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中国传统礼仪
过新年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的礼教一直赫赫有名,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许多礼节已经被人民遗忘淡化。其实,“礼”一直中国文明史里不可偏废的内容,新年快到了,有哪些礼节还值得我们传承,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新年中国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过新年中国传统礼仪
1、不许吧嗒嘴儿;
2、不许叉着腿儿;
3、不许斜楞眼儿;
4、不许罗着锅儿;
5、不许不称长辈为您;
6、不许掳袖管儿;
7、不许挽裤腿儿;
8、不许搅菜碟儿;
9、不许筷插碗儿;
10、不许嘬牙花儿;
11、不许抖落腿儿;
12、不许不叫尊称或名字就说话儿;
13、不许当众喳呼;
14、不许说瞎话儿;
15、夹菜不过盘中线;
16、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7、不许壶嘴对着人;
18、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19、吃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
20、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
21、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
22、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23、吃饭不能西里呼噜出声;
24、不许压人肩膀;
25、倒茶不能倒满;
26、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27、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28、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29、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
30、出门要说一声。
春节的传统礼仪去哪儿了
中国的文化传统到处在式微、在衰落,这是一个趋势。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地方,现在越来越找不到“中国”。我们不妨把中国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经济最发达、媒体最集中的区域——沿海以及交通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是被全球化深刻影响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已经与西方人越来越接近,共享着好莱坞电影、玩F1赛车、说英语、吃西餐、过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他们中的很多人,讲起西方的习俗头头是道,说起中国的却不甚了了,已经渐渐成为地球村的成员。与之相对,中国还有一块还没有被全球化波及的区域,比如说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那里依然保留着一些民俗化的传统,但是在现代化、全球化中,这样的地方正越来越少。
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的崩溃
文化这个东西很复杂,它是一套价值、是一些观念、是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套具有公众性的仪式。对文化的感受和传承都需要一套礼仪,现在中国文化这套礼仪可以说已经崩溃了。在我小的时候,春节有春节的样子,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包汤圆,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问题不在于做,在于做的过程,正是这个做的过程给人一种节日的氛围,但现在这些东西已经被快餐化、社会化了。近年虽然恢复几个传统节日作为公众假期,然而这些节日也就被看成是一个不用上班的休闲假期,节日与假期是不一样的,假期是私人的,而节日是公众的,公众的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今天,中国的节日,无论是国庆,还是春节、中秋,都被私人化了,节日假期化。它不再具有民俗节日应有的一套文化仪式,恰恰是这套仪式在过去是非常丰富的。物换星移,人的内心与宇宙、与自然、与文化相通的一套规则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出现了断裂。是否现代化、全球化必然如此?不尽然。同样的东方,如果过春节的时候在香港,你就可以看到每年初一有国泰公司组织的花车巡展、年初二晚上维港有烟花汇演,这都是公众的仪式。与之相对,现在中国大陆这些仪式已经没有了,如果有的话也仅仅是私人的、家庭的,而非社区的、地方的、公众的仪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衰落。当韩国人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真是“礼失求诸野”——这个节日仪式是由中国流传到韩国去的,韩国迄今保存的很完整,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而在中国,这套东西却完全消解了,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礼仪的崩溃。没有了这套礼仪,要把中国文化的价值继承下来,很难。
这套礼仪为什么会没有呢?最早是受到政治的打击,人们认为这都是封建的、迷信的;全球化之后又受到了西方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现在是有市民,没有市民社会。如果有社会的话,一定会创造出一些仪式来巩固这个社会。现在中国的农村里面可能有些家族在复兴,他们还有可能通过宗族的仪式来恢复逝去的礼仪。在城市,都是陌生人,人们搬进新的社区,这些社区完全是功能性的,不具有文化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宗族、乡里的联系,很远很疏离,我把它称之为非人格化的关系,或者说是契约关系、市场关系,很少有非市场的、人格化的交流。这套礼仪的消失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中国,导致年轻人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仪式。即使是洋节,无论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也都是私人性的,与公共生活没有关系。在今天的中国,缺乏的恰恰是公共生活,是公共生活中的文化礼仪。现有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大禹,活动背后都充满着商业的色彩、经济利益的冲动,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甚至是反日常生活的。
镜子:台湾、新加坡
礼仪的衰落是可悲的。在儒家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国大陆,这套礼仪衰落非常严重,而同为儒家文化圈的香港、台湾、新加坡与韩国,传统文化都远比中国大陆保存得好。我曾在新加坡度过当地的中元节,感触很深。中元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自古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拜祭亡魂的“鬼节”。体验新家坡的中元节,就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一个社区、一个群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加坡同样处在全球化之中,由于昔日的甘榜(马来语音译,也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变成了新的城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邻居的闽南语发音)各分东西,平日难得一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宴会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欢聚叙旧的机会。同住一个组屋区的居民,新老“厝边”齐联欢,借此机会联络感情。中元节集会还让在同一商业区做生意的商家小贩加强联系,让同公司、同工厂的员工增进感情。许多大企业、大酒店的华裔员工欢庆中元节,洋老板、洋主管都会来凑热闹,他们为的显然不是拜“好兄弟”(老百姓在中元节期间为避讳,将亡魂称为“好兄弟”),而是为了入乡随俗,与属下融洽关系。不同种族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一同参加中元宴会,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体现了中元节的多元性。同时,中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募善款的大好机会,许多民间福利机构、宗教福利团体、民众联络所,都可以在中元节筹募到大量的善款。中元节歌台,每晚演出二三十台,表演通俗歌舞和连场谐剧,新加坡本土的俗文化奇观,也只有在中元节才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