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近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杂志社等共同主办的199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正式揭晓。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时代:旧石器末期至新时期早期
发掘地点:江西省太源盆地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安德沃(Andover)考古基金会
发掘领队:严文明(中方)、麦克什(美方)
简介:
1993~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合组成中美农业考古队。开展了对万年仙人洞取样、发掘和对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掘,并对两遗址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遗物,获取了大量自然、人文信息。1999年夏,在1993年和1995年度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发掘。两遗址相距约800米,其中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湖南玉蟾岩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发掘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寿雁镇
发掘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玉蟾岩两度出土距今超过万年的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壳和陶器遗存,表现了其在新旧石器过渡方面的重要地位:超过28种属的动物,27种属的鸟类,5种鱼类,33种螺蚌类,40余种植物果核以及平地烧灰堆,大量的石、骨、角、牙、蚌制生产工具等,反映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和人类生活面貌。玉蟾岩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玉蟾岩遗存文化单纯,内涵丰富,对于研究一万年以前华南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二是玉蟾岩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实物标本,对探索稻作农业起源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玉蟾岩的陶片是中国目前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其复原的釜形器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形态的陶器,对探讨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四是玉蟾岩遗址含有大量种类丰富的动、植物标本,其中有些种类如猕猴桃、梅的果实是目前世界上人工遗存中发现的最古老的标本,不仅反映了原始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对于研究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生态、气候环境和探索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3、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古荣镇孙庄村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
简介:
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距今5300~4800年,是迄今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圆形,最大径180米,面积约34500平方米,城内建筑基址多有奠基坑,用瓮棺葬埋葬儿童,已发现窖穴与灰坑2000余座,出土大量各类遗物。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时代跨越了仰韶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是豫中地区为数不多的经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出土数量众多、错综复杂的遗迹、遗物,为我们研究仰韶时代豫中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特征、文化性质、聚落形态、社会组织、丧葬习俗、生态环境、与周边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了详尽的实物资料。西山城址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形制结构无疑对中国古代城址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巨大的进步和创造力。西山城址的发现不仅仅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而且对于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4、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
时代:商代
发掘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石拂乡小双桥村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出土了陶器、铜器、原始瓷器等丰富的文化遗物。其中尤以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缸表面朱书文字引人注目。小双桥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而重要,具有都邑遗址的规模和性质;遗址地处黄河南岸古敖地范围内,其文化年代属白家庄期,接郑州商城而繁荣,同时历时较短,合于仲丁迁隞的历史记载;遗址中大量岳石文化因素地出现,可以和仲丁征蓝夷的历史相对应。所以小双桥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惟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是夏商周考古学上的一个新突破。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5、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
时代:周代
发掘地点:山东省济南清县五峰山镇北黄崖村
发掘单位:山东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
简介:
仙人台遗址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4~20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其文化性质较为复杂,先后包括了岳石文化和西周、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其中以西周早期聚落和周代邿国贵族墓地的资料最为丰富和重要。出土的青铜礼乐器达108件,其中7件上铸有铭文,为揭开国这一文献记载极少的两周小国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周代邿国贵族墓地共发现墓葬6座,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墓葬虽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未曾遭盗掘扰乱。除M5之外,其余墓葬都集中分布在遗址中部。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规模有明显的差异。随葬品非常丰富,出土文物共计340多件(套)。种类有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角器、海贝等等。其中有铭文的铜器7件。并有许多随葬品是首次发现,如M1中出土了利用失蜡法铸造并镶嵌宝石的双龙镂孔圆柄短剑,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蜡模铜铸件。随葬品摆放一般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对于墓主人性别,经过初步鉴定和从随葬品的种类、器形和用途分析,M2、M3、M4、M5为女性,M1和M6为男性。该墓地时代跨度为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到春秋晚期偏晚阶段。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由于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这一墓地的发现不仅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更为邿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丰富的材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邿国地望的传统认识。同时,也为商周考古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资料。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6、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
