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时间: 其芳28 分享

  必修二的历史是同学们都要学习的科目,其中有岳麓版的历史。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 农业的起源

  1、时间:远古时代;

  2、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3、起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4、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各地区各民族发展不平衡。

  (二)农具的变革

  1、农具:

  远古时期:刀耕火种(木耒、骨耜);

  商周:少量青铜工具,耒耜为主;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发明了犁壁;

  唐代:发明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东汉、三国时期有了翻车;唐朝时期有了水转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

  春秋:芍陂

  战国:都江堰(秦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秦国)

  西汉:漕渠、白渠

  西域:坎儿井(在西域地区的具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四)耕作方式的演变

  1、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商周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2、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

  条件: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评价:优点:①比较稳定;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端:①比较劳苦;②比较脆弱,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变迁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耕地沟洫纵横,形同“井”字,称为 “井田”。这种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是井田制最鼎盛的时期)

  3、春秋: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原因: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4、战国以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

  1、秦汉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土地国有制(土地公有制,均田土地即为国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要形态)。

  2、大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的途径:“公田”转化私田;军功等封赏;买卖等土地兼并方式。

  (三)土地兼并

  1、原因: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制度。

  2、历程: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汉代的土地兼并;宋代的“田制不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3、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限田”、鼓励小农垦荒,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4、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四)租佃关系的发展

  1、根源:土地兼并,人多地少。

  2、历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甚至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3、内容: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地租。

  4、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二

  农耕时代的手工

  (一)冶金业:

  1、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青铜时代

  成就: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司母戊鼎)

  2、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世界冶铁史上奇迹;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燃料:汉到北宋:最早发现、界上最早使用焦炭

  (二)纺织业

  1、丝织技术: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领先);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发展—品种、花色;

  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棉织技术:宋末元初:内地植棉,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元代: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

  1、烧陶技术(人类共有):上古时期:彩陶、黑白陶;

  商代中期:开始从陶器向瓷器过渡。

  2、制瓷技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艺臻于成熟;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瓷窑;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出现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四)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是农业的副业,产品多工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管理严格,细密分工,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产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唐宋出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3、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

  1、各时期发展概貌

  原始社会末:产生原始商业:以物易物;

  商周: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

  宋元:宋出现交子;元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

  明清: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钱、银并行;形成商人群体;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

  新石器夏:天然贝壳

  秦汉隋唐:秦统一货币;通宝反映货币地位的确立

  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纸币

  明清:银为主币

  3、古代城市布局的发展变化

  宋代:突破了坊市限制;做买卖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

  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4、商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西汉—唐)

  形成原因: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农业、手工业发达

  影响:①丝绸之路经过的要地,兴起了繁盛的城镇。

  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2)陶瓷之路(唐宋):

  形成原因: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提高

  影响:日益繁荣的对外贸易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兴起和繁盛。

  5、政府对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

  (1)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战国时的秦国:重农抑商 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C、重征商税

  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中唐以来: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重农抑商,闭关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战国产生;秦汉隋唐时期发展;明清时期强化

  (2)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这一政策在实施的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从根本上讲重视农业是正确的。

  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既加剧了土地兼并,也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它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也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6、“海禁”及“闭关”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决定;

  ②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

  ③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

  (2)评价:

  ① “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闭关”政策则给中国航海业和外贸带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利用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③同时,它也无法阻挡西方的殖民侵略,相反却妨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堵塞了为中国近代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1、发展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发展概况:时间:明朝中期

  地点:江南(苏州)

  领域: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乃至农业生产领域

  标志: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手工业工场

  状况:萌芽、发展缓慢

  3、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经济:自然经济阻碍

  ②政治:专制统治的阻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③思想文化: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标要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

  1)背景: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内战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余粮征集制

  ②普遍国有化

  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作用:

  前期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政权

  后期企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引起了农民不满而失败;不是向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无力直接经营所有企业

  2)实施: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

  ①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②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生产

  4)作用:有利于恢复巩固政权,为苏俄指明了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3.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建立)

  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确立

  2)表现:

  ①单一公有制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以行政手段(而不是靠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积极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消极作用: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战后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

  4.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②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赫氏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农业是改革重点

  2)勃涅日涅夫改革:

  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和勃氏的上台

  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评价: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

  ②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重工业;

  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继续滑坡,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导致苏联解体。

  二.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渡;供需矛盾;(直)生产相对过剩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3)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被极大破坏

  4)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3)影响:

  ①导致国际关系紧张②资本主义面临空前政治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1)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首要环节)

  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环节)

  ③减少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2)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核心是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4.影响:

  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使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

  ②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时代,战后被其他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所借鉴,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必修二的历史是同学们都要学习的科目,其中有岳麓版的历史。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 农业的起源 1、时间:远古时代; 2、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岳麓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岳麓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高一的历史知识有很多,也有很多的版本,其中就有岳麓版的历史知识,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麓版高一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岳麓

  •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中国的历史知识,是复习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

  • 中国历史知识点顺口溜
    中国历史知识点顺口溜

    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知识点顺口溜,希望对大家有帮

  • 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历史悠久,涉及面之广,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这需要同学们对中国历史归纳。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

3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