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初一的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同学们都会有练习到有关的能力训练题目,那么同学们知道题目的答案了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一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要点
一百七十万 云南 工具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周口店龙骨山 七十万 二十万 猿类 天然 群居 三万 打制 人工 血缘 氏族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2)
2. B(A、C、D项都是神话传说)
3. B(课本p. 2)
4. A(课本p. 2),元谋人生活的时代还属于旧石器时代,③④两项都是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现象。
5. B(课本p. 3、p. 4)
6. D(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
7. A(项链是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
8. A(图B是元谋人的牙齿;图C是磨制石器,但山顶洞人主要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图D是打制石器,但不能显示山顶洞人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9. C(课本p. 5)
10. B(课本p. 5)
11. A(这枚针主要用于把兽皮缝制为衣服。这枚骨针比较小,用于射杀野兽可能性不大,实用性强,做装饰品可能性也不大)
12. C(北京人的食物还不包括米饭)
13. A(山顶洞人也使用打制石器)
14. B(使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人工钻木取火。证据:考古资料证明,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问题二:用火烤熟食物,可以提高人的体质;用火驱赶野兽,维护自身安全;用火照明取暖,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火的使用,提高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进步。
16. 问题一:山顶洞人遗址。问题二:制作这样的器具,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说明山顶洞人生活时期,人们已学会缝制衣服,懂得美。这是生产力的重大进步。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旧石器时代;北京人。
思考二:群居在洞穴中;用打制石器和木器劳动,获取食物等等(合理的想象均可)。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七千 长江 浙江 磨制 耒耜 水稻 干栏式 定居 五六千 黄河 陕西 磨制 粟半地穴式 定居 水稻 粟 磨制 陶 定居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7,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 C(课本p. 7)
3. D(课本p. 7)
4. D(课本p. 7、p. 8)
5. B(课本p. 7)
6. D(A、C项所说情况出现在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B项所说情况出现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
7. C(要过定居生活,必须有人工建造的房子)
8. C(课本p. 8)
9. C(纺轮只能是用陶土制成雏形,然后烧制。石头坚硬,当时不可能有技术在石头中间钻孔)
10. C(课本p. 8)
11. C(彩陶是半坡遗址出土的)
12. C(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水稻,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种小麦)
13. D(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区出土的文物典型的反映了贫富分化,其他三处遗址都没有这种现象)
14. A(山顶洞人也会人工取火)
15. D(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用于打猎捕鱼)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陶器上的这些动物图案,说明这些动物与原始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过着原始渔猎生活。
问题二:在当时条件下,人们制作陶器的水平高超,反映了手工业的进步;陶器上的纹饰反映了他们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
17. 问题一:“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半坡人、河姆渡人居住的是人工建筑,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进步。
问题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问题三:由于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半坡遗址处于北方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流域。启示:人类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研究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广东境内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封开垌中岩人牙齿化石、马坝人头骨化石等。
思考二:不能删除“已知”二字。因为,随着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人们可能发现现在未知的、年代更早的古人类化石。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二
第3课 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四五千 炎帝 黄帝 涿鹿 华夏 宫室 衣裳 挖井 舟车 养蚕缫丝 文字 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尧 舜 禹 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 禹 原始 奴隶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12)
2. D(课本p. 12)
3. B(课本p. 13)
4. A(课本p. 13)
5. C(传说中,仓颉发明了文字)
6. D(“炎黄子孙”体现的是对炎帝和黄帝的尊敬)
7. C(课本p. 14)
8. A(材料指向黄帝)
9. D(材料指的事件是大禹治水)
10. C(关键词是“天下为公”)
11. C(A项,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但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形成华夏族。B是仓颉;D是伶伦)
12. D(禅让制是各部落首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3. A(课本p. 14)
二、非选择题
14. 问题一:禅让制(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首领制度);没有;大禹传子启后,夏朝建
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问题二:材料表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各部落首领之间互相斗争。跟课本说法不一致。说明:历史上存在的许多“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必须多方面考证。
15. 问题一: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材料二属于文字记录;材料三属于实物资料。 问题二:材料三代表的实物资料。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足,对许多现象不理解,存在着敬畏心理,于是,人们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作为自己的祖先等崇拜的对象,并将其符号化,这就是图腾。
思考二:通过民族大融合,以华夏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阳城 早期国家 启 世袭 禅让 家天下 城堡 宫殿 军队 刑法 监狱 奴隶主阶级 平民和奴隶 汤 商 伊尹 盘庚 殷 殷朝 纣 炮烙 周文王 姜尚 牧野 镐 西周 巩固统治 土地 平民 奴隶 亲属 功臣 诸侯 周天子 贡品 疆土 边远地区 统治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B(禅让制是传说时代、分封制是西周、郡县制是秦朝)
2. C(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3. B(课本p. 20)
4. C(课本p. 21)
5. B(伊尹助汤)
6. C(课本p. 21)
7. A(课本p. 21)
8. A(夏桀、商纣分别是夏、商的最后一位王)
9. C(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
10. C(西周实行分封制)
11. D(课本p. 24)
12. A(夏的第一代国王是禹)
13. C(三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暴政)
14. B(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15. D(燕赵齐鲁晋楚,都是分封的诸侯国名称)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这些预言都是错误的。夏桀与商纣王的统治都因为暴政被推翻。
问题二:暴政会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17. 问题一:指周王。依据所分封等级的高低得到不同的分赐。
