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战争成为主要的历史现象。不过,对于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战争的形式出现了比较大的区别。下面是有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
首先,就春秋时期来说,比如楚国在一个一个消灭身边的小国时,往往就是把你打服就行了,然后还为这些君主保留一块祭祀先祖的地方。而到了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人的大会战,乃至数十万军队的阵亡,其惨烈程度是春秋时期难以相提并论的。对此,解释的原因有很多的,比如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等。但是,在笔者看来,人口变化是造成以上两种战争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的土地。在这一点上,吴国在本来能消灭越国的基础上,选择放勾践一马,也有人口有限的考虑。当然,即便越国吞并了吴国,仍然主动赠予楚国等诸侯数百里的土地,也有自己人口有限、无法有效占领的考虑。
再者,到了战国时期,人口从2000万增长到4000万,这逐渐多出来的一倍人口自然要吃饭的,而吃饭就要有粮食和耕地。但是,对于秦国、赵国等大国来说,自己国家可以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动战争就占领别的国家的土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国主动消灭了巴国和蜀国,将这一片土地发展为重要的粮仓。不然的话,大量的人口没有耕地,那可能要危及秦国的统治。再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在吞并了中山国等国家后,国土一下子扩张了近三倍,这也有为了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考虑。
最后,可能要说了,如果发动灭国统一战争失败的话,也即没有占领到耕地的话,那是不是更容易加剧战国七雄内部的矛盾吗?对此,在冷兵器作战时期,不管是战胜一方还是战败一方,都会出现重大的军队伤亡。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国阵亡了四十多万士卒,秦国同样付出了三十多万人的代价。换而言之,一场战争造成将近八十万人的阵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进一步来说,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来说,人口和战争密切相关,当人口超出土地和粮食的供应能力后,战争也就容易出现。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历史评价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级,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尤其如此。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徒、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如姜戎获得晋赐予的“南鄙之田”后,披荆斩棘,为晋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也因齐桓公伐山戎而“布于天下”。正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互通有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与此同时,各族劳动人民把反对腐朽统治的斗争作为他们共同的战斗任务。公元前五五六年(周灵王十六年)卫国境内的“戎州人”和工匠一起攻杀卫庄公的史实就是一个例证。至于相互通婚以及统治阶级执行的“和戎”政策等等,对民族大融合也起了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
上一篇:出自春秋时期的四字成语故事
下一篇: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