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资料>

萍乡的历史资料

时间: 穗嘉23 分享

  萍乡市,是 江西省地级市,位于 江西省西部,毗邻 湖南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萍乡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萍乡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

  汉时属 豫章郡 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 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 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唐代属江南西道 袁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明清均属江西省 袁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庐陵道。民国15年直隶于省。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

  萍乡既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又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06年12月发动了 萍浏醴起义,揭开了 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 刘少奇、 李立三等在此领导了举世闻名的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萍乡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同时也是 秋收起义的策源地。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 宜春专区,萍乡属宜春专区。

  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

  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

  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

  1979年1月,经江西省批准,萍乡设四个县级区。

  1983年,改社为乡,撤销萍乡镇设立五街( 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 东大街、 丹江街)。

  1984年,萍乡市设置白源镇,管辖长溪、横板大队;设置广寒、万龙、鸡冠、五陂乡。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乡市 湘东区设置 泉田乡,管辖区为农科所的樟里、青泥、 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个村。

  1992年6月20日,将吉安地区的 莲花县划归萍乡市管辖。

  1997年11月13日,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 上栗县,以原上栗区的行政区域为上栗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 芦溪县,以原芦溪区的行政区域为芦溪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上栗县、芦溪县由萍乡市管辖。 [7]

  萍乡的历史资料之江西萍乡历史名人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

  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传说刘一眼有疾。)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成名及第归,萍乡父老于兴贤堂(今萍师附小)为他集宴庆贺。

  刘凤诰很喜爱杜甫的诗,曾集杜诗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说:“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因而他的诗也都写得很朴实。因为他的诗,广东巡抚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话。刘凤诰在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正楷、行书草书样样精通,至今石观泉还刻有他的墨宝。他为人秉性刚正,自持甚严,晚年寓居南昌时,江西巡抚某贪劣,刘凤浩说:“此钱穿耳!”绝不与往来。他做学问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历时20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还编著了《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学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刘凤诰在杭州病逝,归葬南昌。

  ▲抵御外侮的吴希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学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强。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20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他便四处借书,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盘算买书。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院士院无不毁于兵灾。他不惜重金,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述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

  李有棠在22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25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28岁时,考取补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李有棠说:“读书时积累资料,犹如居家时积累钱财一样,平时多尽一份力,用时就多享受一份现成。”他归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读书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一一摘录下来,全书精华几乎无一遗漏。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

  李有棠是无书不读的。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很多,尤以《辽史》为甚。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最后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这两部著作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两书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后,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他决定这次在家中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全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这两部书于80年代初期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萍乡的历史资料

萍乡市,是 江西省地级市,位于 江西省西部,毗邻 湖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潘持平套壶历史资料
    潘持平套壶历史资料

    潘持平,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轻工厅评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其代表作品为套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潘持平套壶历史资

  • 拍卖历史资料
    拍卖历史资料

    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拍卖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拍卖历

  • 罗马皇帝历史资料
    罗马皇帝历史资料

    罗马皇帝(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为一描述从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后的帝国时期,即罗马帝国的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的职位头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马

  • 流行病学历史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历史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

1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