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女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考古学家是永远不能自满的一群人。那么你知道女考古学家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女考古学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的女考古学家之一
容 媛(1899-1996)
广东东莞人,生于金石世家,容庚、容肇祖是其胞兄。容媛先生1925年进入中国妇女讲习所(何香凝任所长)学习,1930年在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任中文秘书,1949年转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员。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容媛先生编纂了一系列的金石、考古学文献目录,其中《金石书录目》一书在学术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目录作用。她还为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石刻〈拓片〉草目》,其条目多达数千种,以及整理但未出版的《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为近代金石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近代考古学与金石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金石学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声,容先生正是金石学方面的专家。整理金石学目录与考古文献目录是件非常辛苦而单调的工作,但出于对金石学的喜爱,容媛先生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其研究之中,她的贡献也得到学界公认。
中国的女考古学家之二
、游 寿(1906-1994)
字介眉,高祖游光绎,清嘉庆陕西道检查御史,祖父游宝荣精于金石、书法,父游学诚,光绪十七年举人,主持福宁府“近圣书院”,创立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游寿先生1920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任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1928年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学习,1932年执教福建建瓯中学、厦门集美师范。1934年在济南女子师范执教时收购大批山东碑刻,同年秋就读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在这期间游寿先生与文博大家曾昭燏交往甚密。1943年在国立博物院筹备处任职,并对馆藏金石资料进行整理。游先生一生致力于金文、碑刻研究。主要作品有《金文与〈诗〉、〈书〉论证》(1943,《图书月刊》)、《论汉碑》(1945,《书学》)、《唐人卜葬邙洛之风尚》与《晋黄淳墓表跋》(1946,中央日报)、《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1947,《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说豳》(1949)等等。
建国之后,游先生先后任山东财经学院图书馆主任,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副教授,主讲古典文学、书法和考古。1960年在哈尔滨市东部郊区考古,发现了人工凿击猛犸象骨骼遗存。同时在哈尔滨师范学院筹建历史系文物室。
除了上述四位之外,早期的女性考古、文博学者应该还有一些,限于资料有限,在此不能详述。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考古、文博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时便有一些优秀的女性加入其中,并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曾昭燏先生在博物馆理论和考古实践方面,何正璜先生在野外文物古迹调查方面,容媛先生在金石学编目方面以及游寿先生在碑刻研究方面。通过对她们的研究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第一代女性考古、文博学者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她们一般都出生于名门望族,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考古和文博专业性较强,研究人员需要有较深的国学功底和相关知识储备才能胜任,而在民国时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家庭的女子才有机会学习深造。
第二、我国第一代从事考古、文博学习和研究的女性学者一般有家学渊源或自身怀有强烈的兴趣,亦或两者兼而有之。比如容媛先生主要受其舅邓尔雅、胞兄容庚、容肇祖的影响走上金石学研究道路。何正璜先生的父亲是民国早期留学日本的学生。游寿先生出身官宦世家,且祖上精于金石之学。而曾昭燏先生更是出身名门,对考古、文博极富兴趣,甚至为此终身不嫁。
最后,她们能够走上专业考古、文博研究虽然自身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但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随着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也席卷中国,一批有思想的新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美丽的生命绽放出了别样的风采。
中国的女考古学家之三
樊锦诗(1938——至今)
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其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总之,她为敦煌文物和遗迹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的女考古学家之四
曾昭燏(1909-1964)
曾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的最杰出代表,与夏鼐先生是同辈人,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中记录的唯一一位中国女考古学家。曾先生出生宦门,是晚清重臣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她十四岁起在长沙艺芳女校学习,1929年考入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于著名文史学家胡小石先生,具备了相当的古文字学功底,诗词方面也有造诣。是位很有才情很上进的女性。1933年毕业并于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而后在德国博物馆里实习了两个月的藏品编档、展览的工作。1938年辞去伦敦大学助教职务回国参加国民政府中央筹备处工作。在中央筹备处工作期间曾先生参加了云南苍山洱海境内考古发掘、龙泉遗址发掘、白云甲遗址发掘以及四川彭山江口地区墓葬的发掘,并参加了考古报告的编写,1943年出版《博物馆》(曾昭燏先生和李济先生合编)。1949年在她和徐森玉等人的坚持下,852箱运往台湾的文物被运回大陆。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先生先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领导了一个南京博物院的黄金时代。1950年主持发掘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于1957年出版),1956年出版《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与尹焕章合撰《湖熟文化》等等。1964年12月22日曾先生在南京郊外的灵谷寺宝塔上跳塔自杀。
1964年得抑郁症,不久自杀。终身未婚。她的命运是一部中国的阶段历史书,逐渐开化的风气和家庭氛围给了她教育机会和人生观。中国的现状又影响了其事业选择。而后她也一直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无论考古、博物馆工作,或是文物保护的呼吁。最终的死亡也是那个复杂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映,中国考古文博界的悲哀损失。
中国的女考古学家
上一篇:中国女考古学家樊锦诗
下一篇: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