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再认识
真实记录讲述历史,把真相告诉读者和后代,并进行公允的评价,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过去,是历史学的最基本任务,是历史读物的最高原则。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知识读物再认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知识读物再认识一
真实记录讲述历史
真实记录讲述历史,把真相告诉读者和后代,并进行公允的评价,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过去,是历史学的最基本任务,是历史读物的最高原则。历史学是研究国家和民族过去历程的学问,它的基本方法是记录与评议往事故人,“真实”是它的生命。历史不同于处理现实问题的政治。
政治家为了国家安全,可以对某些事情加以保密(但不是永久的,有解密时限),历史学家却要如实记载史实,对史实不能加以遮盖、掩饰、美化,更不能随意否认、歪曲。我国古代多次发生过记史官为了如实记录事件经过,与当权者进行斗争,宁死不屈的事情。编写通俗的历史读物的时候,虽然主要是运用现有材料写作,但也要注意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一是采用正史史料为主,使用民间旁史为辅,并加以分析判断,使叙述合乎真情,又合乎道理。我国有丰富的史料,不可否认,无论正史还是旁史,都存在真伪的问题。有些当权者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掩盖事实,倚仗权势改写史书的事,确实有,但毕竟是少数。正史应是主要选材依据。对民间私人记史,要搞清作者身份,看清内容并分析判断以后,再决定使用与否。
如,北宋初期关于赵匡胤死亡和传位的“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宋史》和《资治通鉴》等正史的记载就有矛盾,疑点很多,野史也是神秘莫测,已成历史之谜。笔者在编写的时候,就注意如实讲述它的疑点,不简单定论。又如,二十四史对皇帝都有空泛褒扬、回避批评的倾向,这是封建时代“为尊者隐”观念的反映。笔者在写皇帝的时候,就参照了一些实录、个人回忆的记载,力求接近真实。
二是严格区分历史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影视作品的区别,向读者说明真相,避免混淆视听。我国古代有大量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说、小说等,虽然属于文艺范畴,有的是为了赞美英雄、斥责恶行,但往往不顾事实,任意编造,添枝加叶,给正确评价历史造成障碍。当代有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更是胡编乱造,错误比比皆是,成为文化垃圾。我们编写历史读物的时候,应以真去假,以正压邪,给读者正确认识。
笔者在编写历史读物的时候,就针对一些流传很广的传说,给以真实历史的说明。如隋末瓦岗寨起义和隋唐演义中的英雄好汉,宋代杨业祖孙三代为国立功和民间的杨家将故事,北宋名将潘美和杨家将故事里的潘仁美,宋仁宗的生母问题和民间“狸猫换太子”的离奇故事,清朝康熙年间的清官施世纶和公案小说《施公案》,乾隆皇帝娶纳维吾尔族女子为容妃加以优待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里“香妃”被害假说,等等。
三是注意史学界的新发现新成果,采用科学的论证,使内容真实或更接近真实。以往的史料受各种因素影响,未能把真情记录下来,会存在误记错判,或记载不详的现象。经过考证研究,不断会有新的证据被发掘出来,我们要及时吸收,修订旧说。如果意见不一致,也要同时加以介绍,供读者思考。如林汉达当年写苏秦、张仪的时候,主要依据《史记》的说法,而后来马王堆出土文物有新发现,不同以往。笔者在处理时就特意加了注释,告知读者。
笔者在写清朝晚期的时候,对戊戌变法后的几件事,就搜集比较了多种史料,包括新的研究成果。如袁世凯是否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是不是袁世凯告密的结果?维新派重要人物陈宝箴被免职之后很快离世,是因病而亡,还是另有隐情?光绪帝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如果被害死,谁是主谋?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自己的写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历史知识读物再认识二
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讲述历史
讲述历史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恰当把握史料,准确评价人和事。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这样四个要点:
