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学科 > 高中历史 >

解放战争高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 宇晴0 分享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同时这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解放战争高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放战争高考必考知识点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淮海战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特点是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平津战役: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4)、解放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后再次强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高考重要知识点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解放战争高考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计划将(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种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估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美国想帮助中国成立一个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 B.美国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C.美国对华实行扶蒋政策 D.美国想以此维护其在华利益

  2.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协会议上,国共两党斗争激烈,国民党指出: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共产党提出:什么进修中国有了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解放区的军队就立即交给它。这反映出当时两党斗争的焦点是

  A.战争与和平问题 B.军队和政权问题

  C.建立民主制度的方式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

  3.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防挖蒋根”的口号,“后防挖蒋根”是指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C.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 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给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各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2004上海卷)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8.北平谈判和重庆谈判相比,不同的特点在于

  A.蒋介石首先提出  B.国民党为了实现缓兵之计

  C.国民党没有和平诚意  D.国民党已不占有军事优势

  9.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标志着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10.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标志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香港回归

  [训练设计]

  以下是陈毅同志于1947年12月写的一首诗: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

  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关陕彭贺长攻略,东北林罗巧安排。

  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

  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

  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独裁!

  问题:

  11.这里的“江汉飞传刘邓捷”中的刘邓指的是 和 ,“刘邓捷”是指哪件事?

  12.从上述诗句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战争发生了怎样的转折?

  13.仔细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示意图(单位:万人)

  (1)由图可见,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类变化呈现什么特点?(4分)

  (2)其中本质变化出现于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本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哪次战役的胜利?(2分)

  (3)你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出现这种变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4分)

解放战争高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抗日战争高考知识点总结

2.高考历史复习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

3.辛亥革命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4.2017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5.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6.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