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巧的参考文献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摄影作为视觉文化中直观性最明显的艺术类型,以复制的技术手段传遍世界。它是历史、社会文化的催化物,同时也对历史、社会文化产生着共构的关系。下面由学习啦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摄影技巧文献
纪实摄影关注的是人本社会中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人文”性质,是以影像的这一种形式启发民众,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文探讨的“社会纪实摄影”,即关注的是人本社会的纪实摄影,考察更多的是纪实摄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或价值取向。而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纪实摄影审美性,意在找寻到各阶段时期内中国纪实摄影的审美特征,将纪实摄影在文中归纳所得出的“典型性”、“人文性”以及“批判性”特征置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
本文的纪实摄影审美特性与中国时代背景息息相关:__时期,纪实摄影通过“典型性”来呈现,有着典型的戏剧效果。摄影服从于政治与伦理的维度,历史时期中的人人“检举”、摄影家反省自身,表现在摄影中即凸显了类型化、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这严重损耗了中国人本就脆弱的审美心理承受力,这样的“典型性”只能属于中国的__;“四五运动”开启了纪实摄影的纪实之路,“人文性”在自由的浪潮中向摄影家走来。80年代后,纪实摄影以贴近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人文性”的审美特征;进入90年代,纪实摄影介入社会现实,以“批判性”的表达方式为主;进入到当代艺术中的纪实摄影已经悄然转变为当代摄影艺术,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以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摄影与私摄影为例,当代的景观和私摄影尝试去探讨了纪实摄影的新的方式。纪实摄影在景观摄影中,以一种冷峻的“无表情美学”特征以及不在场的空间纪实表达批判性的特征,而私摄影则将过去与现在相接,从宏观反观微观,表现为以身体纪实的纪实摄影
虽然纪实摄影秉持着纪实性,是以真实性展现社会问题的。但摄影作品是以摄影师的主观角度拍摄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主观性问题,均会改变摄影师的拍摄角度。纪实摄影具有的最主要特点即“人文关怀”,它致力于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来反映及唤醒对人类关怀自身的情怀。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即明确了纪实摄影在摄影界中的主流地位。但在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纪实摄影才真正开启,并在20世纪末期确立了自身艺术本体独立性。这相隔近半世纪的落差,不仅由于中国摄影本就缺少本体语言体系,并不如西方有着完整的艺术话语体系;更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环境整体呈现片段式的发展进程,社会文化语境始终没有明确摄影的地位。艰难行走的中国纪实摄影犹如蹒跚学步的儿童只能被社会总体大环境这个母亲牵着走。
纪实摄影于中国的发展呈现片段性的特征:从“照相”到“图像志”,从“人文性”到“边缘性”,从“社会景观”到“私人影像”,每一阶段特征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特征不谋而合。中国所经历的苦难风霜,在艺术表征上已向我们“和盘托出”,纪实摄影的人文立场和现代语境中的意义建构,是所有时期内审美特征所共求的表达。
纪实摄影从传统的人文性到批判性再到当代艺术市场下融合的多样性,每一步、每一刻无不在追寻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对现实艺术不懈的追问和挖掘的可能性。今天的摄影更多地表现为当代叙事性的特征,它并不奢望能在事物表面之外寻求深刻,而是宁愿停留在事物与空间的叙事之外。但是,希望,那中国纪实摄影无止境的审美诉求,是当代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精神力量屹立不倒的那块最坚定的磐石。
致谢
初来到贵州大学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生。研究生的三年,给予了我太多太多,让我由一个对学术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
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林早老师。由于学识有限,在进入研究生期间,对于专业上的难题,学科上的不自信,都是由我的导师为我一一化解。犹记得开题时选到自己所喜爱的课题的兴奋,可是激动之余,又对自己的能力欠缺感到失落。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是林早老师将她的知识与信心传递给我,使我懂得要耐心、踏实、积极地面对论文中所迎来的困难。在研究生生涯迷茫的大海之中,是她成为我指引航向的灯塔。在此,我想要对建立了我人生信念的导师林早老师由衷地表示感谢!
对于远在他乡求知的东北女孩,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难题都因为有着老师与朋友的帮助才能够满怀勇气与正能量。此外,我要感谢研究生期间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封孝伦老师、方英敏老师、罗绂文老师、王进老师、马正应老师、丁筑兰老师、魏家文老师、聂萌老师等老师,感谢你们对我多年的宽容与关爱。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无私的奉献,从进入大学以来就没有好好陪伴在他们的身边是我一直的遗憾。
感谢我的室友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感谢我的同学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还要感谢我的男朋友始终对我耐心的陪伴和支持,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出现。
自此,无论我走到哪里,你们对我的爱都将会伴我左右,而在这“美的历程”中,我超越了浪漫的想象,更能在思想的世界中自由散步,于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感谢美学,感恩生命!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编。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J].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阮义忠。当代摄影大师--二十位人性的见证者[M].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5.李楠。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宋伟。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批评理论重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9.陈申。中国摄影艺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10.陆学艺。当代中国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侯登科。麦客[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12.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97年版。
13.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
14.顾铮。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15.夏雨。记忆的镜子:世界纪实摄影解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16.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18.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0.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 [德]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M].张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22.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3. [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 [美]马克·罗斯科。艺术家的真实[M].岛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史[M]. 陈玥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6.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8.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9. [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 [德]瓦尔特·本雅明。上帝的眼睛[M].吴琼,杜予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 [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学、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2. [英]伊安·杰里夫。摄影简史[M].晓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3. [英]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M].戴行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二、期刊和学术论文:
1. 薛征。艺术之后的摄影: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12 月。
2. 谢琳。符号学理论视野中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 4 月。
3. 潘科。“见证--中国纪实摄影 20 人作品展”研讨会[J].中国摄影家,2010 年 12 月。
4. 冯汉纪。社会纪实摄影浅论[J].中国摄影家,2010 年 10 月。
5. 林珏源。视觉艺术的图像方式与图像语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1 月。
6. 袁东平。纪实摄影和纪实性摄影[J].数码摄影,2007 年 4 月。
7. 胡武功。“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J].中国摄影家,2006 年 8 月。
8. 潘智彪、黄凯颖。论“卡塔西斯”的三种解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
9. 宋一苇。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1 月。
10. 姜春晖。纪实摄影在中国发展之略见[J].东方艺术,2005 年 3 月。
11. 胡武功。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J].西北美术,2000 年 4 月。
12. 董晓丽。哈贝马斯政治公共领域思想研究--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辽宁大学,2014.
13. 赵兴。 意识形态的镜像--作为权利关系的影像[D]:[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14. 蔡萌。 演变与解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15. 王振富。影像史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大学,2011.
16.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成都:四川大学,2004.
17. 朱荧荧。1980 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摄影[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16. 吕珍。 论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17. 孙鑫。 管窥中国当代摄影的艺术化形态[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3.
18. 张松。 侯登科的“现世性”纪实摄影观[D]:[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19. 贾清。 影像的力量--中国纪实摄影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影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0. 夏羿。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肖像摄影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0. 刘磊。 裂变--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1. 石晓萌。 本雅明悲悼剧理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2.
22. 邵秀婷。 摄影艺术中的美感表现语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11.
23. 何华。 西方悲剧美学梳理及中西悲剧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11.
2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征[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农林大学,2010.
25. 王莹莹。公共政策制定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26. 郭艳。 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27. 张魁。 中国纪实摄影观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8. 范松楠。大众媒介在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方面的功能与表现[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