一是坚持材料决定观点,不是观点决定材料。要正视史料记载,从分析史料入手,得出观点,而不是从观点出发挑选史料,决定取舍和态度。以观点决定材料,符合自己观点的就采用,不符合的就不用,甚至说是假的,这是完全错误的。
二是要把人物事件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中,认识分析其正确与否和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用今天的理念套用历史现象,衡量古人,得出荒唐结论。
三是要看当时的人民大众对这些人和事的态度,而不是用自己的好恶衡量。群众的态度有时也会有一时的偏差和情绪化,但最终会是公允的。
四是要全面、全过程地看待事件的过程,看待人物的一生,给予评判,而不是绝对化、单一化,只凭一时一事的表现定论,以偏概全,或是要对全对,要错全错。
笔者在书中的很多地方,对人物的评价写得不同于以往,或是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说法。并不是笔者掌握的史料和别人不一样(史料不同只是个别地方),而是注意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分析史料,正视事实,给予了新的认识。如十六国时期前秦天王苻坚,南北朝时期的高欢、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清朝的嘉庆皇帝等,过去对这些帝王的评价不高,或是被基本否定。笔者写的就有新意,写出了他们的贡献和可贵之处,也写了他们的错处和局限。
又如袁崇焕、史可法等人,历来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但对他们的不足和错处一般避而不谈,笔者写的时候,就如实地写了。又如康熙、雍正两代皇帝都打压皇八子胤禩,最后把他迫害至死。过去都说这是胤禩犯错误自找的,笔者仔细看过史料以后,觉得这个判断不公正,胤禩有错处不假,但并没有大错,而且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他被压制,主要是他的能力强、声望高引起康熙皇帝的猜疑和雍正皇帝的嫉恨造成的。
这样,笔者笔下的胤禩就是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悲剧人物。对于近代的风云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笔者同样如实看待他们的功过是非,肯定他们在办洋务促进工业近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概否定。就是对慈禧太后、袁世凯这样的劣迹很多的人,也没有从一开始就写成反面人物,而是写出他们的矛盾心态和行事过程。总之,对待历史人物,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要先定性,再说事,更不要跨越时空死抠教条,把活生生的人和事写成僵死一团,脸谱化。
历史知识读物再认识三
谨慎对待敏感性较强的历史话题
谨慎对待敏感性较强的历史话题,避免因片面性造成矛盾,引起麻烦。这里说的敏感问题,主要指民族的、宗教的、民众起义的、改革变法的等。这些事件和一个人的一个功过或是一件偶发事件不同,都有广大民众参加,如何讲,关系到对广大民众的行为评价,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讲历史,这类历史问题难以回避,但笔者认为少儿通俗读物,尽可能少讲,需要讲的时候,先要弄清事实,掌握相关的知识,分清是非,讲述时多讲过程少加评论,不要轻率加以褒贬。
如民族。古代汉族对边地民族往往执歧视态度,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实际上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是各个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代就开始了。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既有交往互助,也有侵扰争战。我们要正视这一实际情况,既不能抹杀古代民族矛盾的存在,也不能一味指责边地民族,要有具体分析。笔者在书中对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都写了一些。
特别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边地民族掌握中央权力的朝代,书中都较全面地讲到了功过。如清朝的康乾时期,对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的政策和军事行动就取得了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完整。而清朝强化专制制度,不思求新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外矛盾爆发,给国家带来灾难。这些,书里都如实地讲到了。
