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记录>

颠覆历史的10大考古发现

时间: 灶垒20 分享

  考古,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挖宝,但在考古学者眼中,考古是现代人通过科学研究对古代故事的情景复原活动,通过考古,还历史以真实。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1.传说中的周王陵 考古证实为秦王墓

  在咸阳市城北6公里处,有南北两座古墓,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传说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间毕沅立的石碑以及明清两朝所立石碑四十余座。但是,它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周王陵呢?

  考古结果证明传说有误,周陵其实是战国晚期的秦王陵墓。2007年,考古人员对陵园进行全面勘探,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亞”字形,在陵园内地表散落有大量的残砖块、瓦片,残瓦片外表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素面圆瓦当在战国早期还有一些,战国中晚期已甚少。其中葵纹瓦当同于秦咸阳遗址所发现的纹样。

  考古专家说,之所以认定是秦王墓主要有三大依据:一、根据《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可见自宋代,就有周陵的误传。二是陵园的布局为南北方向,而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亞”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三、最重要的是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应为战国晚秦时期。考古专家推测周陵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

  解开了周陵的谜团,那么西周王陵在哪?至今还是个谜团。有说在西安郭杜附近,也有说在咸阳附近,也有说在周公庙附近,至今没有定论。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2.火烧阿房宫 项羽含冤2000多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给人们勾勒出了一幅金碧辉煌阿房宫的场景,最终因西楚霸王的一炬,而化为灰烬。2000多年来,项羽都被认为是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

  传了2000多年的谣言也止于考古发现!原阿房宫考古队队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资深考古专家李毓芳说,通过她多年的考古发掘,阿房宫根本没建成,更谈不上被项羽付之一炬。

  资料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有东汉——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考古专家介绍,前殿夯土台基南侧均为建筑台基时人们所踩踏过的路面。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因工程未能完成,所以台基上面的南墙还没有建,台基南侧的路土还没有妥善处理,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这意味着《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只是图纸上的设计,未能得以实施,也就不可能有火烧阿房宫了。

  其实,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而没有提到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项羽火烧的秦咸阳宫,这在考古中得以证实,咸阳宫发现大量的火烧土。

  那么,是谁把这场火灾“移”到了阿房宫?明确指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李毓芳说,杜牧其实是借古讽今,说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希望统治者爱护本国百姓。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3.秦陵甲胄出土 改变“秦代无头盔”之说

  人们在秦陵参观时,往往被兵马俑所震撼,而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秦人尚武,不怕死,才会在战场上光头赤膊,不戴头盔。然而在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发现了石铠甲坑,出土的石质头盔,该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也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头盔)”的传统认识。

  据介绍,石铠甲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试掘,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这里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联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它们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尤其是石胄和马甲的出土,更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从而改变了秦人不戴头盔的说法。有专家认为,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记者发现,此次出土的石甲、石胄虽然是明器,但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修复好的石胄可以直接戴在兵马俑头上。铠甲有带披膊的,也有不带的,还有给战马穿的石马甲。而头盔也有两种,其中一种可以把整个头和颈部罩在胄内,只露出眼睛和鼻子,可谓防护严密。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4.灞桥纸 比蔡伦造的纸还要早

  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是不少人心中固有的认识。然而,通过考古发现,原来在比蔡伦早几百年就有了纸,世界上最早的纸就出土于西安的灞桥,被称为灞桥纸。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保管科科长胡薇告诉记者,1957年6月,人们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考古专家在一青铜镜上发现,有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人员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由于时代久远,都成了碎片,大一点长宽也就有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胡薇说,这次发现的纸上面没有文字,应该是包装纸,主要包装铜镜的。

  那么,它是不是纸呢?胡薇说,通过其成分进行鉴定,发现原料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是植物纤维。由于墓葬是西汉武帝时期,因此灞桥纸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东汉时期的蔡伦其实是改进了造纸术,但不能说是发明者,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来造纸,让造纸更容易操作。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5.对陶瓦的认识

  近些年,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我们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瓦了,在宝鸡出土的“红陶篮纹筒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建筑陶瓦,被称之为“华夏第一瓦”;而在蓝田新街遗址的红陶砖,长边残长15.7厘米、短边残长10厘米,厚有3厘米。“砖”的两面,一面已磨光,极为光滑,另一面为原始涩面,距今已有5000-7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砖”;考古人员在榆林神木县石峁山史前古城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城墙马面和角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这一重要发现将我国城墙建筑的历史提前了2000年;2004年,西北大学副研究员贾麦明征集到的一合“井真成墓志”,第一次让遣唐使的存在有了实物证据,也是最早出现“日本”国号实物资料。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6. 中国古代的『女官』们

