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如何掌握三幕剧结构?
写作技巧:如何掌握三幕剧结构?
为什么你的脑海中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想法,却仍然搭建不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任何故事都是需要结构的,正如兴建城堡或小木屋,都需要提前设计架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来。了解三幕剧结构,用它来承载你的人物和情节,并把它们变成一个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要避免在写作上犯大错,你首先要理解小说的内容基础,并且搞清楚这些内容如何发生在人物身上,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如果你打算写小说或者回忆录,那就需要了解三幕剧结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结构可以承载你的想法和人物,并且把它们变成一个故事。
大部分稿件平均为三四百页的篇幅,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部分或者三幕。三幕剧结构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由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The Poetics)一书中首次记载。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概念:一个故事需要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幕分别对应开篇、发展和解决。当然,每一幕并没有特定的页码限制,一般第一幕五十页或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第二幕大概占一半,第三幕四分之一。
第一幕: 开头
在第一幕里需要完成很多工作:你要在第一幕中介绍故事中的世界,使其吸引住读者,并开始写一个外化的冲突。要做到这些,你需要在故事世界中引起一场骚乱,或者引入使人不安的改变。这种改变就叫做“引发性事件”。它需要打破主人公或者某个人物的平衡状态,使其暴露于压力之下。关于第一幕,提前规划以下几点:
●在故事设定的日常世界中,引发性事件发生了,从而撼动了主人公个人的世界,故事在变动中展开。
●引入主人公和其他主要角色。
●引入故事中的麻烦、挑战或冲突。
●使读者了解利害关系——即主人公将获得或失去什么。
●为故事世界设定细节。
●引入叙事视角或视角模式。
●一旦故事的主线确定,就引入次要情节。
●只在必要的时候才引入闪回或者背景故事。
●乱炖一锅,意思是使人物们因冲突而纠缠于一个地方或一种情境中动弹不得。
●为危机收尾——通常是主人公决定接受挑战。
第二幕: 故事主体
小说的中间部分并不是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过渡,而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是最复杂的部分,为高潮的到来制造预期。第二幕加深了读者对于故事世界的理解,强化了冲突,使主人公面临更艰难的境况,而这一切都需要得到解决。这才是小说的重头戏。我曾经听过一种说法,将中间部分描绘成联结开头与结尾的一段长长的、岌岌可危的桥,而有些人物跨过了桥,有些则没有。
在第二幕,次要情节得到发展,同时,一个主要的反转发生在整个故事的中间点。关于中间点反转,我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电影版的《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在多萝西和她的伙伴们到达奥兹国之后,他们本以为自己安全到家了。但这时来了一个反转,作为终极测试,巫师要求他们带回坏女巫的扫帚。
第二幕结尾的危机通常把主人公抛入“灵魂的暗夜”。“暗夜”指的是在这个场景中你的人物的命运跌入谷底,或者是他需要面对自己最深的恐惧。通常这种境况会使你的人物陷入绝望、对失败的恐惧或者内心的挣扎之中,最终,他决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奋起回应这个挑战。在这种严酷的考验中,主人公一般会勇敢面对那个反派、黑暗势力,或者是他自身的犹疑。通常,主人公是孤立无援的。纯文学小说往往会着墨于内心的恶魔。而在大部分小说中,主人公必须首先克服这种内心的挣扎,才能面对外部的麻烦。在《绿野仙踪》中,多萝西的“暗夜”发生在她被囚禁在女巫的城堡中而毫无希望的时候。
你需要提前为第二幕规划的内容包括:
●深化矛盾和困境,主人公通过面对这些而得到考验。
●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时间飞逝或大限将至的设定。
●描述背景,这可以为故事提供重要信息并深化人物内涵。
●人物更富有情感,并对目标更加投入。
●随着主人公的动机变化,赌注增加。
●持续增加困难,考验和困境。
●主人公的行动表明他或她有能力改变。
●写明主人公和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反差。
●在第二幕的结尾要写明,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在第二幕的结尾,主人公处于极端境况,再无回头之路。
第三幕: 结尾
