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资讯 > 历史记录 >

恭王府考古发现有哪些

时间: 嘉豪0 分享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多重历史覆盖下的恭王府历时4年多的大修更像是一次考古发掘:对仅存的蛛丝马迹解剖、辨别、选择,拼贴出这座王府150年前的黄金时代概貌。8月20日恭王府府邸首次向公众开放,而更多的历史拼图仍在找寻之中。下面由学习啦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恭王府黄金时代的孤本

  咸丰元年(1851),道光帝第六子奕被封为恭亲王——这是清朝封建等级阶梯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他也得以在次年搬入什刹海边的这座著名王府。为迎接第三代主人,这座府邸的中路礼仪殿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力求遵循顺治九年(1652)定下的府建规制:“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广七间,前墀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房,用五种。凡有正房、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梁柱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正殿中设座,高八尺,广十有一尺,修九尺,基高尺有五寸,朱裸彩绘五色云龙,座后屏三开,上绘金云龙,均五爪。雕刻龙首有禁。凡旁庑楼屋,均丹朱户。其府库、仓焦、厨即及抵候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往黑油,屋均板瓦。”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长江对记者说,他们在2004年考古发掘银安殿时在遗址中发现一块砖,上面还有“王府足制”字样,这说明当年中路正殿是由1852年恭亲王分府时重建,正门到神殿的屋顶改以绿琉璃瓦覆盖。只是,由于三路格局在和时期就已形成,中路院宽难以布置亲王府应有的七间正殿,恭王府只好沿用旧基的五间。

  同治四年(1865)的几张“样式雷”恭王府及其花园图,成为此次大修的基本依据之一,所绘图景也最接近恭王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1861到1874“同治中兴”的十几年,恭亲王协助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本人被任命为议政王,总揽朝政,推行“洋务运动”,享双份俸禄,达到其个人权力和声望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恭亲王在这里主持国家的重要仪式,恭王府成为实际上的政府所在地。北京市古建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仁认为,这几张“样式雷”图正是这一时期大修工程的设计图,重点是改造了花园。

  “此次恭王府大修是自150年前恭亲王分府以来的第一次。问题是,要恢复到哪一时期的恭王府?”谷长江说,“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形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已走过230多年历史,就像一个人,走过少年、青年、中年、晚年,每段历史都叠加其中,不是一个静态的点。”争论的结果,复建的主线还是定在恭亲王中期的19世纪60到80年代,恭王府和其主人的最后一个极盛时期,“作为清代王府的样本”。

  恭亲王奕已经是这座王府的第三位主人。可以考证的第一位主人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和,当时和大兴土木、逾制修建,虽不称王府,但宅第的精美富丽并不亚于王府,奠定了今日恭王府的规模。在这里,和的儿子丰绅殷德迎娶了乾隆之女和孝公主,所居东部宅院依公主府规制进行改建,此次在乐道堂内檐发现了只有公主能用的凤和玺彩画,验证了这点。后乾隆驾崩,嘉庆宣布和20条罪状,赐其自尽,宅中所抄家产相当于清廷1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宅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庆郡王永璘所有,与和孝公主各享半座宅第。生性闲散的永璘并未对和旧宅做什么大改动,以至于对里面的很多逾制之物也熟视无睹,他死后被举报有毗卢帽门口4座、太平缸54件、铜路灯36对,幸得嘉庆皇帝袒护,“为和旧物”。永璘死后,按清制“世袭递降”,宅子被收回,直到迎来恭亲王奕。

  恭亲王辉煌之后,恭王府也如抛物线从顶点逐步下滑。因“铁帽子王”奕享有“世袭罔替”制度,其长孙“小恭王”溥伟和其同父异母弟弟溥儒成为这座王府的最后一代主人。此后清朝灭亡,一代王府变为天主教堂、辅仁大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又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研究室等8个单位、200多户占据,每一个进入者都按照自己的使用功能需要进行改造。等到2003年再看到这座昔日的王府时,它已经面目全非。“就像一个人骨骼还在,但已被毁容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师陈彤形容。

  “90年前被大火烧毁的银安殿所在地是各种私搭乱建的临时房屋。音乐学院附中建的两座小楼突兀地立在建筑群前方。建筑外观改建或破损,室内装修基本全部改变,外檐彩画全部被覆盖,墙壁上绘上了《红楼梦》彩画,甚至还有‘__’标语……”谷长江回忆。那一天,他陪同谷牧和李岚清同来,看到多福轩里艺术研究院录音室迁走后的一片狼藉,谷牧忍不住拍了桌子。自1978年起,谷牧就一直为恭王府的腾退和开放而奔波。重建恭王府是周去世前对他的三大嘱托之一,其他两件事是建设国家图书馆和琉璃厂。到2003年,近30年的恭王府腾退渐入尾声,但历史只剩下一些蛛丝马迹。

