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高考励志 >

高考的公平价值是否打折了

时间: 曾扬1167 分享

  近年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历史上相比,农村或者社会底层人进名校的概率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寒门难出贵子。首先需要承认,从表面上的一些研究数据看,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也无法否认,只是,我们绝不应该以此认为高考公平机制的丧失,得出这个结论不仅轻率,也是错误的。

  现在的中国,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没有可比性,这种静态比较本身就不科学。

  首先,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10亿国人8亿在农村,是农民。在高度城镇化的今天,也就是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8%,城镇的人或者居住在城市的人已成为主体、主流。

  1978年,北京常住人口为871.5万人,2016年达到2172.9万人;1978年,上海常住人口1104万人,2014年达到2425万人。1978年武汉市有548万人,2016年常住人口则达到了1060万人。全国的一二线城市人口基本都翻番了。

  今天的农村与昨天的农村已经完全不同了。

  第二,经过高考40年来的不断筛选,很多优秀的人通过高考这个有效的渠道,已经逐渐从小城市、从农村进入省会城市,进入北京、上海,而这些人的后代已经不再算作底层与农村的一员。

  截止到2017年,通过高考已经有1.2亿多人进入大学,加上其他渠道享受高等教育的人则更多。整个社会阶层与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不考虑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只是静态地看生源构成,并以此质疑高考本身的社会公平功能,显然已经错得离谱。

  第三,对于一个制度的公平性,我们绝不应该简单从结果看,更需要关注的是其是否给了公平的机会,保障机会公平,而不是结果,尤其是高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这个功能仍然存在,甚至更强大了。

  近5年以来,国家陆续推出了各种保障弱势群体的招生保障计划,以确保农村基层的孩子上好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名校每年都需要拿出一定的名额录取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很多省也配套了相关省级保障计划,如陕西还有面向农村的医学专项计划。

  7月22日,云南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五里牌村的崔庆涛在乡村的工地上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感动了无数人。这件事情再次提醒了我们,这条通道一直存在。同样,去年高考,甘肃考生魏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位来自甘肃贫困县的残疾学生,因为先天性脊柱裂导致重度残疾,最后受专项计划照顾如愿进入清华,清华从招生老师到校长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扶助与帮助,甚至根据其请求与实际情况,安排了一个单间宿舍,供其母亲照顾他生活学习,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与赞许。这一个个案例本身就说明,高考这个制度所创造的渠道仍然是畅通的,只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是那些优秀的人?

  高考本来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一个测试,只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但因为种种原因,大量的的社会评价与高考对接挂钩,导致各种利益诉求,社会矛盾都聚集于此,教育与高考最后成为这种矛盾的决战场。因此,对于高考制度的评价,我们还是需要“减负”,才能让高考回归教育,健康前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397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