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德国历史事件>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 炀炀21 分享

  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铁路和内河航运业的迅速发展;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众所周知,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母国的英国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紧随英国之后于是18世纪末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相比之下,由于深受分裂割据的困扰,德国却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步伐(注:也有观点认为,德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 参见:A.C.Kenwood & A. L. Lougheed,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issation before 1914,New York, 1982,p19.)。

  19世纪初,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首先,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诸邦国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仓战争的洗涤,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各邦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纷纷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旧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以至德国著名史学家托马斯·尼佩代称这一德国历史上的“大改革时期”,“创造了德意志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基础”[1](p22-23)。因此,进入19世纪以后, 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较之以往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其次,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为特点的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容克地主们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许多农民则在人身获得自由的同时,成了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这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而且准备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已开始拍打德意志的大门。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区,而且来此办工业的起初也是英国人。例如,著名的英国企业家科克利尔兄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混合性的企业,在比利时建立起炼铁厂、煤矿和锻压厂的同时,在普鲁士也建立起了示范性企业。英国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内的“欧洲大陆的老师”[2](p179)。 在德意志地区,较早涉及工业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业家。在威斯特发利亚,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就建立起了炼铁厂和炼铜厂,并投资于运河和铁路建设,推动蒸汽船只的使用。几乎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还在靠近鲁尔地区的埃森建立了德国第一家钢铁厂[2](p180),而当时的埃森(日后成为德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尚没展示出有什么发展前途,因此,克虏伯此举实有先见之明。在创建工厂的同时,德国的纺织行业中也开始利用英国的机器和技术。早在1783年,德国就安装了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到1814年,仅萨克森就已有机械纺锭28万枚。1831年,德国已经拥有1000台以上的机械棉织机[3](p152)。当然, 从整体上看,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是微弱的。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进程上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30—40年代是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

  与工业革命早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以普鲁士为例,1831年时,它已拥有有25.2万台麻布织机、2.2万台毛织机、2.5万台棉织机和9000架丝织机。萨克森的纺织业也很发达。开姆尼兹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得落后。例如,到1846年时,其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在柏林的4个棉纺厂中,所用的机器主要是手摇珍妮机(注:以上数据参见: J. H. Clapham, The econome evelopment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15—1914, Cambridge, 1936,p93—95。)。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德国一些实业家和政治家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过铁路建设问题。前文提及的实业家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从1825年起就在宣传他的铁路计划。作为关税同盟创办者的普鲁士财政大臣冯·莫茨也曾经考虑过从莱因河到威悉河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以避免荷兰人在莱因河上征收通行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还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人到英、法、比利时等国进行调查。1827—1832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 直到1835年才开通(注:关于纽伦堡至菲尔特之间铁路开通的时间有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1835 年为这段铁路开通的时间。 这一观点可参见:Diet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Muenchen,1985.和J.H.Clapham,The economic developmen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15—1914等著作。另有观点认为, 这一铁路直到1837年才开通。参见:Martin Kitchen,Cambridge Illustrsted History.Germany,Cambridge,1996,p.166。)。 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如前文提到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

  当然,作为一项新兴的交通运输业,铁路建设在德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和传统观念的阻挠,德国各邦政府起初对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为了取得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人们曾迫使一位在法兰克福议会的奥地利政客乘坐蒸汽船沿莱因河到杜塞尔多夫,然后从那里坐火车去柏林,最后从柏林回家。此举目的在于让他体会一下现代交通工具的好处。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对建设铁路表示不解: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半小时内从柏林赶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现在最普通的臣民也可以和他以同样快的速度旅行了[4](p167)。人们或许觉得这位普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实,这是一位封建特权人物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民主进步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满和抗拒。然而,时代在进步。由于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费,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到1850年前夕,出于经济利益和自身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邦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助已渐渐增多起来[5](p645)。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

  在19世纪以前,德国的煤炭资源很少得到利用,其冶铁业一直采用木炭熔矿和手工操作的古老方式经营着。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到1847年,在普鲁士的227 个熔铁炉中已有32个使用煤炭进行冶铁。因此,1815年以后,作为莱因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40年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30年仅140万吨,而1840年则猛增至260万吨,1850 年更增至670万吨。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冶金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824年,德国的冶金工业中开始采用搅拌法炼铁新技术,第一座搅炼厂在拉塞尔施泰因建成。1833年以后,萨尔区、萨克森、拿骚和西里西亚的冶金厂都改用了搅炼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铁产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仅4万吨,1830年为12万吨,1840年增到17万吨,1850年达到21 万吨(注:以上统计数据参见:樊亢、宋则行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47、348页。)。

  机器制造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837年,柏林工艺研究所的一位名叫波尔锡希的学生开办了一个有50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10年后,他手下的工人达到1200人。此外,在莱因地区也有一些大规模的企业。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已经有了几家制造纺纱机、 蒸汽机和轧制铁轨的工厂。

  当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德国仍然很薄弱。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 辆产自国内。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直到1846—1847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内的劳动人口中,工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3%[4](p166)。从使用蒸汽动力、炼铁和纺织等工业产量以及对外贸易周转额来看,德国都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