如宗教。中国以儒学为官方思想,主张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所以自己的宗教不发达,佛教、伊斯兰教、____都来自外国。但是有远见的当权者,特别是唐太宗,对宗教采取包容的态度,使各种宗教能同时在中国传播,互不干涉,这是个奇迹。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皇帝信佛信道不理朝政的事,也有过灭佛限佛的行为,但最后还是让宗教居于从属地位,没有造成宗教主宰政治的现象。笔者在书中多处讲到了宗教,都是只讲基本历史进程而不加评论。
如民众起义。过去多称农民起义。以往学界对反对官府的造反行为一概肯定,认为是人民革命;近年来对起义造反的事又多有指责,认为搅乱了社会。笔者认为要区分不同情况,也要看实际效果。一是要把占山为王、杀人抢劫的强盗土匪和起义区分开,不能把与官府作对都说成人民起义。二是要肯定人民反抗剥削压迫行为的必然性、正当性。三是要看起义后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打击了贪官污吏的气焰,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本着这个原则,笔者在书中对几次影响大的民众起义,做了如实的讲述。特别是唐朝的黄巢起义、明朝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都讲了过去有意不讲的一些事,全面地予以对错是非的评估。对近代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也如实地讲了起因的合理性及其演变经过。事实说明,封建时代的民众起义,不可能具有“革命”的性质,无不借助宗教神鬼的影响,最后不过是成王败寇,或者是受招安被利用。
如变法革新。古代的变法改革,代表着当权者进取的一面,每朝每代都有,但是往往开始动静很大,不久就遭到反对,以失败告终。主持者也大都下场悲惨,甚至被杀害。究其原因,保守势力的反扑是一,皇帝的动摇是二,改革者的失误是三。笔者在书中多次讲到这类故事,尤其是经济改革,都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时讲了封建朝廷的内部矛盾,造成派系争斗,给改革带来的种种制约和严重后果。如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后,朝廷的党争反复无休止,给百姓带来苦难。这不是变法的过错,而是封建特权造成的权利之争引发的。
历史知识读物再认识四
谨记英雄人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标志和骄傲
对于民族的英雄人物要倍加爱护,充分肯定他们的杰出贡献和高贵品质。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平庸的民族,对自己民族的英雄不要神化,但任意贬低、曲解、嘲笑,则是可悲的。这些年,有些人思想方法简单幼稚,以“颠覆历史”为荣,以“标新立异”为乐,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这些声望很高的英雄,多有指责和批评,否认他们的功绩。笔者认为这很片面。笔者在书中以很大篇幅讲了他们的感人事迹,也讲了他们的局限,没有写得完美无缺。
如岳飞。有人把当今的多民族国家,和历史上宋金两国的关系混为一谈,以民族团结为名,说岳飞坚决抗金不对,秦桧退让议和不错。这就混淆了历史概念,也罔顾金国入侵的事实。至于拿岳飞也有言辞激烈、不听调度的错处,为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辩解,则更站不住脚。
如文天祥。有人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朝说成“迂腐”,没有实际意义。这就等于放弃了民族气节的可贵性。如果一个民族可以随便屈从外敌,那确实就没有原则、正义、尊严可言了。文天祥坚持的“正气”是民族最可宝贵的东西。
如戚继光。以往在讲“平倭寇”的时候,确有偏差,没有正视海盗中有大量中国人,也很少讲戚继光以外的官员将领的功劳。但对这些事的正视,不可能贬低戚继光的功绩。戚家军仍然是抗倭平海患的中坚力量。
如郑成功。主要是不能把郑成功在台湾坚持抗清、忠于明朝与当代的“台独”混为一谈。历史有看似相似的人和事,但性质完全不同。这点,康熙皇帝都看得很清,肯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
如林则徐。有人认为林则徐禁烟是没有顺从时代潮流,反招来外敌入侵,倒是反对禁烟的官员有远见,或是应该在中国也种植鸦片,到外国贩卖,就能让国家富起来。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实际上,西方列强东来侵华,早已目的明确,要用武力轰开中国大门,打仗是既定方针。为了赚钱而不顾国家的形象,更不符合国情。做这类历史假设,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读物怎么写怎么评论,会随着史料的发掘发生变化,但是力求真实的基本原则不能变。笔者在编辑和写作时采用了一些新史料,更多的则是以新的理念和认识,重新解读史料,正视实际情况。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吸引读者好奇争看,而在于恰当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