  才华出众、机警过人的上官婉儿曾被唐中宗李显封为“昭容”,掌管诏书事宜。“昭容”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和三名妃子,位列“九嫔”中第二位。但其实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女官,并不是上官婉儿。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7.操纵皇后和太子的册立

  在上官婉儿生活的时代,宫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品级的宫中女官;另一类则是没有品级的普通宫女。后宫女官又称“宫官”,是后宫中除了皇后和嫔妃之外的管理阶层。

  “唐代‘后廷’模‘前廷’而建。‘前廷’官员设立了九个品级,所以‘后廷’女官也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宪实说,前廷即指朝廷;后廷则指后宫。后宫等级森严,一品到五品基本都是皇帝的嫔妃,一些威望较高、资历较深的女官,也能获得五品的级别;六品到九品,则是普通宫中女官的品阶。“女官各有所职所司,宫女们在后宫也都有具体的事务,比如有专门掌管蜡烛、钥匙、被褥等事务的宫女。”

  有文才的女官常被任命负责内宫教育。南朝刘宋的韩兰英上献《中兴赋》,被召入宫廷教宫人书学,被敬称为“韩公”。

  而据专家介绍,中国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女官,应是北齐的陆大姬,她官拜女侍中(侍中相当于宰相)。她见宫人黄花有幸受宠,遂认为养女。黄花生下皇子,膝下无子的后主有了储嗣。陆大姬为了长保官运亨通,用诬构的手法把胡皇后逼下台,帮助黄花母子分别成为皇后和太子。热播的电视剧《陆贞传奇》,女主角就是以她为原型。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8.女官身份有两重性 有时是官有时是妃

  女官可以理解为秘书,有的是生活秘书,有的是工作秘书。“像上官婉儿,是专掌诏命的昭容,既能陪领导工作,又能陪领导娱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说,女官的身份是有双重性的,一重类似正常官员,担任某项宫内职务;一重几同嫔妃,可以被君主随时占有。这些女官虽有品位,但根本上仍是皇帝的女婢。

  据专家介绍,女官最早的记载始于《周礼.天官》。“周制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其内则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供宫中之职,外又有典妇功,典丝,典枲掌女工之事;内有司服、缝人掌王后之服,外又有染人、追师、屦人供服饰之物。皆统于天官冢宰。”从名称可以看出,九嫔以下,既是嫔妾,也是各方面的女官。

  秦汉时,自夫人以下设有设嫔、世妇、女御等名目,也末言及女官。不过《隋书》叙述女官设置时,又说是“采汉、晋旧仪”,可见汉、晋后宫是有女官制度的。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9.唐朝女官五姐妹被皇帝称“先生”

  到了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广时,后宫群就气派得多,一共分了二十级,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在这一级时,仍是位比宰相)、婕妤、美人、才人(位比)、宝林、御女、采女、承衣、刀人(位比)。“女官的称谓和级别,历代有沿袭,也有变化。比如文学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贵妃’,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创立,是仅次皇后的级别,唐宋时也是一人之下。但换个朝代可能就不那么尊贵了。”孟宪实说。

  “唐承隋制。”蒙曼解释说,在女官制度上,也设六尚二十四司,职事和品位与隋基本相同,“除了上官婉儿,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女尚宫宋若昭。她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廷芬之女,姐妹共五人,都以文采被召入宫中。”

  女官一般不允许抛头露面,但才华横溢的宋家五姐妹被准许破除此例。德宗喜欢诗,与诗臣唱和时,必召五姐妹来尽雅兴。德宗给了她们极大的体面,不以宫妾待之,而称之为学士先生。其中宋若昭历仕三朝,人皆称先生,后妃、亲王、公主相见都行以师礼。

  五代后唐也设女官,并都封为国夫人或郡夫人等。宋代的女官制度基本类似于唐代,而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10.元明清之后 女官制度渐渐没落

  元朝时,鲜有关于女官的记载。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她们的品级都是正六品。

  清代没有实质上的女官制度,前代归女官掌管的东西,在清朝都属于太监和内务府官员管理。宫女的地位虽然有着实质上的差别,但那时由于她们的资历和伺候的主子地位决定的,其本身并没有品级上的区别。

颠覆历史的10大考古发现

考古,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挖宝,但在考古学者眼中,考古是现代人通过科学研究对古代故事的情景复原活动,通过考古,还历史以真实。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10大颠覆历史的考古发现1.传说中的周王陵 考古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1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

  • 20世纪世界十项考古发现
    20世纪世界十项考古发现

    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一次次轰动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这些奇迹不断改写着民族和人类的历史。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世纪世界十项考古发现的内

  • 广西考古发现都有哪些
    广西考古发现都有哪些

    广西百色革新桥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在广西有很多重要文化遗物。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广西考古发现都有哪些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一次次轰动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1、

1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