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当代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知识,仅供参考。
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每个人在终身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4.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素养”一词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核心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是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因此,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
5. 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经合组织、欧盟等把教育过程中的素养界定为通过学习而来,即使某些素养存在先天潜能的发展,这些素养也必须是可教、可学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过程进行培养,经过学生的学习积累获得。因此,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建构的过程,是在外界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6. 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需以定性、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强调对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高度关注,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7. 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
各国在核心素养选取时都涉及文化学习领域、个体自我发展领域和社会参与互动领域。这三大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与概括性,基本能够涵盖多个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反映了个体与自我、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8.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
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9. 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整体特性不仅决定了其学习获得具有系统性,也决定了它们可以在实践应用中相互交叉与整合,共同发挥价值。这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核心素养的功能是整合性的,每个核心素养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需要基于情境进行整合性的作用发挥,不能单独地进行价值比较。
核心素养之核是什么意思
我以为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教育要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至少涵盖如下几方面的要素:
一、价值力。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可以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与价值,也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心中永怀着“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永葆“人成其为人”的底线与标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教育就是要培植人超越动物的价值感。
爱因斯坦说得好:仅凭知识与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及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对于教育而言,培植学生的价值力,重要的是培养价值判断力、价值持守力、价值创造力,即学生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有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认同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观,发展创造美好价值的能力。价值力是教育为学生种下的生命的福祉。
二、思维力。人的特性的维持有赖于思维、思想。思维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径。因此,怀特海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其终身受益。
思维力应该包括:一是理解思维过程,掌握思维的程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二是学会多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散合思维,因果思维,类比思维,抽象概括思维,具体化、系统化思维,等等。三是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四是重在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教育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言,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三、生命力。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快乐、更自由、更幸福。真正受过教育,人会拥有一颗更敏感的心,成就一种富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语)于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生无往而不新,无时而不奇,每个健康的生命都向着世界敞开,向着未来敞开,生命因此而充满勃勃生机。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就在于培养他们丰富、蓬勃、细致、活泼的生命力:每个生命因受教育变得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而不是暮气沉沉。
教育赋予我们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情趣、人生的意趣。除了对生活力的培植,生命力的“濡养”还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情感力,即关注情感的丰富与细腻;二是关注体验力,即关注真切而深入的生命体验与感悟;三是关注心灵力,即关注心灵的敞亮、精神的澄澈。
四、学习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教育,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锻炼与增进学习力。我们对有高度学养的人,总会用“学人”一词来形容。我认为,学人,就意味着不断地学习做人,不断地学习成人。这一个“学”字便是人的生命成长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学而时习之”“学不可以已”等话语道破了学习力的重要意蕴。
这种学习力包含着:一是对知识的永不消退的学习热情。只有怀着深入骨髓与灵魂的热爱,才能孜孜探求各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吸纳及丰富自己生命形态,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二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只有善学的人才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最后达到以约驭博、举重若轻。三是掌握丰富而有用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策略意味着对学习内容、时间、空间、情境、方法、过程、效果的监控与调整。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是培植他们学而不厌的兴趣,自致其知、自奋其能的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应裕自如的学习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说,教育的目的是由三个层次相互贯通而成,即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启迪、生命的点化或润泽。核心素养便是从人生的价值指向、思维之觉、心灵之觉、自主之觉生发而出。其核心精神大概如此。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真正的人。
点击下页查看>>>大学生礼仪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