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签约经过
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
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加上日本的拒绝,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894年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后,日本人拒绝和他谈判,同时日本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在广岛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率100多名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住在接引寺。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1895年3月21日到24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前三轮谈判。
前三轮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日方以酷苛的条件使中国方面自动撤回了停战的提议,达成了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
3月24日第三轮谈判后,李鸿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造成李鸿章左眼下受伤。此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日本的谈判优势锐减,令日本政府极为狼狈,气急败坏,承认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
这一风波平息后,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
1895年4月1日举行的第四轮谈判中,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并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内答复。
4月9日,中方将条约修正案交予日方,修改内容主要是将赔款减为1亿两和缩小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次日(4月10日)举行的第五轮谈判中,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中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适当收缩,赔款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这是日本根据西方国家的态度做出的一点让步,但仍十分苛刻。
4月15日,中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第六轮)谈判,会谈从2时半延续到7时半,其间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
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时40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