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考古出土文物
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现在进行的发掘自2013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考古出土文物,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圆明园考古出土文物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自1996年开始,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自2013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为圆明园遗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日前,这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圆明园面积3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此次发掘分为三期,计划通过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明确绝大部分景区范围、布局和形制,完善整体保护体系,建立起可视、立体的考古成果展示平台,达到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服务的目标。
截止到目前,圆明园考古队已经完成22处景区的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这些景区的遗址保存状况和布局。先后对如园遗址、养雀笼遗址、海晏堂蓄水楼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5万余件。
圆明园的三次考古发现一
鎏金铜象首:一个朝代的繁华
在展厅中,一尊鎏金铜象首引人注目。这是2014年考古队在发掘大宫门河道周边文物时,于河底淤泥中无意发现的。当即这个泥疙瘩被送进实验室,经过几个月清洗后露出“真容”。
这尊造于乾隆年间的鎏金铜象首上,有长而卷的鼻子、长牙、大耳,工艺考究,造型精巧,线条流畅,神态安详,虽饱经风霜,但在灯光下仍然金光闪耀。
在中国文化中,“象”被视为高贵吉祥的象征。古代帝王喜欢制作大象雕塑,放置在殿前作为装饰物。
据张中华推测,这尊鎏金铜象首,应该是整个象的一部分。在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时,象首不慎掉入河中,幸运留存至今。
鎏金不仅制造工艺复杂,而且花费巨大。鎏金铜象首的出土,彰显了当时的铸造技术和鎏金工艺水平。同时,也证明了圆明园不仅是清朝历代皇帝居住的行宫,也是他们理政的御园。
圆明园的三次考古发现二
嘉庆御笔题刻:印证“如园十景”
在展厅里,张中华指着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说,这可是“宝贝”。经他的提醒,记者发现石头上还刻着字。原来,这上面刻着清朝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一首诗《披青蹬》。
这是考古人员在如园发掘时在一条甬路边偶然发现的。嘉庆御制诗《披青蹬》石刻长约1.5米,宽约0.8米。长期以来,“如园十景”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却找不到实物印证,而嘉庆皇帝御笔石刻的发现,证明了“嘉庆如园十景”的存在。
“在发掘中,还出现一个小插曲,差点儿与嘉庆御笔石刻失之交臂。”张中华说,在如园考古的过程中,考古人员曾以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山石,“当我们拿刷子清理石块上的灰尘时,忽然发现上面有字。”大家如获至宝。对考古人来说,文字能提供很多线索和信息。
“如园的建造理念是以自然为主,园内多是没有打磨的自然山石,包括这块《披青蹬》石刻在内,形状和刻字面都是天然状态。”张中华表示,“这块石刻表面凹凸不平,加上经过大火,石块表面斑驳发黑,如果发掘过程中不仔细,很可能就会错过它。”
圆明园的三次考古发现三
粉彩瓷砖:清皇室已用地暖
在圆明园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如园延清堂大殿发掘出的粉彩瓷砖,历经劫难和岁月洗礼,粉彩依然艳丽。
发掘出的粉彩瓷砖,呈中空的正方体,表面施粉彩,其余部位素面不挂釉,侧面有孔。因过火,有的部位呈黑色。张中华推测,中空粉彩瓷砖应是取暖构件,当时圆明园已采用地暖供热。
清朝崛起于关外,对防寒取暖十分有经验,如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火道,火道直通殿内榻下,形成暖炕与暖阁。同时,在室内地面下砌筑火道,热气顺着火道传到室内地面。这种取暖方式热量分布均匀,没有烟灰困扰。
道光帝还曾专门写诗详述地暖结构:“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除了粉彩瓷砖,在延清堂大殿还发现了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金砖表面大多酥裂。张中华说这些迹象表明如园毁于大火,且火势猛烈、过火时间长。
圆明园考古出土文物
上一篇:云南省考古研究所
下一篇:圆明园远瀛观遗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