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君子相处之道范文(2)
人际交往中君子相处之道范文
人际交往中君子相处之道的古代名句经典
原文: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周易·坤卦》文言)
译文:君子以恭敬慎重的态度作为内心的政治准则,以合乎礼仪的行为处理外界事物。
解读:君子在交往态度上恭敬慎重,在交往行动上讲究合乎礼仪。敬为立己之本,义为处事方正。只要做到恭敬的态度、适当处事,就能广布美德,得到众人的信任支持。
原文: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礼记·大学》)
译文: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语言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语言说你。
解读:提倡用合理的方法,合理的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坏的做法有坏的影响,坏的处世有坏的回应。
原文:(交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译文:交朋友不能依仗自己年岁大,不能依仗自己地位高,也不能依仗自己兄弟有钱有势。所谓交友,是以品德相交,决不可以有所依持而交友。
解读:交朋友是品行相交,而不是酒肉朋友,不能以其他杂念交朋友。朋友关系不以年龄、地位、有钱有势为前提,而是以德行为交友的基本原则。
原文: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礼记·中庸》)
译文:君子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君子要独立而又不偏不倚。
解读:君子进行社会交往,既要随和,更要有独立的人格,切忌随波逐流。
原文: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一个自暴的人,不可跟他谈正经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跟他有所作为。讲话诋毁礼仪,叫做自暴。自认为不能怀仁德、行正义,叫自弃。
解读: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不能自暴自弃。要讲礼仪,怀仁德,行正义。
原文: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
译文: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赞誉,也有本求无过而偏遭诋毁的事。
解读:人生在世,诋毁、赞誉经常发生,不可过于在意。心中无愧,做事坦然。
原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依仗实力征服别人,别人并不能从心里服从你,原因是别人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别人服从自己,别人心悦诚服,完全出于自愿。
解读:以礼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征服人是以征服人心为上的。服人依德不以力。
原文: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礼记·大学》)
译文: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反了人性。
解读:应该是恶众人所恶,好众人所好,顺其自然。好恶应该与众人一致。
原文: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礼记·中庸》)
译文: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和支持,百姓就治理不好。
解读: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是搞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原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译文:诚实是做人的法则。诚实,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是从容不迫就能实现的法则。要做到诚实,就要择善并坚持做到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实践。
解读:诚实,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是无须付出成本就可以做到的。诚实是与人的善心密切相关的。有仁心有善心的人就会做到诚实。
原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译文:天下四海之内都是兄弟。
解读:这里表现了儒家的博大胸怀、平等思想和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原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论语·子罕》)
译文:可以跟他一起共同学习,不一定可以与他一起追求道德、道义。
解读:共同的学习环境,共同的学习内容,共同的老师,共同的学习时间,但追求的却不一样。同学之间,同样在学,追求各异。这是同学之间存在交往不会长久的根本原因。
原文: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论语·子罕》)
译文:可以一起追求道德、道义,但不一定能一起坚持道德、道义而不变。
解读:有同样的追求,但如果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交往也不会长久。
原文: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译文:可以一起坚持道而不变,但未必能一起权衡轻重,灵活处事。
解读:可以一起坚持道德、道义而不改变,但是在实践上,又不会一起采取权变、灵活的方法处理具体事情,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由此知道,孔子是很看重灵活和权变地应对事务。
原文: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个人主张的道不同,就不会在一起互相商讨。
解读:信仰、理念都不同,一是不会在一起商讨事情,二是即使在一起商讨,也说不到一起去。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解读:按照古人的说法,悦是指内心高兴,乐是在外部表现的高兴。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了,应该既是发自内心、又表现在外部的高兴。
原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译文: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解读: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不志同道合即使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是不能称为真正的朋友的。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的态度得以闻政。
解读:“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经典名言。它是指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不是激进和暴风骤雨式的。特别是在向别人了解情况的时候更应该这样。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君子能团结众人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团结众人。
解读:孔子把结党营私看做是小人的行为,提倡君子团结人,但不结党营私。这是由君子心胸坦荡荡、小人心胸狭窄常戚戚决定的。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
解读:信,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他讲了很多关于信的话,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人讲信用,特别是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也指诚信和信用。二是指取得别人的信任,特别是要取信于民。有时一句话两种意思都兼有。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译文:见到合乎道义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懦弱无勇气。
解读:“见义勇为”是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或人民生命财产的勇敢行为义的概括,也是孔子最早表述的经典名言。也是孔子提出的又一个道德范畴。一般把义解释为,人所应该做的就是义。联系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看,符合仁和礼的要求的行为就是义。孔子把“见义不为”看做是没有勇气,说明他是把勇和义的要求相联系,认为勇应该服从义,见义勇为是最大的勇,也是孔子对人们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
