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礼仪知识 > 个人礼仪 > 人际交往 >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的测量方法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的测量方法

时间: 菊珍955 分享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的测量方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并使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使那些不完全详尽的社会常识性知识得到升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际关系的研究历史,理论以及测量方法吧!

  人际关系的研究历史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

  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模式,于1951年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Y式传递。

  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分为四类: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纽科姆认为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形态:相互正关系:双方相互肯定,对对方持积极态度;相互负关系:双方相互否定,对对方持消极态度;混合关系:双方既有时相互肯定,也有时相互否定,其态度也同样,构成一种混合关系,视情景而定。

  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一系列实验组成的霍桑实验,现已成为人际关系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

  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1)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和奠基人。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思想、自我和社会》一书,该书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2)场合交往论:建立在康波和斯尼格等学者的有关研究基础上。场合交往论强调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并由此推演出特定情况下“对情况的解说”。场合交往论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4)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一般来说,社会交往理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的。他与1961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②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③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心理体验。5)T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工作分不开的,40年代,勒温和他的助手们对交往中接受敏感性训练的T组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T组理论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并强调对这些潜意识的东西加以训练,以便提高其敏感性。

  人际特质理论: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如下: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2)控制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利、权威、超越、影响、控制、支配、领导他人等。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人际激励理论:1)需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戴维·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三种。2)归因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了归因理论3)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

  9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一、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群体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层次理论,是彼得罗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就其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三层:1、第一层(表层),主要表现为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情绪上的好感与反感,群体的相容与动作的协调,接触的难易,趣味是否相投,受暗示的大小等群体心理现象;2、第二层(中层),是以集体活动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总和;3、第三层(内层),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依恋关系的总和。

  人际关系的中介理论:是对人际关系层次理论的发展和改造,它同样和彼得罗夫斯基的研究工作紧密联系,是他运用活动原则研究人际关系现象的产物。把活动看作是人际关系的工具,并用一些巧妙地实验解决了基本理论的难解之谜。彼得罗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如下:1、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以群体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为中介,群体中各个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参加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内部关系;2、群体被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可以推而广之用来说明具有高级发展水平的集体;4、集体的社会心理规律与具有低级发展水平的群体相比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差别。

  人际关系测量方法

  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一、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二、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三、贝尔斯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斯1950年创立了一种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他根据“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提出了社会行为分类理论。

206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