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与三十六计有什么关联
檀道济是南朝的名将,在历史上留下过很多丰功伟绩,那么你了解檀道济与三十六计有什么关联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檀道济与三十六计的关联,希望能帮到你。
檀道济与三十六计的关联
檀道济是南宋的名将,他足智多谋,沉稳冷静,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也因功高震主,而招来宋文帝的猜忌,招致杀身之祸。檀道济凭借着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总结出了三十六计,这也是他为后世留下来的珍贵的军事著作遗产。
三十六计也被称为是三十六策,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三十六计”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而著书成册是在明清时期。《三十六计》是依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各种作战经验,通过一次次地总结,而编成的兵书,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十六计”这个词比它著书成册的时间要早上很多。据史书记载,这个词语最早是出自南宋名将檀道济之口,书上的大意是:“檀道济有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你们父子应该逃走。”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当败局已定,没有任何转机的时候,只有后退才是最佳的计策。后来,这句话被很多人沿用,就形成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许是这句话富含的哲理太过深刻,也许是它概括地十分精辟,引用这个词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于是,就有人著作了《三十六计》这本书。
后来,有人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将其成书年代上推千年。有人说写下《三十六计》的人就是南宋的檀道济。这些玉简册共计66片,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
《三十六计》这部书的作者是谁还有待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檀道济是最早说出这个词的人。
檀道济唱筹量沙的介绍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他虽出身寒门,但是却极富军事才华,一生戎马倥偬,征战无数,战功赫赫。当年,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时,还流传出了一个唱筹量沙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430年,刘义隆北伐,檀道济奉命都督各路军事。然而交战激烈,宋军不敌,不久就战败了。不仅如此,宋军的粮草吃紧,无法长期维持。当时,在檀道济的军中,有一个士兵逃到了魏军的军营,并把宋军粮草吃紧的事情告诉给了魏军的主要将领。于是北魏就心生一计,派军围困宋军。此时,宋军看到大量的魏军,心生畏惧,士气低落,军心动摇。
檀道济见到此景,就命令部队在原地安营扎寨。到了晚上,檀道济就与一些士兵一起清点粮食的数目。只见士兵的手里拿着竹筹在统计数目,还有的士兵在量米。这一幕被躲在营外的魏军探子给看到了,于是探子立马回去报告主帅说檀道济的军营中还有充足的粮食。魏军将领得到这个情报就认为之前的逃兵是檀道济使得诈,现在不能与其久战。于是就把那个告密的人给杀了。然后,下令撤军。
其实,那个晚上,魏军看到的其实是檀道济故意设下的假象。当时士兵量的并不是粮食,而是一代代的沙子,只不过在沙子的表面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米而已。檀道济就凭着“唱筹量沙”成功地蒙蔽了魏军的双眼,并顺利地撤退了。
檀道济和万里长城的关系
檀道济是南宋有名的将领,他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绝。因为有檀道济镇守于南宋边境,使得北魏不敢轻举妄动,于南宋而言,檀道济堪比万里长城。然而,檀道济功高震主,惨招冤杀,南宋做出了自毁长城的蠢事。
432年,檀道济因屡屡立下大功而被加官进爵,后来又奉命前往寻阳镇守。436年,宋文帝病重,刘义康执掌朝政大权。他一直忌惮檀道济在朝廷中的声望,担心有朝一日檀道济会谋反。所以在宋文帝身体每况日下之际,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矫诏将檀道济召回了京城。
檀道济的妻子在他临行前曾提醒过他,此次召他入京十分蹊跷,可惜檀道济不以为然,没有把妻子的话放在心上,就这么进京了。结果檀道济到了京城后,就被刘义康给抓了起来。刘义康看着围捕他的人,一把将头巾扔到了地上,大喊道:“你这是在坏掉万里长城啊!”之后,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们,总共十一个人,以及檀道济的许多心腹,都被抓了起来,处死了。
北魏的将领听到檀道济的死讯后,高兴地大声呼喊:“檀道济死了,南方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失去万里长城守护的南宋在与北魏的交战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北魏曾步步紧逼,南宋则节节败退,直到退守至长江北岸。两军隔岸对峙,宋文帝百感交集,这个时候的他是那么想念檀道济啊。可惜的是,檀道济再也无法像万里长城那样守卫南宋,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冤死了十四年之久了。
猜你喜欢:
2.万里长城典故
檀道济与三十六计有什么关联
上一篇:李自成大战吴三桂的结果是什么
下一篇:檀道济和万里长城的历史故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