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历史剧
大河剧素以制作精良著称,在细节上毫不含糊。他们对服装、道具等历史器物的考证几乎做到了无可挑剔。关于大河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河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河历史剧之简介
大河剧是日本放送协会(NHK)自1963年起每年制作一档的系列剧,播放时间为周日晚七点,每集一般为45分钟,每年制作50集左右。大河剧的取材都来自于日本历史,但大河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剧,“大河”这个概念来自于大河小说,所谓大河小说就是以人的经历来反映历史环境,因此,那种没有特定主人公的历史小说不属于大河小说,比如中国古代历史小说《隋唐演义》,而金庸的《鹿鼎记》虽然有大量虚构成分,却被日本人认为是大河小说。
从内容上讲,大河剧就是讲主人公人生故事并以此反映历史发展的剧集,大河剧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虚构情节,但这些情节必须符合影片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除了必须要有主人公之外,大河剧还必须有严格的历史考证,从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为了做到这一点,NHK一般会聘请各方面的专家作为顾问,比如《军师官兵卫》的时代考证就是由历史学家小和田哲男担当的,除了负责史实考据的时代考证外,该剧还设有风俗考证、建筑考证、衣裳考证、仪态指导、艺能指导、茶道指导、京都方言指导等,其考证之精细、内容之全面堪比一部战国史百科全书。
《利家与松》(2002)采用唐泽寿明(左,饰前田利家)与松岛菜子(右,饰阿松)双主演的形式,创下了高收视率
大河剧曾在日本培养了大批的历史迷,对中国的日本史爱好者来说,大河剧是获得对日本历史直观了解的主要渠道。20世纪80年代是大河剧的黄金时代,1987年到1989年的《独眼龙政宗》《武田信玄》和《春日局》三部是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大河剧,其中《武田信玄》还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过。
《葵·德川三代》(2000)是大河剧历史上第一部高清剧集
近年来,大河剧呈现出衰落趋势,连一些资深的剧迷也对大河剧越来越失望,甚至出现了“大河废止论”。为了挽回颓势,NHK也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启用偶像派演员出演大河剧,比如《利家与松》中的男女主角前田利家和阿松分别由唐泽寿明和松岛菜菜子出演,《龙马传》主演选择了福山雅治等,这种做法赢得了一部分为追星而看剧的观众,但总体来讲,对提高大河剧收视率和观众的认可度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2016年大河剧《真田丸》描绘战国时代最后的名将真田幸村的生平,主演由创下《半泽直树》收视奇迹的堺雅人担任,令NHK信心十足,但首集收视19.9%,已是继《军师官兵卫》(冈田准一主演)、《花燃》(井上真央主演)之后第三年收视未能达到20%的目标。
大河历史剧之“半部日本史”终究是剧
大河剧对史实的考据比较严谨,在制度、服饰、礼仪等方面都尽量还原历史原貌,可以被看作“半本日本史”,但大河剧终究是“剧”,有着很强的“文学性”,不可能完全展现历史的真相,因此,对日本史爱好者来说,大河剧可以作为了解日本历史的窗口,但却不能将其当作历史教科书。
大河剧一般都会“为尊者讳”,也就是掩饰掉主人公身上的缺点,这种情况最典型的是《太平记》和《毛利元就》。《太平记》的主角是室町幕府建立者足利尊氏,镰仓幕府末期,身为幕府大将的足利尊氏投靠了倒幕军并亲率大军消灭了幕府设于京都的六波罗府;幕府垮台后,足利尊氏又与后醍醐天皇发生矛盾,他将后醍醐天皇驱逐出京都,建立了室町幕府;室町幕府建立后,日本进入了南北朝对峙的长期内战时期,幕府内部也几经分裂,足利尊氏先后消灭了亲信大将高师直、高师泰以及自己的弟弟足利直义等势力,在讨伐自己的儿子足利冬直时病死。足利尊氏为争夺天下与楠木正成、新田义贞等昔日战友刀兵相见,杀掉了自己的大将、弟弟,最后还和儿子交战;他屡次叛主,特别是对后醍醐天皇的反叛,使他成了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敢对天皇动武的人,天皇家族也因此对他恨之入骨,明治维新后,日本官方历史一直将他定为国贼,直到二战后才得平反。
《太平记》(1991)
足利尊氏是一个道德上有着明显污点的人,但是,《太平记》却把他的反叛都说成不得已而为之。打倒镰仓幕府是因为幕府已经失去人心,且实权被“平氏”庶流北条家长期掌握,而足利家是“源氏”嫡流,天下人都希望他率领“源氏”打倒北条,他几经犹豫后,最终踏上了命运早为他安排好的道路;反叛后醍醐天皇,则是因为天皇的新政伤害了武士的利益,武士都把成立新幕府实行武家政治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于是,他只能被命运推上了宝座;至于杀掉高师直、高师泰和弟弟,这些并非他的本意,就是万不得已,甚至他和京都舞女的“一夜情”也是遭人算计——总之,剧中的足利尊氏是一位有着无比“纯洁”心灵的人物,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太平记》之所以把足利尊氏描述成一个在命运洪流中随波逐流的人,除了为了把他的形象塑造得更容易被观众认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太平记》本来就是一本有着极强“宿命论”色彩的军记物语,它记述的时代是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正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人们为了追求“太平”战斗了几十年,最后却仍不能得到“太平”。这种“宿命论”在大河剧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在剧中,足利尊氏幼年时找到了一个神龛,打开一看,里边竟然是一块烂木头,在整部剧的最后,足利尊氏回想起一生经历,发现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太平盛世”其实正像那块精美神龛一样,表面光彩照人,实质上却腐朽不堪。
如果说《太平记》回护足利尊氏是贯穿全剧的“宿命论”的副产品,属无心之举的话,那么,《毛利元就》对主人公形象的“篡改”就完全是有意为之了。毛利元就被称为“西国第一智将”,智谋绝伦的另一面其实就是不择手段,他最擅长的计谋就是反间和暗杀,曾设计让尼子家、大内家内部自相残杀,还消灭了自己的家臣井上元兼,总之是一位双手沾满鲜血的人物。但大河剧《毛利元就》的制作者为了吸引家庭主妇而将毛利元就塑造成了一位“居家好男人”,出演毛利元就的中村桥之助是歌舞伎世家,演技相当过硬,他所饰演的毛利元就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啰里啰唆,做事又婆婆妈妈,在消灭大内家后,就完全变成了一个足不出户的老翁,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孩子们写信提些建议。这样的处理可能真能满足主妇们的口味,但却让历史迷大为不满,他们本想看到一位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战国枭雄,结果看到的是一个唯唯诺诺、絮絮叨叨的老头子。
大河剧不能被当作历史教科书,还因为其中的虚构成分很多,虽然大河剧的整体框架是符合基本史实的。大河剧的“大河”属性本身就是允许虚构的,一些大河剧为了撑满50集内容,有时会添加一些虚构内容,这种情况在以“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剧中非常常见,主要手段就是将主人公与所有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比如《利家与松》中“本能寺之变”一段。每部战国剧,“本能寺之变”都是重头戏,据调查,大河剧收视率最高的场景就是“本能寺之变”,因此,这个事件不能不拍,而且要拍的很长、很宏大,可是,当时前田利家根本不在京都,没有参与这一事件,在《利家与松》的“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在临死之前喊了一声“犬”(剧中织田信长对前田利家的“爱称”,前田利家有名“犬千代”),才算把这段戏跟主角扯上了一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