原文: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论语·卫灵公》)
译文:如果有所称赞的人,那是经过试用考验过的。
解读:君子不随便称赞一个人,称赞一个人是在认准之后的事。这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策略。
人际交往中君子相处之道的古代名句欣赏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译文:已经做成了的事就不要再去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再追究了。
解读:“既往不咎”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经典名言。这是君子社交和做人大度宽厚的表现。君子目光远大,有远虑,所以一切立足于向前看。这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正常的原则问题。
原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译文:一个士有志于道,而又以自己吃的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道方面的事。
解读:这里讲君子对穿衣吃饭的态度。此处是对义利关系的具体发挥。为了追求道,生死都可不顾,何况衣食的好坏。应该是安贫乐道。经济条件好坏是次要的,君子的精力主要在于追求道。这也是社会交往中要有所选择的问题。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烂木头是无法雕刻的,腐土筑的墙是无法粉刷的。
解读:“朽木不可雕”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经典名言。主要是用来比喻有的人是不可教育和不可救药。
原文: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解读:“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最早表述的又一句经典名言,至今已成为人们识别他人的一个口头禅。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提出的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
原文: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译文: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无意强加于别人。
解读:这句话也是对孔子“忠恕”思想的解释,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想。这也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原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译文: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是要临事小心谨慎,经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解读:孔子反对冒险行事,认为不能有勇而无谋。把事情做成,最终取得成功,才是目的,才是孔子所期望要的。他实际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在社会交往中,君子不和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原文: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
译文: 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要保持长久就困难了。
解读: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自信表现。由于是弄虚作假,所以是不会长久的。
原文: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述而》)
译文:我们赞许一个人的进步,不赞许他的退步。
解读:对一个人,应该鼓励他的成长和进步,但对于他的退步,是不能赞成的。君子在社会交往中,要关心自己同道的进步和退步。
原文: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
译文: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赞许他改正错误,不要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解读:以上两段更为具体体现了成人之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正是有了成人之美的愿望,才有诲人不倦的态度,才能“不保其往”,才能不死抓住别人过去的错误不放。这也是君子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正确的态度。
原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论语·颜渊》)
译文:所谓达,是品质正直,爱好礼义,能考察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脸色,总是存着谦让之心居于人下。因此无论在国、在家,都能事事行得通。
解读:这是君子在社会交往中,与人处事应该有的品质、爱好和心理。做到这些了,个人也就能够通达。
原文: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译文:所谓闻,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违背仁,自己还心安理得不怀疑自己的做法,只图无论在哪里都有名望。
解读:以上两条,孔子分别提出了“达”和“闻”的本质区别,强调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纯去追求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所谓好名声。
原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译文:与人相交,要忠诚的劝导他,好好的引导他。如果他不听也就算了,不要自取侮辱。
解读:孔子这里告诉人们,对于有缺点的人和做了错事的人,首先应该尽心地给他以劝导,他实在不听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也不要自讨没趣。
原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文:君子用文章学问来会聚朋友,靠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解读:“以文会友”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经典名言,至今仍是文人聚会表达志同道合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避免了文人相轻的恶行。
原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译文:得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与之交往,那就一定要找志高行狂和拘谨守节的人相交往。志高行狂的人勇于进取,拘谨守节的人有所不为。
解读:中行,即行为合乎中庸之道。孔子要求进能践行道义,退能有所不为,在不同的情况下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只有兼备这两个方面,才是合乎中庸,即中行。狂者勇于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虽然各有可取之处,却都偏于一面,另一面则都有不足,因此都不合中庸的要求。
原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译文: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解读:这里是一个比喻,主要强调在德和力的比较中,德为上,力为下。看待一个有能力的人,也应注重品德品行,而能力是第二位的。
原文: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
译文: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庄重厚道。
解读:这里倡导的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
原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译文:可以与他说而没有同他说,就错过了人;不可以与他说而说了,就错说了话。聪明人既不错过人,也不错说话。
解读: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经常发生的现象,错失良机和说错话,而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往往对个人事业是一种损失。毕竟机遇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召之即来的。
