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关于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位置境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m,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 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
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
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文物遗迹
宫殿宗庙
殷墟宫殿宗庙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
宫殿宗庙区还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殷墟王陵遗址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洹河北岸花园庄,城址大体呈方形,东西宽2.15公里,南北长2.2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基槽。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延长了殷商的历史时间,延伸了殷墟的范围。
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早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于郑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
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 发掘沿革
史影疑云
安阳殷墟
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第一位商王名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今河南郑州或偃师附近)建国,并迅速征服了周邻势力,稳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商朝的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法,前后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数度迁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殷墟的位置进行了较为确切的描述。宋、元时期,安阳一带多有青铜器出土,引起关注,但被认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
铁云藏龟
小屯位于安阳市西郊洹河岸边。这一带地势略高,因此战国以来,特别是隋唐时期一度被当作埋葬亡灵的理想地点。直到明朝时,才成为由数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居民点。清末以来,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从地下挖到碎骨片。19世纪末,当地传闻碎骨即所谓的龙骨,可以治病,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或留作已用,或卖给中药铺。从此,“龙骨”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掘出。
安阳殷墟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发现商代甲骨文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各中药铺中的“龙骨”,一时间身价百倍。由于贩卖甲骨有暴利可图,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点隐瞒起来。1908年(一说说1910年),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滨洹之小屯”,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1917年,王国维对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出土过程
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1999年1月,在殷墟遗址东北部地下约2米深处,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传统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洹北商城”。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殷墟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宽,从殷墟文化分期到环境(如地理、地貌、植被、资源、动植物)等;从人种、人口、家族组织,到建筑业、手工业(如铸铜、制玉、制陶、制骨);从农业到埋葬制度、祭祀制度;从文字到艺术以及晚商社会的性质等,商朝逐渐成为信史。[1]
考古发现
2017年5月,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大遗址保护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18座匈奴墓葬。这些匈奴墓葬保存完整。此次发现的匈奴墓葬排列整齐,墓葬形制相同。从出土的器物判断,这些墓葬晚于殷墟时期,且与中原墓葬的形制内容有所不同。[2]
考古学家发现的能够证明商朝文明:管理保护
1961年,国务院将殷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区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后,河南省和安阳市政府,也颁布了与保护殷墟相关的管理条例,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划定了殷墟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
1987年,安阳市政府征购小屯东北地(殷墟宫殿区)农田近8万平方米,对该遗址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在此兴建了遗址型的博物馆(殷墟博物苑),集中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成为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殷墟保护规划图
1988年,中国古都协会将安阳列入中国七大古都。
1997年,殷墟被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0年,考古界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殷墟以最高得票数名列第一。
2001年,安阳市政府借助申遗,把殷墟宫殿、王陵遗址近千亩土地征用为国有,使其直接控制在政府的管辖之下,有效地阻止了小屯、花园庄向宫殿保护区的扩展,并投入巨资,将重点保护区内的居民拆迁安置到保护区外。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保护殷墟是安阳的第一大功”。
2006年,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15亿多元,全面治理殷墟周边环境,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建造了殷墟博物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殷墟以符合世界遗产的第(ii)、(iii)、(iv)、(vi)条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列入国家首批12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