时代:西汉
发掘地点:江苏省徐州市市郊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发掘领队:邹厚本、王恺
简介:
狮子山楚王陵依山为陵,凿山为藏,坐北朝南,深入山中60余米。陵南北总长117米,面积851平方米,凿石量达5100立方米。由墓道与附属建筑、主体建筑两大部分构成,共有墓室12间,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包括各级官员印章150余方。墓葬形制上平面布局不完全对称。陵内设有三处相对独立的陪葬墓。早年发现的兵马俑坑为其陪葬坑。从出土文帝四铢半两钱推定,该墓的上下限时间为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18年,推断狮子山楚王陵的陵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者第三代楚王刘戊。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发掘对于汉代考古、典章制度、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西汉早期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7、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时代:汉晋
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
发掘单位: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
简介:
尼雅遗址系20世纪初英国学者A·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南面约20公里处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内陆沙漠绿洲型聚落遗址,周围分布着古城、佛教寺院、住居址、畜舍、田地、窑址、道路、果园、官署、墓地等各类遗迹,多数遗迹已被黄沙湮没或风蚀殆尽。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专察队对N2工区住居址、N5佛教寺院以及新发现的95MN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N2住居址位于尼雅遗址中部,由19处居室建筑组成大致呈圜状,排列有序。房屋内有功能各异的空间单元。清理出土木构件、佉卢文、毛织物、丝绸、铜饰件、料珠等文物。佛寺遗址位于N5聚落遗址所在台地的东部,呈“回”字形,中央方形基坛,四周为回廊。回廊东北隅倾圮的墙体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壁画残片等。95MN1号墓地位于尼雅遗址西北部,共发掘15座墓。墓葬墓穴直接开挖在山丘之上,葬具为胡杨木制成,有三种类型。由于沙漠干燥的环境,保存下来较多华丽的织锦绮绢衣物、毛织衣装和生活用品。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工作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它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及丝绸之路南道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将会有力地推动西域史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为今后西域考古学研究建立一个标尺。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8、广东南越国宫署御苑遗迹
时代:汉代
发掘地点:广东省广州市老城区中心城隍庙前忠佑大街两侧
发掘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1995年的发掘,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经过研究证明了石水池和曲渠同属南越国王宫御苑的园林水景,两者同属一个整体,为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南越国宫署御苑的发现,首次在考古学上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实例。证明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不仅有大型的苑囿,而且还有小型的,精致的,纯观赏性的都市园林,以别具风采的石构建筑为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增添了新的内容。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9、黑龙江宁安虹鳟鱼场渤海国墓群遗址
时代:唐代渤海国
发掘地点: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虹鳟鱼场
发掘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此遗址俗称“三灵屯”,三陵坟是墓顶盖石暴露在地表之上的渤海国大型石室墓。1933~1934,日本学者原田淑人等曾对三陵坟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发掘。1963~1964,中朝联合考古队也曾对三陵坟进行过调查测绘,并做简单清理。1988年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陵纹”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发掘,1989年秋,继续对其周围的园墙遗存进行了探查试掘。1991年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三陵坟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为“三陵2号墓”。经发掘整理,确认该墓为渤海王陵区内大型陪葬石室壁画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该墓墓室四壁、顶部及甬道两侧都有精美的壁画。壁画内容分花卉和人物两大类,图案绘制精细,色彩艳丽。墓室内没有发现随葬品,在墓道填土中出土了陶兽头、铁镞、蚌壳、兽足、陶盆、文字瓦等物品。该遗址是我国首次正式发掘渤海国大型遗址,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葬俗、葬制、人种学、建筑、艺术、服饰、礼制等多方面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渤海史的研究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大批完整的骨骼标本的出土,对它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确定它们的种属。这对于解决文献中对渤海统治阶级的种属记载含混的问题,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价值,种属问题的解决也将使其它许多附属问题得以解决,填补了文献记载匮乏的"渤海国" 在考古研究中的空白。
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0、浙江赵氏太庙遗址
时代:南宋
发掘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山南路一带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太庙遗址南侧为南宋中枢机关“三省六部”和南宋皇城保护范围,北侧为南宋五府遗址,地下文物极为丰富。1995年5~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按周制,太庙位于宫门前左侧,每庙一主。南宋太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后来宋廷又多次扩建。南宋太庙分为14室,每室祀一帝神位,神位两旁有配享(附祭)的功臣。此次发掘发现了南宋太庙的东围墙、东门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重要建筑遗迹,面积约1000平方米。尽管考古发掘尚未揭示太庙全貌,但已从中得见南宋太庙的规模和气势,以及营造工艺水平的高超。赵氏太庙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南宋杭州城考古缺乏城市格局和代表性建筑这一空白,对深入揭示南宋都城临安的面貌有重要价值,被认为是中国城市考古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1995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上一篇: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下一篇:1994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