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高一知识点总结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欢迎大家阅读。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考知识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1)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
(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3)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2、含义
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2)苏联解体: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1991年底,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4、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说 教 材
这一节是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八单元第27课,主要讲述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从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一角度,凸显本单元主题。
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原因;而难点是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说 目 标
结合以上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我将三维目标做了如下定位:
1知识与能力
在识记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并分析它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掌握以上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探究问题、解答问题,逐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参与教学过程,逐渐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使学生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的信念。
说 教 法
为实现以上三维目标,本节课所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的教学特色在于贯彻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以问题带知识点,思路简单明了;设置环环相扣的五个教学环节,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又设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题 ,让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使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并有所收获。
说 过 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如何将以上的分析落实到教学设计中。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紧密结合的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播放《苏联解体》资料片,让学生进入90年代初动荡的苏联,亲身感受苏联解体及带来的困惑——当世界政治力量失衡后,世界格局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由此引入,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问题探究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材的第一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大背景,也是学生能掌握好后续知识的基础,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见课件)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感受苏联解体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影响,认识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并进一步思考,导致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有哪些。拓展了学生思维,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也提高了学科内综合的能力。
第四道题从戈尔巴乔夫的一段话入手,联系现实,使学生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动荡并存。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受学习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时政事件的感受并不深刻,因此我特意补充了一系列典型的历史图片(见课件),冲击学生视觉,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观看了这些图片后,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于是我又引导他们作如下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逐渐认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发展总趋势是趋向于缓和,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和平与动荡并存,让学生感悟维护世界和平任重道远,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的理想。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接下来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里,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接龙”形式的小活动(见课件),用欢快的方式再次使大部分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感受欧盟发展壮大的过程。
接下来的第一、二道题,进一步探究影响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各派政治势力发展壮大的历程,第三题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极其影响,最后一题则侧重从中国这一角度突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通过答题,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解题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也逐渐掌握与他人合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探究了以上所有的问题后,学生肯定还有很多观点想表达,很多疑惑没有解决,所以,我又设计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小版块,让学生自由发言,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或疑惑,也做到了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知识整合
接下来,我设计了知识整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逐渐系统化。
四、巩固提高
为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巩固提高,精选一组选择题,补充有关“冷战”后对世界格局变化的三种观点,让学生讨论,开拓学生思维。
五、调查研究
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会学习的理念,所以,我觉得,课堂45分钟结束了,但课后的学习才真正开始,我提供两组选题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研究性学习。
说 评 价
以上就是我课堂教学的主要设计。
我认为,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但是,本节课涉及的时政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较多,怎么谨慎稳妥的处理好合作探究的“度”,是课堂教学中难于把握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节还没有上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否把整个教学“预案”有效地付诸实施,怎么把本节与必修Ⅱ中相关内容更紧密地进行衔接,也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试题
1.20世纪40年代,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就提出发展同中共关系的积极设想,然而美国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却“失去了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机会”。其原因不包括
( )
A.美苏冷战的影响
B.美国政府采取扶蒋的政策
C.意识形态的冲突
D.中共政府一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D
解析 中美对抗是意识形态的冲突,D项叙述错误,中共政府只是在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 B
解析 “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项符合题意;“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上,排除D项。
3.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4.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0届联大
答案 B
解析 朝鲜战争停止于1953年,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通过支持印度支那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和风格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5. 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上,印尼总统苏加诺发表了题为“让新亚洲新非洲诞生吧!”的著名演讲,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成立大会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让新亚洲新非洲诞生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又叫做亚非会议,也叫有色人种会议,故选B。
6. 有学者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是( )
A.1949年中苏建交
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1979年中美建交
答案 C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高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