  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进入了大规模的展开阶段。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相一致,这一时期的德国工业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所以能在德国迅速展开并导致工业的高涨,主要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经过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国进一步遭到削弱。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以普鲁士为例。在19世纪初,普鲁士通过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已经走上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然而,普鲁士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却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到1848年, 在普鲁士仅有6/7的富农、1/5的中农和贫农获得赎免封建义务的机会, 从农奴地位中解放出来。直到1848年革命后,尚没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普鲁士统治阶级才加速了解放农民的进程。1850年3月, 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一般农民。1857年3月,普鲁士政府为加速农民的赎免进程, 颁布“宣告丧失权利法令”,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但到这时,绝大部分农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自由。于是,许多解放了的农民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来到西部的柏林地区、工业城市和新兴的鲁尔工业区”,以满足铁路建设、重工业的扩建以及稍晚发展起来的机械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6](p160)。第二, 德意志关税同盟进一步得到扩大,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从而大大缩小了因国家分裂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这一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棉纺织工业为例,在1843—1861年间,仅莱因—威斯特发利亚地区的纺锭数目就从11.1万个增加到了29.9万个。而全德地区的棉花消费量也在1850—1870年的20年间从1.8万吨增至8.1万吨,增加了3 倍以上。在棉织业中,1843—1861年间, 德国的织布机由5000 多台增加到了15000多台,而手摇织机却从近8000台减到了约2800台。丝织业、 麻纺织业和毛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以丝织业为例,到1861年时,215 个大工厂已经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缫丝生产。在毛纺织业中,羊毛在40年代末还是德国主要的输出商品,到50年代末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工厂的需要了[7](p98)。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和重工业是发展的首要支柱。”[6](p160)在这一时期, 德国的铁路建设和重工业出现了更加猛烈的发展势头。

  首先,基于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原因,铁路建设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第一,在德国,铁路投资的回报率相当高,资本家们因此竞相投资于铁路建设。19世纪60年代,各铁路公司的分红达到10—20%。第二,各邦政府为了军事目的积极从国库中拨巨款修筑铁路,从而使修筑铁路的资金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据统计,在1845年左右,德国仅有铁路3280公里,1860年时达到11633公里,1870年时更达到19575公里[6](p160)。在19世纪50年代,德国较大城市之间的铁路线还彼此不相连接,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境内各主要铁路线已经开始相连,而且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铁路网。

  铁路建设对钢铁的需要,带动了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对此,我们可以直接从它们的产量增长中得出结论。1850—1870年间,德国的煤炭年产量从670万吨猛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由21 万吨增加到了139万吨[3](p163-164),大大超过了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

  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1861年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家已增加到了300家,出现了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例如,1837年由波尔锡希建立的机器制造厂,到1866年时已有工人1600人。而以生产铸钢起家的克虏伯企业,在1846 年时仅雇佣了122 人,1850年增加到237人,1870年竟突增到了7000人。到60年代初, 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意味着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

  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对此,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国人在原始资本积累方面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国,但他们通过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等渠道筹集到了大批资本。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在德国的发展状况中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据统计,1818—1849年的30多年间,德国仅建立了18家股份公司,而1850—1859年的不到10年间,成立的股份公司竟达到251 家 [6](p160-161)。这一时期的股份银行也很活跃。1850—1870年间,仅普鲁士就有20家股份银行,资本近1亿马克。德国的一些大银行, 如贴现公司(1851年)、达姆斯塔特工商银行(1853年)、 德意志信贷银行(1856年)等都创办于这一时期。 而“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财力上支持工业企业。”

  由于19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工业增长,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夕,在德国的一些先进地区,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业、巴登等地,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这一点不仅从上述工业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出,而且从德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改变上可以得出结论。在19世纪前半期,德国向外输出的主要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以及木材,只有极少部分的麻布、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进口的主要是棉纱、铁块、生铁等,而到1870年时,德国输出的主要是机器、金属制品、煤炭、棉布、化学产品等工业品,进口商品主要是棉花、羊毛、矿石等工业原料以及谷物等农产品。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13%,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的10%(注:同期英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2%和23%。),进入了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

  应该说,德国工业革命的速度是很快的,特别在19世纪50—60年代,其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英法等国。1850—1870年间蒸汽动力的增长基本上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此期间,德国的蒸汽动力由26万马力增加到248万马力,比原来增加8倍以上;法国从37万马力增至185万马力,20年间增加了4倍;英国从129万马力增至404万马力, 比原来增加不到2.5倍。由此可见,德国不仅将法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而且与英国的距离也大大地缩短了。这种发展为日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全面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人对于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充满了自豪感。1867年,一位德国人在评价巴黎世界博览会时曾这样自信地写道:“我们的铸钢是无可匹敌的,我们的玻璃、我们的纸张出类拔萃,在化学产品方面我们击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竞争,我们的织布机、工具机和蒸汽机车已经与至少已经与英国的和美国的不相上下——相比较而言,这一目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的。”[6](p161) 德国正以迅猛的势头向工业国挺进。

看过“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人还看了:

1.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

2.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3.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

4.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5.德国工业革命的意义

6.德国工业革命历程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铁路和内河航运业的迅速发展;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众所周知,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母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德国什么时候完成工业革命
    德国什么时候完成工业革命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

  • 德国三次工业革命
    德国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都在缩短,今天学习啦

  • 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 德国统一与工业革命
    德国统一与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德国工业革

2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