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勋伯格是谁
勋伯格是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作曲家勋伯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勋伯格
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1915—1917年勋伯格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勋伯格的音乐思想
通过德奥音乐界前辈给予他的创作启示,以及勋伯格对自己几个创作阶段的发展历程的总结,阐述了他对于艺术中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通过这些问题总结出音乐的演进与黑格尔倡导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通过勋柏格对于形成民族艺术特征的根本原因、民族艺术中的支配现象、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比较、音乐刨作中的“民族性”问题的意识等方面问题的剖析与认识,总结了他的“重艺术音乐,轻民间音乐”、“重西欧音乐,轻非西欧音乐”的观点,从而突出了他的精神领域中的根深蒂固的“德奥音乐中心论”,这是一个浸润着浓厚的西欧文化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是贯串他毕生的音乐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勋柏格认为作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艺术的工具”、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注重个性培养;
音乐批评家必须具备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专业修养,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音乐批评这门神圣的职业,充分运用内心的艺术联想向公众再现作曲家的意图,而不是将个人见解强加于受众;同时,批评家需要对艺术的过去与未来拥有全面的了解与较准确的预测,在音乐批评的具体范畴中,应将重心角度置于探讨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方面。五,勋柏格的音乐创作观:在勋柏格的创作理念中,深刻体现出他的表现主义艺术观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统一论”意识,前者强调内在精神需要与外在世界的谐调、统一,而后者强调严密的艺术创作逻辑和有机的结构力,因此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涵盖了他对于“基本型”、音乐的“可理解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也许,勋柏格的音乐思想中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他的某些艺术观念也有失偏颇,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循着勋柏格的思想
勋伯格的作曲风格
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等。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作曲家勋伯格是谁相关文章:
1.十二音音乐的简介