  恭王府第一块拼图

  “恭王府的周围也都是王府。西边是涛贝勒府、庆王府,东边是罗王府,河对岸是醇亲王府,还有很多清朝大臣、文人墨客等的宅第,包括翁同也住在这儿。”恭王府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吴杰对记者说,因什刹海一带拥有北京内城一片难得的宽广水域,形成清末王府的聚集地。

  清朝进关后,究竟在北京建立了多少王府,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其原因首先是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之别,决定了一部分王府的不稳定性和变更性。某些王府府主的封爵达不到所住王府的资格,则必须另行分府,于是一座王府会出现多个名称。其次是历史变迁和王府的衰败,造成了文献记载的缺失。有的学者认为,整个清朝大概有100余座王府。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这100余座王府在建国之初可以进行统计的大约有60余座。

  恭王府的命运,是北京王府的一个缩影。谷长江他们曾在2003年对北京现存的王府进行了系统考察,他发现,能够留下较深印象的不过10余座了。“醇亲王府府邸现为国家某机关办公用地,克勤郡王府现为一座小学,虽然保存基本完整,维修保护也不错,但被挪作他用。郑王府府邸各个殿堂之间的广场,已建造了许多家属宿舍楼,现代宿舍楼夹杂着王府殿堂,被学者称为‘套种’的王府。像这样的王府虽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难以看到一座完整的王府规制了。而位于定阜大街的庆王府目前尚保存有造型别致的‘绣楼’,但整个王府中住了600多户居民,连绣楼里也是住户,日渐破败。”

  “到目前为止,能够对外部分开放的只有恭王府一座。也是唯一可能作为北京王府样本的了。”谷长江叹息,如果不是周和谷牧长期奔走,这也是无法想象的。在8年努力之后,后花园终于在1988年向游客开放。“为了赶在亚运会前,中央要求我们以园养园,那年我们的门票是5元,在当时相当贵了,仅次于故宫。”吴杰说,那时花园是按照《红楼梦》主题来策划的,“《红楼梦》学会”的身在其中和“大观园”想象为它附加了多重意象。

  昔日王府府邸里的新住户“有文化”,但是穷。“文化单位房子紧张,本来就没房子住,前脚让这家搬走了,马上就会有人跳窗户撬锁,夹着被窝卷又住进去。”吴杰说,就这么“前搬后占”,200多户居民直到1999年才搬走。

  最后搬走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那是2005年底,恭王府管理中心终于拆除了古建前的两座小楼,历时30年的腾退大功告成,“资金花费不下四五个亿”。

  “侯仁之先生曾说,北京的明珠是什刹海,什刹海的明珠是恭王府。为什么恭王府是明珠上的明珠?”吴杰认为,恭王府不仅是北京王府的孤本,它还经历了由私宅改为王府的历程,几位主人也都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着比其他王府更多的附加价值。

  除了几张“样式雷”图之外,恭王府似乎没有在官方资料里留下太多记载。官方主要记载故宫和皇帝的活动,不包括王府,而普通人又很难进入王府一窥究竟,复建依据到哪里去寻找呢?

  “有原始依据的,按照原始依据修缮;没有原始依据的,按最接近的历史根据进行修缮;既无原始根据又无历史根据的,在专家指导下修缮;专家也吃不准的,按现状保护性修缮。”面对匮乏的史料,谷长江定下大修线。

  恭王府的第一块拼图来自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那是1937年5月31日到6月3日中国营造学社到恭王府的考察。”恭王府管理中心专家组组长孔祥星对记者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重要呢?再过一个月,日本就要全面侵占北平,进入恭王府;而1937年也是恭王府要变为辅仁大学女子学院校舍的那一年。营造学社考察是对王府原貌的最后一瞥。”

  孔祥星与梁思成的孙子私交很好,便说:“能否通过你奶奶林洙找一下这些图?”主管清华资料室的林洙找到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对当时恭王府的实测图10份,还有1947年实测图16份,涉及王府的各个关键部分。只可惜,所有图纸皆是草图,充满杂乱的曲线和难解的图形。

  当时负责具体测绘的莫宗江和刘致平均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世。“我上学的时候还经常看到莫先生在清华骑自行车的身影呢。我们显然慢了一步。”参与大修设计的陈彤说。

  零星的恭王府记载来自国外。谷长江说,因为那时候恭亲王主持各国事务衙门,开展洋务运动,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多进入王府。有关恭王府最早的系统记载就是在德国波恩找到的,1940年辅仁大学主办的《华裔学志》刊登了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洪舜和美国汉学家凯茨对整个王府府邸、花园进行实地考察后的论文,并拍摄了数十幅照片。现在《华裔学志》已迁至德国,孔祥星通过德国大使馆找到1940年那期杂志,陈洪舜的女儿陈岚得知后捐赠了当时的65幅照片,成为最有力的原始依据。

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