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的地方。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一
浙江台州发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战国古墓
11月5日,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仿青铜器陶制乐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日前在温岭市大溪镇塘山村发现一处大型战国墓葬后,又在该古墓边发现一个长3米、宽6米的陪葬坑,出土仿青铜器陶制钮钟、鎛钟、磬、錞于、铃等乐器27件。
这个陪葬坑长三米、宽六米,现离地面大约只有一米深左右。考古队在发现此坑以后,对它进行挖掘,发现了一批仿青铜的陶制乐器,其中包括钮钟一件,铃一件,錞于三件,磬五件,鎛三件,它们组合在陪葬坑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文物块。
考古队在挖掘这十三件文物时,意外发现在这些陶制品下面另有十几件古陶瓷乐器,包括錞于、磬等。但由于年代久远,在挖掘过程中发现 有些陶制品已经风化,有些已被其他东西压碎了。
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二
浙江台州小芝鎮發現史前人類遺址
3月初,文物愛好者胡為農報告台州市文物部門,在臨海市小芝鎮多處採集到疑似史前石器和陶片。胡為農來自湖北咸寧,43歲,初中文化。14年前來到路橋,跟老婆開了一家燒酒行。他20多歲時愛上考古。燒酒行穩定后,就讓老婆打理,自己騎著單車,奔走台州各地,考古成痴,2010年4月曾因發現路橋靈山遺址而聞名。
在接到胡為農報告后,台州市文物部門十分重視,馬上組織專家到現場查看,並向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匯報。隨后,省文物局副局長吳志強等人多次帶領專家組對現場進行勘察。
據臨海市文保所副所長彭連生介紹,小芝鎮境內存在三處不同情況的史前文化堆積,文化層厚度3-5米不等。三處的文化層均分布於山體東北坡的山前台地上,其中遺址面積最大估計有一萬平方米左右,且保存狀況較好。在三處遺址採集到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細石器和陶片,其中石器有打制精巧的石錛、石簇、石球、石片等,其中器型最大的石錛長約7厘米,寬約4厘米,厚約1.5厘米﹔陶片有夾細砂紅陶、夾粗黑砂紅陶、泥質紅陶,與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陶片類似,其中可初步辨認器形的標本有2件陶器搫手,3件疑似陶豆口沿殘片。陶片標本可根據厚度不同初步分群,估計是不同文化階段的遺物。
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距今800年的南宋赵伯澐(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墓,
经专家初定鉴定,认为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饰形制丰富、纹饰题材多样、织物品种齐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价值,为研究中国经济史、古代服装史、对外交流史提供了实物佐证。这批丝绸文物堪称“宋服之冠”,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也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新的实证。
此前的5月2日傍晚,在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一位杨姓村民用挖土机开辟新房院子时,挖到了古墓一角,便拨打110报警求助。
黄岩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对古墓进行了勘察与鉴定,才得知,这是一处南宋文官的墓。墓分两穴,墓主赵伯澐,乃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与其合葬的是妻子李氏。建墓时间是南宋庆元二年(1196)。
黄岩是中华柑橘始祖地,是瓯越族居的中心地区,自古就有东南“小邹鲁”之称,产生了南宋第一相杜范,诗人戴复古,文史学家陶宗仪等俊杰贤人。
在南宋,台州府和当时的黄岩县是南宋朝庭的辅郡,为“宗室徙居”之地。据黄岩赵氏宗谱记载及出土的墓志铭表明,这个墓的主人世居黄岩,也是对“宋室徙居”极好的佐证。
据专家介绍,赵伯澐墓棺是浙江目前唯一的未盗且保存完好的南宋棺椁,是黄岩继1987年灵石寺塔(北宋)考古发掘后的最大考古发现。
黄岩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绸以其真实完整性,见证了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历程,为浙江沿海地区参与海上丝绸贸易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中国丝绸艺术和中国丝绸科技史增添了新研究材料,对浙江大力弘扬丝绸文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振兴台州“台绣”丝绸经典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四
浙江台州考古墓遗址
上一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下一篇: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