在你的主人公幸存于“灵魂的暗夜”之后,他将面临最大的挑战:他必须赢得比赛,一路追击,直面恶人。也是在这里,他将步入最深、最黑暗、最危险、宁愿不曾靠近的险境,就像多萝西本以为能够回家却不得不面对女巫的时候一样。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通常都会面临生理或心理的死亡。这可能是摊牌或投降的时刻,在爱情小说中,就是人物最终意识到彼此是天生一对的时刻。但故事之所以这样结尾,一般都源于人物所经历的考验,使他们得出了这个符合逻辑而不可避免的结果。结尾也可以落入一种莫可名状的境况,给读者一种开放性的未来。
关于第三幕,你需要提前规划以下几点:
●无论主人公在“灵魂的暗夜”学到了什么,都可以被用于最终考验或最后一搏之中。
●随着高潮临近,节奏要更快,章节要更短,动作开始密集升温。
●结尾通常都会有一次攻击波,或通过某种方式传递最强烈的情感。
●结尾基于主人公的性情,暴露他最深的自我。
●结尾释放最强烈的戏剧性,绝无废话;一旦结束,绝不拖延,留下令人回味的戏剧效果。
●结尾要解答故事中的麻烦和问题;妥善了结之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大部分的次要情节。
●在大部分的故事类型中,主人公会在结尾经历内在和外在的转变(系列小说和动作片题材的除外)。
写作方案
了解了三幕剧结构之后,让我们来谈谈你可能会用到的几种结构。无论是你要兴建城堡还是小木屋,你都需要提前设计结构,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胡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讲故事最常用到的几种结构方式。
时序或线性结构
这是一种严格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向前推进的简单方法。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个事件,因果互现,一环接一环地推向高潮。这种模式通常不使用冗长复杂的闪回情节,故事背景可以通过回忆、简短的插入语或对话进行简要介绍。一般来说,类型小说都倾向于使用时序结构。例如哈利·简·科扎克(Harley Jane Kozak)的《与死人约会》(Dating Dead Men)。
非线性结构
非线性结构并不是不按顺序,而是在时序中穿插交错展开故事。这种结构在电影作品中的例子有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小说《宠儿》(Beloved)也是非线性结构的例子。
双线结构
这类小说的特点是,两条故事线同等重要。有时候,第二条故事线展开的是过去的事情,但有些时候两条故事线都在讲现在。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 Frazier)的《冷山》(Cold Mountain)就是一部双线结构小说,两条故事线分别展现两个在内战中艰难求生的主人公的生活。朗·麦拉提(Ron McLarty)的《奔跑的记忆》(The Memory of Running)也采用了双线结构,交替出现的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章节在全书高潮汇成一处。大卫·古特森(David Guterson)的《爱在冰雪纷飞时》(Snow Falling on Cedars)也有两条故事线,过去发生的故事影响着现在。
双线结构的关键在于故事线之间时而相交,时而回溯,时而演进,使得每个故事都不断地被打断,从而造成了许多悬念。
框架故事结构
框架故事结构可以分为好几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故事在当下设定的框架结构中展开。比如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还有更为典型的,比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框架像一把撑起的雨伞,故事在伞下聚拢起来。
另一种类型的框架拥有双线故事、故事套故事,或者一个大故事中同时包含两个小故事。典型的写法是以头尾相接,按时间回溯并解释事情是怎么回事,然后一步一步写到现在。比如像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蝴蝶梦》(Rebecca)、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威廉·斯泰伦(William Styron)的《苏菲的抉择》(Sophie's Choice),都是那个过去的、嵌套的叙事线是故事的重头。作者运用框架结构来揭示故事的因果,或解释事件背后的心理原因。过去和现在两条线的汇聚很重要,而且过去的那条故事线意义更大,或者是要能够解释所有的一切。
多重视角
在多重视角展开的故事中,读者被允许进入多个人物的生活或头脑。故事可以按时序展开,或来回跳跃,但总是跟随不止一个重要角色,而且是交织在那个视角人物的生活中。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的《毒木圣经》(The Poisonwood Bible)和乔治·R·R·马丁(George R·R·Martin)的《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系列使用的都是多重视角叙事。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宏大叙事,或复杂作品,或人物们对照鲜明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