年,你不再把“再不疯狂就老了”当成口头禅了,你觉得心累,也老大不小了,不想再瞎跑了,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老老实实买房、相亲、结婚、生子。
可是一次朋友聚会,偶然间听闻当年的谁谁谁还在闯荡创业或漂泊打拼,不由得羡慕他们怎么还能那么有冲劲,而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有时你安慰自己,毕竟人各有志。
可总还是有几个晚上你会彻夜难眠——不甘心,但又不知怎么挣脱。
才二三十岁,不少人就觉得人生似乎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尽头,这辈子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了?
现在不光是80后,就连90后都开始动不动说自己老了。
于是年龄成了这代年轻人一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过了25就开始对年龄躲躲闪闪,要到了30就更是讳莫如深,所有人都恨不得年年都是18岁。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背后已经被社会固化下来的一整套“规定动作”——人生阶梯上的每一步都被贴上了最后期限,我们就像拿着相同的剧本演戏,差别不过是谁演得更逼真而已。
可谁也不敢扔了剧本,随着年龄渐长,连一点点改变台词的冲动都成了一种羞耻,随时都有被身边的人讥为不成熟的风险。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年青春怀旧的电影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火,但去影院怀旧的主力却是还未老去的80后、90后。
罗曼·罗兰有过这样的观察,他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其实,我倒觉得现实远非他所描述的如此消极,但作家往往擅长以言语的机锋,给世人以当头棒喝。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上就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光是写下这句话我都觉得可笑。
睿智如孔丘,到了四十才不惑,到了五十才知天命,身处现代的年轻人何苦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期?
年轻,不成熟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不急于给自己定型,是还能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现实中我们太希望自己能“快速成型”,可年轻人轻易地放弃对其他可能性的好奇,无异于杀鸡取卵。
或许很多人也曾用力思考过所谓的“捷径”是否真的是捷径,可结果也没得出个所以然,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想得太多,而经历的太少吧。
套用句滥俗的说法,年轻本身无关年龄,而只关乎心态本身。抛开眼前这点鸡毛蒜皮,放到整个一生的尺度上来看,今天的稳定未必真是稳定,而今天的冒险也未必真是冒险,结局都是要走出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才看得清。
所以还年轻,为什么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呢?毕竟还年轻,这辈子还可以有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