原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译文: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解读:不党,就是不结党营私,不搞宗派。这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周而不比”一语本质意思有相似之处。
人际交往中君子相处之道的古代名句精选
原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对君子来说,不能从小事上去理解他,而他是可以承受大的任务的;对小人来说,不可承受大任务,而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他。
解读:对修养不相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尺度和角度来考察和理解他们。
原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
译文:有益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解读:正直、诚信、见闻广博,前两条是交友的道德标准,后一条是学识和见识的标准。这样的朋友圈,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君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就应该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原文: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谄媚逢迎的人交友,同善于装出和颜悦色的人交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解读:君子告诉人们,不能和以上三种人交朋友。这三种人都是意识和人格方面有问题的人,交这样的朋友,只能有损于自己。“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正直的人与这三种人都是不同道的人。
原文: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论语·阳货》)
译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解读:亲身做坏事的人与君子是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君子是不能和这样的人接触的。
原文:君子不施其亲。(《论语·微子》)
译文:君子不遗弃他的亲属。
解读:君子要加深亲属之间的亲和力,为百姓做出样子,才能治理好百姓。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正值春秋末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家族之间互相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同室操戈、倾轧杀戮屡见不鲜,故孔子有此提倡。
原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论语·微子》)
译文:旧友没有大错误,就不要抛弃他们。
解读:这也是一种为政措施,也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的一种措施。春秋时大动乱时期,朋友、敌人也是反复不定,故孔子有此倡导。
原文: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论语·季氏》)
译文:对人有益的三乐是,以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乐,以有许多贤人为朋友为乐。
解读:这是人生面临的三种健康而高雅的格调,礼乐是一种文明行为表现,称道别人是一种心胸坦荡表现,多交往贤人是一种互相促进激励。这些对于人的身心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原文:损者三乐。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论语·季氏》)
译文:对人有损的三乐是,喜欢骄纵无节制的作乐,喜欢游荡忘返而乐,喜欢沉湎于饮酒作乐。
解读:孔子提出损者三乐,主要是告诉人们不能沉溺于安乐享受,生活应该艰苦勤奋为好。因为这三种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害的。
原文: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译文:不要苛刻地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
解读:这里告诉人们,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原文: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
译文: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鼓励好人,也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解读: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仁,就是爱人,“泛爱众”,即广泛的爱大众之人,当然就包括了贤人和一般的人,好人和能力差的人。
原文: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译文:君子厌恶处在下流的地方,而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身上。
解读:下流为众恶所归之地方,地形卑下,众流所归,人之为恶,一旦为众人唾弃,即成众恶所归。此为比喻。
原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译文:从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没什么办法。
解读:这里所说的“如之何”,就是“怎么办”的意思。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向人们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开动脑筋思考,要有急于解决问题的主观要求。只有那些懒惰之人和不愿思考问题的人是从来不问为什么,当然也就无计可施。
原文:朋友数,斯辱矣。(《论语·里仁》)
译文:朋友交往次数过多、过于繁琐,就会反被疏远。
解读:朋友之间交往也有辩证法,本来朋友之间是亲密无间的,但交往不能超过一定的度,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有个度的问题。超过这个度,就向相反方向转化。
原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译文:互相切磋勉励,又能和顺相处,可以称作士了。
解读:切切偲偲,意思是互相恳切批评勉励的样子;怡怡,意思是和气顺从的样子。君子之间就要像朋友之间和兄弟之间那样,既能在一起对学术问题进行切磋勉励,又能和顺相处。
原文:朋友切切缌缌。(《论语·子路》)
译文:朋友之间就应该切磋勉励。
解读:朋友之间既需要互相鼓舞勉励,也需要对朋友之间互相开展恳切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的朋友交往才会长久。朋友之间也不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原文: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译文:兄弟之间就应和顺相处。
解读:孝悌,讲的就是对父母孝顺,兄弟之间充满仁爱、和睦相处。
原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事事都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解读:因为事事都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必然要侵犯到别人的利益,那当然要引起别人的怨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怨恨的人就会多起来。
原文: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译文:不记人家过去的恶行,因此别人对他的怨恨就很少。
解读:对别人要有一颗宽厚的心,特别是对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不能老是记恨别人的恶行,这样,就会减少别人对你的怨恨。
原文: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译文:要事奉那些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解读:因为君子本身就是贤人,是有仁德的人,事奉贤人,与仁人交往,是人以类聚,所以君子在一起不会结党营私,不会相互勾结做不仁德的事。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