问题二:周王会降低受封人的爵位,削减受封人的封地,甚至剥夺受封的一切特权。 问题三:西周的分封制。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确立了夏商周的起止年代。
思考二:没有得到最终结论。因为,夏商周的断代问题,没有确切文献记录,现在的研究成果是根据已有资料得出的。随着新史料发现,这一结论有可能被修订。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三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要点
原始社会 夏 商 西周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成都平原 青铜立人像 大 多 精美 瓷器 夏、商、西周 五谷 青铜 商 奴隶 人身自由 贡品(人牲) 殉葬品(人殉)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河姆渡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
2. D(课本p. 26)
3. C(课本p. 26)
4. D(课本p. 26)
5. B(课本p. 27)
6. A(课本p. 27)
7. B(课本p. 27)
8. B(铁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9. D(课本p. 27)
10. C(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已经有了)
11. D(夏商周时期等级森严,没有民主政治)
12. B(奴隶没有土地所有权)
13. B(商朝时期尚未出现铁器)
14. C(课本p. 27)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多;工艺精美。
问题二:上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去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已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等等。
问题三:只有贵族才能使用青铜器。理由:制造青铜器的费用昂贵;青铜器的使用,还代表了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
16. 问题一:奴隶社会。
问题二:奴隶们的悲惨处境,最终会激起奴隶们反抗斗争;奴隶们的斗争,一定程度上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甚至改朝换代,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灿烂的夏商周文明是奴隶们辛勤创造的。
拓展与探究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社会发展水平看,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繁荣,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从奴隶处境看,奴隶们处境悲惨,社会黑暗。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知识要点
770年 洛 东周 春秋 战国 管仲 内政 军制 尊王攘夷 城濮 韩 赵 魏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长平 秦国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课本p. 30)
2. C(课本p. 30)
3. A(课本p. 30)
4. B(课本p. 30)
5. A(秦王嬴政是战国时期人物)
6. B(中央集权制是秦朝建立的)
7. C(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逐步统一)
8. B(A是春秋时期;C是东晋时期;D是三国时期)
9. C(课本p. 33)
10. A(课本p. 33)
11. D(课本p. 34)
12. B(破釜沉舟是秦末农民战争时期的事情)
13. D(A项,战争的直接作用是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C项是消极影响;B项,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降低了周王的权威,诸侯国之间更加不团结,所以,B项说
法不准确)
14. D(课本p. 34)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图2 齐桓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晋文公 图1 齐 秦 楚 燕
问题二:齐桓公。原因:任用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正确策略。
问题三:城濮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
16. 问题一: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开始)。
问题二:周王受到少数民族侵扰;周王地位衰落,诸侯国之间发展更加不平衡,强国吞并弱国,强大诸侯国称霸。
问题三: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灾难,人们生活动荡,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但大国兼并小国,蕴藏着国家统一的趋势。
拓展与探究
这种说法不正确,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战败,以至于赵国灭亡,是秦国实力超过赵国的必然结果。当然,赵括个人的错误,在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赵括个人的错误,不能成为秦赵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四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知识要点
铁 牛耕 牛耕 李冰 都江堰 天府之国 秦 商鞅 公元前356 商鞅 土地私有 自由买卖 耕战 军功大小 旧贵族 县制 经济 军队战斗力 封建 地主 农民 封建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课本p. 36)
2. D(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器)
3. D(课本p. 37)
4. B(课本p. 37)
5. A(课本p. 38)
6.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为地主阶级受益最大)
7. B(只有变法,才能维护自己诸侯国的生存)
8. B(课本p. 39)
9. C(历史发展有其规律,符合规律则成功,不符合则失败)
10. D(课本p. 34、36、37、38)
11. B(课本p. 39)
12. D(课本p. 37、38)
13. A(关键词:四川平原)
14. C(因为旧贵族特权因没有军功而被废除,因此旧贵族会产生怨恨情绪)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商鞅。他主持的改革直接促使秦国强大;推动中国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法家学说。
问题二:嬴政。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
问题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奠定基础。
16. 问题一:大禹和李冰;都江堰
问题二:中国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问题三: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水利兴修。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奖励耕战,农业生产不积极、没有军功的人不授爵位,废除了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吏,剥夺了贵族世袭把持地方的特权。
思考二:商鞅因变法而死,说明秦国当时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知识要点
甲骨文 商 青铜器 铭文 大篆 日食 月食 哈雷彗星 夏历 夏 二十四 扁鹊 望 闻 问 切 战国 楚辞 离骚 钟鼓之乐 湖北随州 整套编钟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41)
2. C(课本p. 41)
3. C(课本p. 41)
4. B(课本p. 41)
5. C(课本p. 41)
6. D(汉字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7. B(课本p. 42)
8. D(A选项农历也叫“夏历”;B选项战国应为商朝;C选项夏朝距今约四千多年前)
9. C(课本p. 44)
10. A(课本p. 44)
11. A(成熟文字的出现,对于研究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12. C(刻画符号不是成熟的文字,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不是我国文字)
13. A(甲骨文是商朝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14. C(材料讲的是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的一年24节气)
15. B(关键词是“楚国”、“离骚”)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图1,龟甲和兽骨;甲骨文。图2,青铜器;铭文。图3,竹简;小篆。图4,纸;楷书。
问题二:商;图1。
问题三:毛公鼎。
17. 问题一: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能用针刺、按摩和四诊法治疗疾病。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政治家。创造了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 问题二:分别为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领域成就。
问题三:扁鹊创造的四诊法,流传至今;与屈原相关的,就是端午节。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上一篇:初一趣味历史知识竞赛题库
下一篇: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